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涉及的26条夫余史料,对夫余历史研究的价值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利用这些史料研究相关的夫余王,如大致推测带素的在位时间、夫台与尉仇台的关系等;二是《三国史记》采自朝鲜古籍的相关史料,可与中国正史中的一些史料互为补充,它对夫余王系研究具有一定价值;三是这些史料对夫余与周边民族关系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史料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提出了史料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并对中国古代史狭义史料即文字史料的种类、特点进行了具体的介绍和分析。接着 ,论述了文字史料在形成过程中出现错舛的种种表现和致误原因 ,指出考证史料的正误和价值大小 ,是正确运用史料的前提。最后 ,介绍了考证史料的一般方法 ,并指出利用目录学、版本学、避讳学、校勘学等其他知识鉴别史料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史学便是史料学"是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反映了部分中国史学研究者受到西方实证主义哲学影响的痕迹.史料学派对近代中国史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时过境迁,因其固有的片面因素,它的价值似乎也受到了漠视.本文拟就其提出的具体背景、价值及局限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4.
家谱是丰富的史料库,它在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主要体现为:对于文学家生平研究的史料价值,对于文学作品的归属考证、辑佚和助于理解的史料价值,对于家族文学研究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家谱与生俱来的缺陷,在利用家谱进行文学研究时需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史料学片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历史学是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史料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残留或保存下来的各种痕迹、实物和文字资料 ,两者关系互为依托。应当根据史料的社会属性 ,即史料的起源和价值来确定史料的分类。史料有八种类型。史料学的文献是指一切原始的文字资料。档案有三种 ,报刊资料有四个特点 ,回忆录有三种性质。口碑资料和乡例民俗是一种民间活资料 ,属于流质文献。八种史料有三点区别 ,又有三点相互交叉的性质。利用史料的水平 ,包括积累、发现、整理史料的必要素养。利用史料的八个要点 ,是史料学方法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史料是历史研究所必须,主体与史料的关系是反复不断的对话关系。主体对史料的发现可分为发现史料的存在、发现史料的价值、发现史料中的历史信息三个层次。史料三层发现的成因是:现实需要的引领,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激发,主体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制导。史料三层发现启发我们应具有泛史料意识、史料平等的观念和重视史家修养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从中国近代报纸和史料价值的关系入手,考察早期校报的特征,进而以《北京大学日刊》为个案,分析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中国思想史、新文化运动史、学术史以及历史人物研究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荣孟源长期从事中国近代史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和编辑工作,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史料学成果,凝结而成《史料和历史科学》一书,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基础。荣氏史料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初步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料学的理论体系,科学论定史料学在历史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史料的阶级性论断,同时坚持史学研究要实事求是;从史料形式、性质、版本、内容等多重角度对史料进行分类,加深对史料性质的认识;此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料考证的内容与方法,将考据、辨伪、版本、目录、校勘、辑佚等传统学术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化的时期.学者们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眼光,体现在史料上,新旧学者对史料的态度与认知颇为不同.由于眼光的不同,史料的价值也迥然有别.新派学人具有一种新的史料现,认为一切史料都是平等的,都有其价值,史料的范围大为扩充.而旧式学者则仍保持旧有的史料现,重视文字史料,轻视实物材料.民国新史学的建立和发展,与新派学人的史料现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史料的优势及应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述 《河北学刊》2007,27(2):96-97
瞿林东认为,前辈史家在对待史料方面的一些见解、方法和经验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重博闻善择;重分析辨析;重金石之学与二重证据;关注大量的、普遍的、主要的史料;以及重视历史资料的二重性等五个方面。张连生对“史料”定义问题进行了重新阐释,他认为,所谓“史料”应当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的材料”,它有特定的材料范围,而不是任何一种历史资料都可以充当的。游彪专就金石文字的史料价值和解读方法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金石文字是其他类型史料所无法替代的珍贵史料,使用者在运用金石文字时必须深入探究金石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蕴。陈述则对网络史料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网络史料具有过去任何史料载体所无法比拟的容量,可以涵盖实物史料、口碑史料、文字史料和音像史料等,通过互联网,研究者就如同找到了一个流动的图书馆,而且它还具有快速、便捷、省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大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都有其存在形式和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历史理论也是如此。探讨它的发展过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存在形式,可以为当今的历史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经历了先秦、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发展阶段,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的繁荣和嬗变阶段。本文旨在阐述这一发展大势,以就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12.
佴澎  刘亚虹 《学术探索》2008,(1):103-106
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证据制度同时存在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两种制度,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同时,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证据制度又逐步走向融合,趋向大同,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证据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海洋文化 ,它丰富了农业文明。夏商时期的海洋文化表现为出现了朦胧的海洋意识、海神崇拜以及早期的海洋旅游行为和以海岛为避难所 ,表现为开发了近海的海洋资源 ,有了一定的航海能力。它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还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福建在唐宋时期已成为国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当时的广告发展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而学术界对这一时期全国及区域广告发展的研究均较少。聚焦这一时期福建广告发展的专题研究发现,唐宋时期的福建广告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福州、泉州等地,出现了故事性广告、声响广告、诗文广告、印刷品广告、标记广告、灯笼广告、石刻广告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内容;其发展体现了广告和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折射出唐宋时期福建商业社会演变的微观图像;该时期名人广告的大量出现,从侧面证明唐宋时期福建已经是中国文化繁荣的重要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6.
县衙是传统中国地方行政展开的基础与重要空间,与县政建设及地方民生之关系密不可分.以苏州府为中心的吴中地区,在明清两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州县行政既很成熟,又较复杂.本文以县衙的考察为中心,扼要地分析了其内部建构与外在表征在明清两代的若干变化侧面,进而论述县衙与地方社会的内在关联,以及在当世民众心目中的感觉与评判,并藉此透视州县行政与社会关系的地区差异和时代变迁,从而对帝国后期的州县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评判.  相似文献   

17.
汉魏晋南北朝“洗涤”语义场包含19个成员,各个成员在语义上存在着一些差别,义场格局较先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和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8.
宋丙玲 《兰州学刊》2007,(10):167-169,136
服饰是性别区分的重要标志,这是男女生理差别所致,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古代中国,"男女不通衣裳"是儒家重要的服饰观念,并为历朝历代所遵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所穿用的服饰有时会突破性别的界线产生性别转换.文章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中的性别转换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并试图探讨时人对服饰性别转换现象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胡克夫 《河北学刊》2007,27(5):128-132
魏晋南北朝是中华文化大规模碰撞、交汇的历史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相对自由发展的阶段。魏晋南北朝僧诗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多元文化混合体,这是它在中国诗歌类型发生学意义上的主要特点。对魏晋南北朝僧诗的解读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佛教文化是如何由客体文化向中华文明主体文化的补充地位递进,以及佛教话语如何影响并转化为中国文化及民众日常思想表达形式。因此,研究僧诗,重在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隋唐演义》的成就虽然无法与《红楼梦》相比,但无论是在人物塑造、小说结构还是写法上都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隋炀帝和贾宝玉两个人物之间有十分明显的传承关系;唐玄宗梅、杨二妃的对比对钗、黛并置的设计有一定启发;西苑与大观园等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外,仙人转世的模式、情与政结合的写法以及贯穿其中的感伤情绪等在《红楼梦》中也可以见到其影子。《红楼梦》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创新,因而使小说有了永久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