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加速发展,"镇中村"现象在各地逐渐涌现出来。由于"镇中"的特性,"镇中村"受城镇影响,聚落物质形态发生改变,乡村集体记忆逐渐模糊,"非城非乡"所带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更新与发展。以莫干山镇"中村"的改造规划研究为例,基于村落发展的现实需求,接续当地历史文化的脉络,提出重塑当下乡村集体记忆的"镇中村"改造与营建策略,以期激发其人居环境自主更新的活力与动力,推动其在物质、生态、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土建筑     
正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也消耗了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大量农业人口奔向城市,使农村许多用房闲置破败;另一方面,城市型的聚落结构及住屋形式也在不断侵蚀传统的村落,削弱了村落原有的特色。交通优先的策略在带动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是我国乡村聚落千百年来的文化遗存,它们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结果,又承载着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研究以秦巴山区的1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分析考证、GIS空间分析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秦巴山区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在时间分布态势上,各地区对于传统文化遗存的重视程度有提升,区域内保留至今的仍以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村落为主,具有多元丰富的民族特色;二、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型特征,集中分布在通江县、昭化区、汉滨区、文县和嵩县等地区,形成以四川地区为主要集聚区,其他省份有次级集聚区的"单核集聚、多区共生"空间格局;三、由于秦巴山区复杂的人地关系矛盾,形成了以复杂自然地形主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互馈的耦合机制,影响了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  相似文献   

4.
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云南乡村聚落斑块的空间数据量化模型,梳理乡村聚落的人居环境,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面对快速发展变化,对民族聚落的空间转型重构的矛盾与冲突成因进行剖析;面对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讨传统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的系统方法。分析认为,快速发展的民族聚落应从发展模式转型,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等传统人居智慧方面,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等方面探讨整体系统性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乡村地域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生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一方面体现了各级政府对乡村地域的投入与指导日益增多,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营建模式产生了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村庄建设中外力强介入的整体改建、外力弱介入和村民自建的局部改建等营建方式的特点,随后分析乡村地区建筑特有的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功能多样性,与时间紧密相连的营建渐进性,以及与使用者紧密相连的村民主体性等营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功能多样性特征的村落分类和引导,针对营建渐进式特征的建筑营造示范与引导,以及针对村民主体性特征的村落营建保障与支撑等乡村地域建筑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6.
谈佳洁  王晓静 《城市》2018,(4):43-54
目前,大都市周边传统村落保护陷入了若干困境,包括大都市传统村落风貌环境破坏严重、 私有古建筑修缮难题以及村落旅游吸引力弱等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大都市发展的特性,包括城镇化进程导致的必然结果、 古建筑修缮制度的缺失和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定位不当等.传统村落保护是大都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都市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发展特点,从传统村落保护宣传、 房屋租赁管理、 古建筑产权管理、 保护资金渠道管理、 特色文化挖掘和周边景点互联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做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乡村聚落是中国聚落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民族风俗和宗教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布局处于自发选择的状态,普遍存在着布局散乱、人口规模小、占地面积大、基础设施落后和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亟待优化。以碌曲县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为基础资料,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高程、河流、路网、地域经济类型等方面对碌曲县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型铸"作用,河流和路网格局对聚落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农区—半农半牧区—纯牧区聚落差异显著,从集群分布走向分散分布。应用综合发展实力指数函数,将碌曲县行政村分为高(Ⅰ级)、中(Ⅱ级)、低(Ⅲ级)三个发展实力等级。在综合考虑各乡村聚落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潜力、区位条件的前提下,对村落等级规模进行优化,将村落分为优先发展型、控制发展型、异地搬迁型进行调控。引入成本加权距离(cost weighted distance)和改进型场强模型,计算各个乡镇的辐射量,结果表明,最大辐射量出现在玛艾镇和郎木寺镇周围,且沿洮河河谷和国道213线形成南北两条辐射带。因此得出结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要按照"中心带动,以点带轴,以轴带面,两翼互补,整体推进"的原则开展,最终形成"两心、两轴、两翼"的乡村聚落体系空间结构格局。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我国星罗云布的乡村聚落中无疑是最耀眼的,过往的保护研究与工作多集中在它们身上,而忽略了数量更多的非传统村落。本文聚焦于非典型传统村落,以咸阳市泾阳县岳家坡村为例,采用轴线和线段的句法模型定量分析岳家坡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深度解析岳家坡村"一大三小"的空间结构,并将规划前后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得出岳家坡村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保护方面,应保留村落原有的空间结构,继承原有的空间序列和生活秩序;利用层面,应依托现有的空间结构进行适应性开发,而非为了旅游发展去改变村落格局。  相似文献   

9.
西藏传统村落因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而极具保护价值,随着十九大以后新型城镇化的继续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如何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进一步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拉萨市贾热村为例,从贾热村的物质和非物质特征出发进行研究,总结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西藏传统村落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其破碎化、边缘化、逐步消亡的态势突出表现为乡村与自然关系割裂,乡村社会关系网络和村落空间建设日趋无序,乡村道德规则碎片化,村民思想意识麻木。而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乡村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以甘肃省三益村中心公共空间修复为例,通过重塑空间生态伦理,以空间营建诠释"俭"这一传统文化,并逐步引导村民自主参与建设,来实现乡村传统文化重拾。修复过程将传统文化融于村民的生产生活,使村民在参与建设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益处,同时唤醒了其自身的家园意识和文化自豪感,进而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可借鉴参考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聚落的研究进展,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划分为复兴、发展、多元化3个阶段,乡村聚落研究经历了由简单向综合、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由空间分析向人文社会范式的转变。但是目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现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是研究内容缺乏创新,原创理论相对较少;第二是研究对象较偏传统,普适性研究不够;第三是学科交叉研究不足,研究视角有待拓宽。最后提出了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今后发展的趋势:以人为主体的微观视角下乡村聚落研究;乡村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与重构研究;对我国东、中、西乡村聚落和传统村落的研究;多领域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已经不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模仿,而是逐渐转向对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的借鉴.本文试图深入发掘川东民居的地方性营建特色,通过从整体聚落组织到个体空间形态的梳理,探讨川东民居是如何由"形态"向"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文化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近年来,传统观念中的"乡村文化共同体"几近坍塌,农村青少年问题不断爆发。我们的美好愿景是在延续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展当下村落的新型文化风貌。任何国家大政方针、农村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最后一公里"都在村庄,所以"村落"层面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乡村文化落实的关键。其中,乡村学校课堂、乡村图书馆、乡村电影院和社区网络四大平台的作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川西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受藏传佛教影响,聚落形态多为多处村庙结合布局。选取16个典型寺庙影响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村寺格局和形成机制,此类村落分为中心型、混合型、相邻型、分离型四种,重点从村落选址、村落形态、街巷形式、建筑布局四个方面解析此类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人类与其所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山地城镇作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其自身形态演化具有多向性和复杂性。文章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饮水村片区作为研究样本,以地块划分为研究单元,以1992年、2002年和2014年为时间节点,以三个时间节点的城市地图为基础,结合谷歌地图和实地踏勘,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图形对比的方式,在用地功能、图底关系、街巷体系、建筑密度、建筑布局方式、建筑与空间的尺度六方面对三个时期的城市形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部分地块的用地功能发生了变化;一部分研究单元的城市肌理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另一部分研究单元的城市肌理仅发生了微弱的变化;建筑密度有变小的趋势;部分建筑的布局方式从紧密连接转变为相对分散;建筑与空间尺度有变大的趋势。针对20年来老城区城市形态变迁的结果,文章分别从山水人居文化、物质享乐主义、消费文化、单位文化四方面进行解读,以期揭示出城市形态变迁背后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6.
湘西花垣县油麻古寨是一座规格形制高、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苗族传统村落。油麻村的历史可追溯至两晋,古寨历经千年,形成了顺应地形的村落布局,坐落着大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建筑。文章从村落生成环境、村落形态特征以及民居营建手法三个方面展开风貌特征解析,系统而完整地展现了苗寨因地制宜的营村特点、层次丰富的街巷空间与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文章最后梳理了古寨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及科学价值,强调油麻村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出苗家人独具魅力的村落风貌和生动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7.
杨宏烈 《城市观察》2013,25(3):184-191
我国传统城镇、村落、园林、祠寺、风景区等常有将重点景观归纳为"八景"、"十景"、"十八景"的集称文化现象。这种景观命名集称具有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价值,对表现景观艺术的集成效应与观赏效果能产生积极的影响。探索其发展历程、思维模式、艺术构成、运用特色,对继承我国景观文化优秀传统,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水圳景观对村落景观构成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水圳景观的空间结构和人文景观的方面分析了水圳景观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探讨水圳与建筑、街道的关系以及水圳景观如何形成村落人文的特色。最后,得出了水圳景观对于我国城镇化建设是具有很大研究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强化了乡村规划的引导作用,为乡村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尽管当前对于乡村规划实践的关注较多,但针对乡村规划理论的探索较少,导致乡村规划未能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乡村规划更多地沦为一种市场资本单向往乡村渗透的扩张工具。本文将核心—边缘理论引入乡村规划理念的探索,提出强化核心、开放边界的乡村核心—边界理念,使乡村在保留特质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厦门市欧厝村为例,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在分析作业方式、文化认同、聚落形态三方面凸显的问题的基础上,以乡村核心—边界理念为指导,从产业、文化与空间三方面提出较为系统的振兴策略,为类似的村落规划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水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在屯堡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安顺屯堡聚落水环境与水景观营建的4个主要方面:聚落选址山水相生,主要选址位于河谷坝子与周边山体交接之处,形成"山—水—田—林—村"的整体空间格局;因水兴建重要的屯田安居设施,解决饮用水源、山地稻耕农作以及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凭借河流水体参与防御体系构建,利用山水之势抵御外侵,并人工修筑水渠等方式加强聚落防御性;理水成景,营造稻作农业湿地景观、水口园林景观等特色山地水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