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实婚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较普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一部分民族地区的事实婚姻约占50%—70%,近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事实婚姻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他们是夫妻的一种关系。它的特征是: 从主体看,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包括未婚和丧偶两种)。如果一方或双方有配偶,则不是事实婚姻,而是事实上的重婚。从内容看,是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并为  相似文献   

2.
(一)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出现的社会形式,并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生演变;这种演变,或是由低一级的形式向高一级的形式转化,或是在其社会属性这一内涵上取得了新的进步。婚姻指男女两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或社会道德规范所确认的夫妻关系。家庭则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所组成,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  相似文献   

3.
性别与文化     
我们都知道,人类主要以两性——男和女生存于世,这是人类区别于大多数动物的现象之一。但生殖器官不同这一事实不能用来解释其他体质方面的差异,毕竟有许多动物诸如鸽子、鸥和田鼠的雌雄在外表上几乎无甚差别,因而人类作为两性差异的种类也不能真正解释男女间明显的外表差异。同样,人类的繁殖也不能解释人类男女行为上的不同及社会对他们的不同待遇。犹如我们所知的那样,没有任何社会以平等的方式对待男女。本文将讨论不同文化间的性别差异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将了解到用来解释普遍的或近似普遍的性别差异的两种类型。一种类型认为两性行为及生理上的差异是由遗传素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勾蓝瑶是生活在湘南山区的四大民瑶之一,现有两千余人,独特的生活环境、社会经济造就了他们独特的婚姻习俗。历史上他们实行四大民瑶内部通婚,婚姻关系稳定。有"四个蛋子,雷打不动"的古训,有定亲后男女可同居生孩子的习俗,有隆重的婚礼"花筵"和"歌堂"等等。独特的婚姻习俗是研究勾蓝瑶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对藏东藏族家庭婚姻结构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家庭婚姻结构至今的状况看 ,婚姻关系内涵着两性间的利益关系 ,家庭婚姻结构是与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利益关系相适应的。也就是说 ,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出现 ,仍然有其独立自主的经济利益 ,个体家庭的维持必须有可支撑的经济基础。我们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来讨论存在于我们身旁的社会事实的。一、藏东藏族家庭的婚姻结构形式婚姻结构这里指两性由婚姻形式缔结的组合状态 ,如一夫一妻或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等。关于西藏地区藏族家庭婚姻结构形式的一妻多夫现象 ,已是不争的事实。写于乾隆五十七年的《西藏志》这样记载 :“一家弟兄三四人 ,…  相似文献   

6.
像种族、阶级、阶层一样 ,族群和性别也是对人群进行社会分析的基本范畴。“时髦”的男人与“守旧”的女人作为当代中国族群认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经验 ,反映出当代族群认同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男性客位化与女性主位化的倾向。这一现象是男女两性权力不对等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红山峪村①村民的亲属关系,除了同一宗族关系以及姻亲关系②之外,还有仪式亲属,即干亲和结拜带来的结拜兄弟、结拜姊妹这两种亲属关系.本文还以同学关系以及近年来由于外出就业产生的朋友关系以及制度化的同事关系为佐证,分析一个村落的男女两性的亲属网络,指出造成男女两性亲属关系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从夫居制度以及社会性别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九五六年民主改革前,云南省宁蒗县永宁地区的纳西人,存在着三种婚姻形式:一是成年男女不娶不嫁,双方过着一种叫“阿注”婚姻的自由偶居生活,终生不组织共同的家庭,尚停留在初期对偶婚的阶段;二是建立阿注婚姻关系的男女,经过一段夜合朝离的偶居生活之后,经双方同意,共同组成一个家庭的“阿注同居”;三是经邀媒聘娶,举行过隆  相似文献   

9.
试析维吾尔族离婚现象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析维吾尔族离婚现象形成的原因●李晓霞婚姻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行为。婚姻形态是发展、变动的,从历史看,婚姻制度由群婚到对偶婚再到专偶婚。从个体婚姻看,也有由缔结到解体的过程。个体婚姻的解体有两种标志:配偶死亡或配偶离异,前者是自然形成,后者则是人...  相似文献   

10.
婚姻和家庭不仅表现出一个民族的许多特点,而且在人类生活、人类历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可以说,婚姻和家庭制度也反映了人们  相似文献   

11.
在桂滇交界地带驮娘江流域的约 30万壮族人中 ,至今仍盛行着一种女娶男嫁、男从女居的婚姻形式 ,壮语称之为“欧贵”。在实行欧贵婚姻的社会里 ,没有婆媳、姑嫂、妯娌的关系 ,夫妻和睦 ,家庭和气 ,社会和谐。欧贵婚姻具有传宗接代、养老抚幼、调济家庭男女余缺、保障穷人婚配等功能。稻作农业和相对封闭的环境是欧贵婚姻得以长期存在的条件。现在 ,欧贵婚姻已同当代社会自然接轨 ,成为自主婚姻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婚姻形为是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社会制度,“也是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社会制度及其文化和伦理道德规范所认可的男女两性结合”。婚姻制度除了国家法律的程序外,在民间还有一套更为复杂的活动内容,一系列的仪式、程序明显地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稳定性特点,也就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行为方式——婚俗。它一旦形成就会被特定地区的民族世代沿袭,进而形成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四等人制是元代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地域差别和社会政治四个方面分析了四等人制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四等人制形成的历史根源;民族心理差别.也是影响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域差别的存在,是元代四等人制形成的一个客观现实条件;而汉人世侯李璮的叛乱,是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差别对待的一个直接原因,总之,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分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  相似文献   

14.
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大体是比较自由的。泉边对歌,树丛低语;姑娘吹响木叶口弦,小伙高奏竹笛葫芦笙……而世居滇西永胜县的他留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则比其他少数民族多得了一个青年男女传情递意的别致场所——“青春棚”。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民族同化、民族融合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是民族学、民族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阶级社会中是否只存在民族同化、不存在民族融合,民族同化的内涵,强制同化与自然同化、自然融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笔者完全赞同列宁关于同化的论述,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同化概念除了暴行与不平等外,还包含有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破坏民族界限,消除民族差别,使各民族同化的趋势。同化是进步的社会现象。列宁的理论可以应用于认识中国阶级社会中民族同化现象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李二仕 《中国民族》2012,(Z1):18-23
"十七年"电影关于女性的主题实际上是阶级的、革命的主题,而不是性别的主题。任何女性的爱情经历或者转变成英雄的主题,其最终的指向是政治命题。☉女性性别与身份新中国成立之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在政治生活领域由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清初孝端后与孝庄后姑侄共嫁一夫的历史事实并不令人费解。这一婚姻现象与中国历史上媵婚制度大体上属于同一类型婚姻形式,是产生较为古老、较为普遍且持续时间长久的婚姻习俗。同时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观之,它属于姊妹共夫制婚姻范畴,这也是一种在初民社会中较普遍存在的婚姻现象。从人类婚姻史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观察,孝端后与孝庄后共嫁一夫的婚姻形式,与华夏族形成早期及初民社会中的婚姻形态大致相同,因此它只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背景下的产物,因此是合理的,也是可以被理解的。此外,用摩尔根群婚制理论来理解和解释这一婚姻现象是不妥当的,因为摩尔根的这个理论本身就不是通过对具体事实的研究而来的,是他的一个推论。不能将姊妹共夫婚视为人类社会婚姻的普遍状态,只能是一部分人的个别婚姻。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即使在原始民族中一夫一妻制仍是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8.
彝族先民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婚姻形态上形成了等级内婚、民族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婚以及转房婚等特点;在明清彝族社会的急剧变革中,改流相对彻底并有大量汉族移民进入的滇黔地区逐渐打破其原来的婚姻传统,而凉山彝族地区却由于家支制度、宗教力量、习惯法等传统势力以及商品经济不发达、彝汉矛盾尖锐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或制约,其传统婚姻的特...  相似文献   

19.
裕固族传统婚俗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别内涵。在正式婚姻和非正式婚姻形式中,特别是在婚礼习俗如戴头面仪式、打尖踏房仪式、阿斯哈斯仪式及婚礼歌谣中都渗透着裕固族人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意识。婚俗中反映出明确的男女性别角色意识、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裕固族人既有女性主导型家庭模式,也有男性主导型家庭模式,同时两性在婚姻家庭中具备平衡协调意识。这对当今现实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阶级与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作为社会共同体,是由聚集在一起的阶级和阶层所组成的。组成民族的阶级、阶层相互之间,由比较稳固的经济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关系的网联结起来。这些阶级和阶层自身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基本上是在它们民族、民族内部关系的范围之内实现的。这便构成了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阶级和民族,都是以合乎规律的方式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的。那么,它们的内部联系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