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 人类的命运始终与自然界的存在、发展休戚相关。人为了适应并改造自然,使自身的价值和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我们所说的自然,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自然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相对立的物质世界。它向来是各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研究对象。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与"生态环境再生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本兴 《学术交流》2006,42(6):64-67
马克思“再生产自然界”思想是建立在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基础上的,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本质上是双向依赖、双重建构的物质变换关系,“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正和表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是“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环境既是消费的对象又是生产的对象。生态环境再生产是人类全面生产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生产形式。研究并建构生态环境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生态环境理论的完备,对规范生态环境的治理、开发、改造等工程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生态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秀娟  尹贵斌 《学术交流》2012,(12):159-161
中国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上与西方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西方文化中天人是对立的,中国文化中天人是合一的;在自然界与人类的产生顺序上,西方人认为先有人后有自然界,中国文化认为先有自然界后有人;在道德起源上,中国文化中道德源于自然,西方文化中道德源于神的启示。这种差异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从和谐走向冲突的文化根源,从深层次上说来,环境危机属于文化危机,环境污染属于文化污染,要从根源上治理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文化反思入手。  相似文献   

4.
人类从制造出第一把劳动工具起,就使自己和自然界统一起来。人类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自然界的劳动,就是人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实践。人类就生存和活动于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统一之中。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类在劳动对象身上打上人的生产实践的印记,使之原有自然形态和属性得到改造,从而成为“人化的自然”或“自然的人化”,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5.
人们普遍认为,人类自身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就是文化行为,即文化价值行为,通俗一点说,人的活动行为就是文化。如果我们进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人的活动行为中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是改造自然的物质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命需要;二是人的活动除了满足物质需要而外,还有精神需要;三是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只有在其生存过程中,满足了生存需要之后,才开始考虑人的活动的最终目的。人不是单纯地谋求生存的满足就完成了其最终的活动目的,除此而外,还必须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对社会、对自身的最终意义是什么。这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都认为,道家学说是把自然界看作自己的主导中心的一种思潮。相比之下,儒家学说可以被认为是把文化当作自己的主导中心的一种思想体系或宗教。“自然”一词在把道家学说的特点确立为一种系统化的自然宗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汉语中,“自然”(或引伸为“大自然”)一词指的是自然世界,即动植物和物质(包括作为物质的地与天)的复合体。在汉代以前,关于自然界或宇宙,有一些另外  相似文献   

7.
自从劳动把人从动物界提升出来之后,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那么这种矛盾关系对于其他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恩格斯曾把人类同其他动物作了一个全面的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动物仅仅利用外面的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以他所引起的改变来迫使自然界服务于他自己的目的,来支配自然界”。这一本质特征就是人类的自然观,特别是打上人类印记的人工自然和人工自然观;而动物却淹没于自然界的“海洋”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一个特色,就是说我们不但注意研究天然的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客观过程,而且注意研究人类如何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本文拟就对人工自然的产生、特点及其辩证发展过程,提出些粗浅看法以期引起讨论。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自然哲学时代,自然物是形成人们观念的起点,哲学探讨的主要是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且简单地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人具有的只是机械的物性.在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形成的最原始意义上的自然法,是一种不可违抗的命运和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和外在物质世界之间,有一个作为中介的语言符号系统。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世界对于人不仅有物质性,更有语言性。物质世界和语言世界共同构成“存在”,二者对人的认识都有决定作用。包括概念体系和语法体系在内的语言结构体系的民族差异体现了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和世界观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到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世界观的形成。“沃尔夫假说”有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价值。中国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上的这些基本见解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它的研究可以拓展语言研究领域,在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之间建起新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文化哲学不是关于文化的知识(文化学),而是对文化的自觉与反思。文化的历史与认识文化的历史不同,认识文化的历史起源于文化的发现,是对一个完全由人自己所创造的存在的领域(或是形式)的发现,这种存在既不是以神的法则为前提,也不是以自然的必然性为前提,而是以从这二者独立出来为前提,是按照人的自由法则而存在的。文化哲学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法则以及论证自由这个事实在自然界、社会以及所有其他必然性中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从改造自然、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时才真正成为人的。人类的生存不直接依赖于自然界,而依赖于生产实践活动;真正的实践不是本能的求生活动,而是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过程。实践过程是从对外部对象和自身需要的有意识把握开始的,对世界的信息改造加工活动往往是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的准备阶段。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学视野中,自然美并不是存在于远离人类社会的自然界之自然物的自我显现,而是存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中.达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必要途径,仍然是人时自然的人化.这种人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味的征服与改造,而是针对不同时代、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调节手段.从自然关的根源看,自然美生成于人同自然关系的变换与和谐;从自然美的发展看,自然美延续于人类自然观和技术观的转向与更新;从自然美的未来看,自然美回归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补偿与救赎.  相似文献   

13.
陈国友 《社科纵横》2008,23(4):128-130
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对象性活动而建立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随着私有财产制度的确立和社会分工的日渐深化,人与自然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走向全面异化;异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但却是暂时的,随着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制度的积极扬弃以及对"扩大了的生产力"的克服,人类会在新的更高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舞台,是人类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源泉。人的自然生物本质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恩格斯曾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他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  相似文献   

15.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及发展并不是偶然的、盲目的,而是植根于人类社会基本实践之中的有规律的过程。 劳动是人类审美认识的起点。经过从猿到人的漫长进化过程,产生了人类社会的最初组织形式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向自然界索取直接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当时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最初的满足物质需求的生产劳动中,原始人类就不是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自然。为了使主观目的合乎客观规律,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他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和掌握对象的某些属性及其联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这种实践…  相似文献   

16.
社会:人、环境与技术的相互作用〔美〕C.J.福赛思社会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我们都同处于一个自然体系中,这个体系联系着技术、人类和环境。随着我们开发更多的技术以改善我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同时面对着破坏和恶化这种关系的危险。人们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作出各...  相似文献   

17.
对人类全部历史期间积累的大量知识的分析,学者们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关于无生物界的信息占科学知识总量的95-98%,关于生物界的信息只占知识总量的2-5%,关于人的本质的信息——少于1%。人是最不同层次的社会联系的中心。人社会学首先应当帮助人战胜社会痼疾,帮助人分析自己的本质,分析与人相似的一些现象的关系的本质,而今天,人与人的对立、人和社会的对立达到顶点,对人类的生存本身都提出疑问。一方面,出现了人的幸福生活的前所未有的机会,扩大了人的自由、创作自由的物质-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精神范围。另一方面,我们经常遇到人的“野…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但是在人和自然对立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会导致“再生产”,使得“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并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乃至文明的根基造成致命威胁。整个西方文明建立在自我持存原则的基础上,它恐惧自然,走向工具理性,陷入到同一性逻辑之中。在这里,人的肉体和精神对立起来,人类的文明被束缚在再生产的困局之中。为了走出困局,我们必须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从形而上学的核心来说就是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精神领域来说就是要重构理性,从社会体制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免于生存斗争永恒化的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19.
小词典     
社会(Society):人们在一定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第一次揭示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不同于自然界的是,社会由具有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是一部心理学专著.但却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作为对人的特性及其本质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在《手稿》中比较深刻地论述了人的心理的自然性、社会制约性,以及实践活动对人的心理的作用等问题。对此加以探析,对于揭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心理属性和本质的一般理论无疑颇具意义.《手稿》分析了人以及人的心理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的心理具有自然属性的思想。1.《手稿》论述了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