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社区是组织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的基本社会单元。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行大发展,兴大建设,上大项目,做大规划,原有的社区和社区感在城乡空间大规模变迁中逐渐消失;如今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向"以社会建设为中心",改革步入深水区,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面临转型,建设速度放慢,规划亟待变革。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顶层设计并落实到自下而上的社区基础建设。从社区  相似文献   

2.
在新型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社区治理背景下,从社区认同感培育入手,可以有效建构社区文化,有助于形成基于特定地域的城市文化基本单元。综合国内外不同学科的研究,"参与"、"互动"是培育社区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不同学科对比研究法和社区居民深度访谈法,以厦门市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两类典型社区为例,探讨社区认同感培育策略。本地人口社区核心在于提升公共设施与空间的需求供给,通过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构筑互动平台。外来人口社区因人群异质性与流动性特征,核心在于转变管理模式、实现均等化设施服务,构筑社企共建互动平台,积极发挥企业在组织活动和提供服务中的作用,营造温暖的社区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黄晓星 《社会学研究》2012,(1):199-220,246
本文聚焦于南苑①围绕广安肿瘤医院的抗争故事,将该事件置于城市空间重构与生产的结构性情境下,分析社区空间的生产机制。文章指出,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权力在执行过程中隐蔽在市场化的话语体系下,以程序合法性及产权的话语获得垄断地位;而自下而上的抗争以规则、权利等意识为主导,通过"间隙运用"的策略生产出社会空间,但最终服从于空间的霸权体系。作者分析了空间霸权的战略、空间抗争的战术特点,以及上下分合轨迹,将其统合成为社区空间的生产过程。笔者认为,社区空间应该趋向对社会主义空间的生产,才能更好地实现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4.
绿色社区建设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绿色社区建设工程的政策框架及作为"绿色社区建设"前沿的广州市区两个个案实践过程的分析,指出绿色社区建设不仅带来社区环境的变化,而且其整个创制过程帮助重组了社区的公共空间,这一社区公共空间并非西方意义上的市民空间,其建设仍然依赖于社会主义时期的群众动员技术,但是其对社区参与的鼓励也为社区自我组织以及NGO进入社区居民的公共空间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5.
王晗昱 《科学发展》2014,(10):79-83
目前,国内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通过统一标准进行规划配置,而随着市场经济导致社会空间分异日益显著,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结构的居民对设施的需求也存在差异,设施供给与需求存在不匹配现象。对此,建议采用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配置标准、政府与市场相协调的运营模式、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以提升设施供给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6.
结合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满足农户需求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提高农户满意度,已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新型农村社区示范村——重庆市大柱新村为例,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内涵与构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CSI评价法对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满意度进行评价,进而剖析公共空间存在的关键问题。基于此,以共生理念为指导重构公共空间。结果表明:受广场空间功能单一化、院落空间"城市社区化"、巷道空间功能衰退制约,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农户综合满意度为"一般";重构后的大柱新村公共空间呈现出"一心、两区、三带"的空间布局结构。CSI评价法与"资源共享、环境共建"的共生理念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既能有效破解公共空间现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又能为"以人为本"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蓝宇蕴 《城市观察》2014,(1):129-138
近年来,政府力推社区建设,大有社区建设非政府主导莫属之势。在此背景下系统梳理"政府主导型"的社区建设,具有特殊意义。政府垄断性地把持着所有关键社会资源,并能藉此营造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支持系统,建构超越社区自身局限的发展条件。但政府社区建设中的强势介入,一定程度上亦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可能造成对社区谋取自主发展空间的一种挤压。总体而言,我国目前的社区建设,暂时还难以离开政府的主导性参与,但需以发展社区自治为前提,需根据不同的社区发展阶段,适时进行职能调整,以求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小城镇社区的规划与建设正在快速发展,小城镇人居环境值得高度关注。通过对四川省小城镇社区的现状调研、分析与总结资料,并与大城市社区边界进行对比性研究,总结出小城镇社区边界空间具有功能复合性和高效性、景观渗透性、边界活动的多样性、交通流动性、地域独特性等特征。旨在发现小城镇社区边界空间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为营造新型小城镇社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老龄化进程下杭州老城区既有社区的现状与特点,选取1980—2000时期所形成的"街坊型"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并从住栋单元形成的空间类型和空间结构两个层面分别对"微空间"类型和"鱼骨型"结构进行解析。同时,认知空间类型特点,归纳养老存在问题,提出"大环境疏导、微空间治理"更新营建导则,基于社区道路环境、社区入口环境以及社区宅间空间三个空间类型提出适老化改造范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近几年教育布局的不断调整,学校空间对社区空间的影响益发明显。本篇论文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重点小学和普通小学为例,对重点小学学校空间对社区空间的直接影响和非重点小学学校空间对社区空间的直接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学校不仅影响社区的人口,同样影响社区的房价,而社区房价的变化则很可能会导致社区之间的阶层分化。教育调整不仅没有能够解决学生教育机会的公平性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更为激烈的竞争,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城镇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老年人生活和居住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改善现有的居住环境,使老年人真正感觉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规划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探讨了社区适老性的必要性,对当前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进行了分析,从社区总体布局、老年住宅设计、社区空间环境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老龄化的社区适老性规划设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其内在结构体系的演变体现着不同时代背景下居民的健康需求变化。研究基于“全面健康”发展视角,追溯国外社区公共空间理论及实践演化过程,对不同健康维度下社区公共空间的体系结构进行关联性对比分析,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生理健康满足的“单维”探索期、注重人文思想的“双线”发展期、关注生活品质的“多维”拓展期;探究了不同时期社区居民健康诉求调整与社区公共空间结构体系演变的对应关系,揭示了社区公共空间体系由单一物理空间影响向心理、环境、社会等全面健康影响的发展演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社区赋权视角的乡村社区生态规划模式,可为乡村产业复兴和生态保护提供有效可行的路径。以远郊乡村作为研究对象,从人地关系、组织管理和社会人文三方面分析乡村社区主体特征,探讨乡村社区生态规划的实施路径,进而提出乡村社区生态规划的关键策略:通过社区赋权可以达成环境共识,通过社会协作可以形成乡村生态空间的地方性规制;根植于生态系统服务的乡村产业,可以形成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物质基础;构建遵循自然过程的适应性结构,有助于形成健康安全的聚落空间载体;乡村社区精神空间及仪式性活动有利于增强社区归属感,提升社区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社区心理咨询是社区教育精细化发展的表现,是社区心理建设的细化和深化。社区心理咨询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探索多元化社区心理咨询模式,组建一支以志愿者为主、专业者为辅的心理咨询队伍,采用本土化灵活的心理咨询方式,满足社区各类人群的不同心理需求,提升社区人群心理调适能力,获得更多生活幸福感,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构建和谐安定美丽的社区环境。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上海市D社区基于生活、关系、空间三维向度的城市社区融合共建某种意义上表明了当前社区建设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动回归,通过社区动员培育居民自治意识与自治能力,营造社区文化,深化关系联结,从而有效提升社区社会资本,推动社区多元主体整合,形成以基层情感治理为主线、以专业工作介入为手段、以社区文化建设为目标的城市社区整合共建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郭菂  石一杉  王正 《城市观察》2023,(3):94-109+162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以及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文章基于詹姆斯·吉布森的可供性理论,从“供”与“需”的角度研究儿童与社区街道环境之间的感知—行为—交互关系,分析区域内儿童街道感知和儿童认知与行为特征,尝试发现社区街道为儿童提供的积极可供性以及儿童需求与各环境要素可供性表现之间的差异,挖掘街道空间在激发与使用者(儿童)互动方面的潜在价值,为实现儿童友好城市社区街道精细化管理和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社区居民及其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既需要开放的社会空间,也需要专业和精英力量的介入.这就是社区社会工作机构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关系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2016年国家颁布《健康中国2030纲要》,强调以公平公正为基本原则,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健康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在此健康公平视角下,本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对其社区层面体育设施的分布进行公平绩效的定量评价。研究采用基尼系数,从设施空间可达性和供应量两方面,进行体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评价。研究发现,上海市中心城区社区体育设施在基于空间可达性的服务覆盖方面较为均等;但在以街道委员会管辖范围为分析单元的地均和人均设施供应量方面,不均等程度明显增加。研究进而选取人均体育设施供应量,进行了设施分布公平绩效的空间差异分析。发现其存在圈层式空间格局,即外环—中环—内环的社区体育设施分布的公平绩效依次降低;同时浦东地区的绩效优于浦西。研究基于社区体育设施分布的评判绩效评价,为健康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中起 《城市观察》2012,(6):156-167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既是一种物理空间,又是一种制度与文化空间。上海G社区探索楼道公共客厅与楼道居民自治,通过楼道公共空间的拓展与构筑,增强居民归属感,构建居民交流、共商机制,改善社区认同,让社区从一个生活的共同体演变成一种信念的共同体,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推进基层社会的动员整合。这种社区自治性的成长不仅是社会力量内部整合的基础,也构成了社区共治的基础。由此,未来社区治理的方向是如何建立起社区事务协商参与的多级公共空间,形成共治、自治衔接的有效机制,从而真正实现基层社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居民群众自治相衔接的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