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例如:刺绣、戏曲、古代建筑……中国有精美的刺绣,中国的刺绣分为湘绣和苏绣。先讲湘绣吧!湖南的湘绣很有名,在益阳湘绣店里有许多精美的作品。有的绣着可爱的小猫,有的绣着年轻的姑娘,还有的绣着撑开的大伞、一面面五颜六色的彩旗……江苏的苏绣也很有名哦!那店铺里也有让人入迷的苏绣。比如:一块块美丽的彩石、一片片翠绿的叶子……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其中的赵州桥很有名气。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  相似文献   

2.
周丽 《老友》2015,(4):47
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当中,常常将产于湖南省的“湘绣”,四川省的“蜀绣”,广东省的“粤绣”和江苏省的“苏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一、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向来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类繁多而闻名海内外。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湘绣制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一件丝织品,它所使用的针法与现代湘绣所差无几,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湘绣工艺就已经产生了。此后经过漫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9,(10):70-70
有人说,湘绣像一卷画轴,浓渲淡染,举世无双;有人说,它更像一首诗歌,高叹低吟,回味无穷;也有人说,湘绣就是一幅湘女图,以女子之指,绣女儿之情。低眉敛眸之间,针起针落,不觉已过千年。  相似文献   

4.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如何与当今旅游商品市场有效结合,这已成为湖南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从游客角度出发,将游客购买湘绣与苏绣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发现湘绣存在成本高、对中低档绣品改良不足、绣品种类少、实用性不强、运用现代媒体促销手段较少等问题。为了应对该种情况,我们需要加大法律保护和政府扶持的力度、确保湘绣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创新开发适销的湘绣产品、精心策划湘绣旅游营销方式。  相似文献   

5.
湘绣创作离不开题材的选择,为了给湘绣创作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参考,有必要对湘绣题材的 功能形成进行探讨,对众多已出现的湘绣题材进行分类并分析其文化内涵。理论上,湘绣题材的选择 范围相当广泛,但在湘绣的实际创作中,其题材选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是决定湘 绣题材选择的隐性因素,实际用途是影响湘绣题材选择的显性因素。从其用途上看,湘绣题材可分为 祈福禳灾、赏心悦目、怡情悦性、修身养性四大类型,并且每一类型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代表性 作品。  相似文献   

6.
水彩画是近代与油画一同由西方传入中国的绘画形式。水彩画与中国画在使用介质颜料和工具材料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它们在作画过程中的"写"与"作"却大相径庭:在中国画中"写""作"不分,"故作字作画皆曰写";而在水彩画中"写"是"灵","作"是"魂"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大词典》中 ,“青李”条义项①的书证《来禽帖》标点有误 ,“胡笳”条释义不全面 ,“却月眉”条的释义不准确 ,“起夫”和“绣床”条的书证迟后 ,“斗”条的义项⑤引用书证不当。《汉语大词典》修订时可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细说瓯绣     
温州瓯绣源远流长,据瑞安出土的北宋文物,可以考证瓯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瓯绣是浙南一带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可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相媲美,被称为中国“五大名绣”之一。瓯绣还有浙江“三雕一绣”之称,温州“四瓯”之誉,是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唐宋时期,温州地区的刺绣只用来美化服饰。咸丰三年,  相似文献   

9.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具有“精、细、雅、洁”的独特风格,以精妙绝伦的绣工、活泼多变的针法、丰富多彩的形象著称。苏州号称拥有10万名绣女,其中刺绣技艺出色的3万名绣女集中在太湖之滨的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东渚镇、通安镇一带。刺绣早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刺绣被称为“做生活”,“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习针巧”,是这一带农家的真实写照。我走进绣女们多彩的内心世界,记录下她们痴情于苏绣艺术、不懈跋涉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史上,有许多被当时认定为"丑"的艺术,而就是这些具有先锋性的"丑"却无时不刻地影响着艺术的进程。历史证明,"丑"的艺术的出现和适时恰当地"审丑"是有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的。然而,面对中国当代艺术"丑化"泛滥(这里姑且称之为"泛丑")的尴尬现状,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视和评判呢?  相似文献   

11.
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简称苏绣,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与湘绣、蜀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至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匕用于服饰到宋代,苏绣趋于成熟阶段,生产已具相当规模,机房林立,品种繁多,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及至明清,苏绣发展步人全盛时期,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以“精、细、雅、洁”著称。清代官中享用的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州,苏州因此被誉为“绣市”。清末民初,苏绣艺术大师沈云芝创新了“仿真绣”,把刺绣技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水平。慈僖70寿辰时,沈云芝所绣的8幅祝寿作品深得慈禧青睐,放手书“寿…  相似文献   

12.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12,32(1):50-62
"三而一成"用指中国人观念中处事的过程或成物的要素,只要是达至三次或三个的组合,就可以成功了。表现于史传、小说、戏曲等叙事的艺术,主要有"三复情节"、"三变节律"、"三极建构"、"三事话语"、"一事三结"等五种模式。五种模式各有典型,能够清楚地区别开来,但某些个案却可能同时具备不止一种模式的特征。"三而一成"诸模式是中国叙事艺术最合乎中国人审美理想的造型,同时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是中国古代叙事艺术广泛应用的情节模式和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作为古代叙事艺术的典范,至今仍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伦理学研究如何伴随它的时代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回应具有前沿意义的三大追问:"道德哲学"如何"成哲学"?"伦理学"如何"有伦理"?"中国伦理"如何"是中国"?"不惑"之境的要义,是以认同与被认同为核心的现代中国伦理学的安身立命。"成哲学""有伦理"是在现代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中的"安身",核心是中国理论、中国话语;"是中国"是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立命",核心是中国气派。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现代伦理学面临"哲学认同"的危机,危机源于两大学术误读:对于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哲学气质的误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伦理学关系的误读。现代中国伦理学必须回归"精神"的家园,透过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体系的建构而"成哲学"。"无伦理"是现代伦理学研究最明显也是最具标志意义的"惑","道德"的话语独白导致"无伦理的伦理学",它根源于中国伦理学传统的断裂和康德主义的影响。"是中国"不仅是中国理论体系、中国话语体系、中国问题意识,而且是伦理道德和伦理学研究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天命;不仅关乎伦理学研究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且关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在现代文明体系中的文化自立。迈入"不惑"之境必须完成三个学术推进:由概念诠释系统到伦理道德一体的问题意识的推进;由学术气派到学术使命的推进;由"礼义之邦"到"伦理学故乡"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是从本土西去求法高僧的典型,达摩则是从印度东来传法的代表。有趣的是,佛教文学对二者圣僧形象的塑造,都着力于表现其"行脚僧"的本色,并且都有"还乡"主题及相关故事的文学书写。其中,预示玄奘东归的故事是"摩顶松",而表现达摩西回的是"只履西归"。两者都注重回归过程的神奇叙事,但其宗教意蕴却有"空""有"之别。  相似文献   

15.
小议唐宣宗     
唐宣宗历来被认为是中晚唐少有的杰出帝王,素有"小太宗"之美誉。但考察宣宗本人及其统治时期的"大中之政",却不难发现:宣宗性格冷酷阴暗而虚骄好名;行事敏感多疑而刚愎自用。作为人主,只知固位而无有远图;虽勤政恭俭却乏治国之谋。被史家称道的所谓"大中之政"也不过虚有其表,看似平静的帝国实则孕育着更为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6.
羌绣是羌族优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也是羌族人民的重要文化标志和符号。近年来,茂县大力开展对羌绣的保护工作,助力其传承发展,如扩大传承人资金补贴范围、成立合作组织、扶持相关企业、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传承羌绣技艺等等,这些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客观地说,茂县羌绣的传承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应从提升羌族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产品市场、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创新各类羌绣衍生品等方面努力,亦即通过羌绣产业的发展促进羌绣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在当下的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于"异"的强调似乎成了保留"文化多样性"的代名词。从理论上讲,源语文本中的"异质性"正是源语文化有别于他者文化的独特文化印迹,但与此同时这些文化印迹往往因为其唯一性和独特性,在现实层面却鲜有成功迻译入目标文化的例子,尤其对于非学术翻译的文学翻译而言,情况更是如此。因此,这种单纯"存异"的翻译"表述"方式,姑且不论其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作者"本意",却往往容易违逆目标文化的"文化常规"与"可接受性"。这种现象无疑是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尤其需要高度警惕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以中国在美国的代言人自居,认为自己笔下的中国是真实可信的。然而,从后殖民主义理论出发对邝丽莎的历史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和分析,不难发现邝丽莎笔下的中国呈现两种意象:西方话语体系下的"野蛮中国"和"竹幕"之后的"红色中国"。此外,邝丽莎笔下的中国人依然笼罩在"他者"面纱之下。可见,邝丽莎以中国为背景的小说并不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学有中西"还是"学无中西",不能作笼统的追问和回答。在"所指"的意义上是"学无中西"的;在"能指"的意义上又是"学有中西"的。晚清以来,东西方文化相遇之后,中国学术的演变呈现为辩证展开的轨迹和过程:"中学"→"西学"→"中学"的本土化。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检讨、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日益走向自信、中国问题的个案性的凸显、"西方中心论"的解构,成为中国学术本土化诉求的时代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