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这一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其根本着眼点在于通过教劳结合来促进人的正确思想形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强调的教劳结合,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实质上就是指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前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劳动教育实施过程存在混同化、简单化等问题。文章对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劳动教育实施模式进行探索,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劳动教育“1+6”模式。文章以九江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阐释了该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该模式不仅可以端正学生劳动观念、丰富学生劳动经验、提高学生专业劳动技能,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系统思维,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贯穿了人在社会中就业的各个阶段,为人们提供德、智、体、美和劳动技术方面的全面教育,客观上使人们获得了终身教育的机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学校教育是由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因素构成的整体。偏重或缺少任何一育,都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教育。本文仅就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谈点粗浅的再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重点论述美育在德、智、体、美全面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加强美育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并初步探讨了加强高等中医院校美育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教育 ,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劳动教育在育人体系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以辅德、增智、强身等许多功效作用于学生 ,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将劳动课作为学科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根据劳动课所具有的实践性、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等特点 ,围绕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等内容 ,把优化劳动成果与内化学生素质有机地统一起来 ,发挥了劳动课在育人过程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出发,论述了图书馆在学校全面素质教育中,包括德、智、体、美、劳及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探讨了图书馆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其教育职能的方式及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目的”。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教育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材。这一任务也就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理所当然就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如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导致学校教  相似文献   

9.
论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除接受德、智、体方面的教育外,还应接受美育教育,而体育教学与美育之间是紧密结合的。就体育教学中美育的重要性及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教育集中表现为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  相似文献   

11.
认为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随着生产目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分三个层次展开的 ,由此产生了不同外延的生产劳动概念。SNA的生产理论是确定 GDP生产范围的理论基础 ,它对生产活动的界定相当于马克思第一层次中的生产劳动 ,由此确定的GDP生产范围是非常广的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剖析人的素质结构及其组成成分 ,对于探究教育和环境对素质发展的影响并从中选择促进素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大有裨益 ;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德智体美劳等五育整合的过程 ,五育整合是促进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商业劳动是生产性劳动的观点有一定局限。本文认为,不论是运输、保管、包装亦或售卖,商业劳动都是生产性劳动。商业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其逻辑限度表现为对产业劳动的最终依赖性和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商业劳动有寄售制、包销制、连锁制、租赁制等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教育作为智力劳动的几个特点,并且阐明了作为智力劳动的教育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概念一再拓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概念必然进一步拓展 ;知识劳动力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的新特点 ,导致了分配、产权制度的革新 ;现阶段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及经济体制创新 ,缘于全民企业劳动的“三重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文章提出了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快实施“异地转移”战略,拓宽农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渠道;按照劳动力市场统一的思路,将目前分离的人才交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纳入统一管理轨道;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教育起源于人的道德——一种新的伦理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起源是教育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 ,迄今为止 ,已有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需要 (社会生产和生活 )起源论 4种主要的起源观 ,我国教育界基本肯定需要起源论。本文试从道德在教育起源中的作用入手 ,阐释教育起源不仅仅出于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基本生理需要 ,还包括归属与爱的需要 ,从而扩展教育的需要起源理论 ,从教育起源的探讨中挖掘教育的道德内涵 ,为教育在社会转型中保持自己的道德意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劳动价值论 ,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本文首先论证了劳动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对三种典型的庸俗价值论进行剖析 ,指出了它们的缺陷 ,最后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论述了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组织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精神产品,其效果趋近于零。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是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的扩大再生产的逻辑起点;德育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根本标志,是德育的客体或对象的德性修养得到显著提高。伴随历史的进步,德育作为精神生产活动将得到不断强化,其功能作用亦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压缩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创造大量的剩余产品、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也是价值,所以科技和管理劳动能创造价值.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凝聚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上,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统称为物化劳动),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物化劳动应该是创造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