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比较诗学是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通过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现状的论析,提出了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进行中西诗学对话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要系统清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及其学术规则;加强对中国诗学著作的译介;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展开中西诗学对话;用阐释学方法深化中西诗学对话。  相似文献   

2.
曹顺庆是中国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开创者,出版了中国第一部以"中西比较诗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乃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从中国古典文论研究转向中西文论的比较研究,将中西诗学的范畴、概念互证互释、双向阐发,分析了中西古典文论的异同之处,阐发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世界意义。曹顺庆希望通过对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视来摆脱中国学界"失语症"的状态,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以及深入"跨文明"研究,从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廖平的古今中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转变时期,为寻求中国的出路。不同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古今中西观。研讨这些古今中西观,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近代的思想和文化史,又可以从中吸取某些历史的理论经验教训。学术界关于古今中西观的研究,已经卓有成效。但对近代中国经学家的古今中西观,却几乎没有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相似文献   

4.
中西对话是中国生态美学当代以及未来发展的主题。只有在中西对话中才能找到生态美学发展的创新路径。要进行中西生态美学对话,需要处理中西生态美学对话的动因,中西对话的文化根基,中西对话的主题,中西对话的哲学内涵,中西对话的话语方式以及中西对话的艺术实践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时处明末清初中西交流日盛的清代浙东学派,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中国文化传统,为它在中西科技交流中的醒目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清代浙东学派在中西科技交流诸多方面的考察,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西科技交流。  相似文献   

6.
杨昌济对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西文化观上,杨昌济是持"中西融合论"的,主张融东西文化于一炉,冶出一种崭新的中国文化.杨昌济的这种中西文化观代表了当时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青年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杨昌济的中西文化观,并成为他日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7.
对美藉华裔学者陈世骧的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陈世骧通过中西文学尤其是诗歌传统的比较,认为中国文学乃是抒情传统,它迥异于西方的叙事传统;微观方面,陈世骧对中西诗论中的字词作了深入的辨析比较,俾助于人们认识中西诗学概念在文字表达上的异同。陈世骧的中西诗学研究,实际上并非宏微观绝然分割,而是两者有机地互为融合。通过剖析陈世骧的论著,能使读者充分认识中国诗学的抒情传统特色和中西诗学概念在文字上的异同表述,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诗学的内涵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西声乐比较研究已经超越了技巧层面,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扩展。研究现状从以下几方面得以展现:一是中西声乐审美比较;二是中西歌剧及艺术歌曲审美比较;三是中西声乐练声曲比较;四是中西声乐演唱技巧比较与融合。通过比较研究使人们了解西方和我国声乐发展情况,从而可以借鉴西方声乐艺术来丰富我国声乐事业发展,进一步肯定中国民族声乐珍贵的科学价值,得到一些对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未来发展的有益启示,促进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9.
义和团运动前后做为清廷驻美公使的伍廷芳为中西沟通做出了如下努力:竭力实现中西信息渠道的畅通;呼吁西方国家公正对待中国;分析西方人在中国不受欢迎的原因;阐释中西文化的差异;建言恢复中西关系。伍廷芳的努力赢得中西各界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下,中国中西绘画创作中美的变异,其中最主要的是表象崇拜中的游离与突围.这种态势的嬗变,让我们既看到了新时期中国中西绘画创作中新质的破土萌芽,又看到了这种"春生"中的阵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的人本主义与西方的宗教有神论这一根本文化冲突出发分析了20世纪初中国的现代化探索,认为这一探索过程包括融合中西、西化和超越中西三个阶段,重点探讨了其发展演变规律及造成中国的现代化屡受挫折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中西艺术总体风貌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中西艺术美学致思的差异,使它们在表现自己的思维世界时,找到了各自的表现层面,层面的确定对于形成中西艺术的形象特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西艺术不同美学层面的选择造成了艺术意识的差异。中国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中国文化深层意识所决定的,西方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同样是为西方文化意识所制约的。  相似文献   

13.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日益为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西方的“企业文化热”在中国得到极大呼应。为了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加快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本文以中西企业文化的比较为立足点,就中西企业文化的内涵、内容及文化差距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分析。全文共分三大部分,通过比较研究,从中引出中国企业文化应该注意借鉴的问题,以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及体系,同时,本文通过研究中西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中西企业文化趋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从1595年至1708年,在西方学者中产生了3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代表作:利玛窦的《天主实义》、龙华民的《灵魂道体说》和马勒伯朗士的《一个基督教哲学家和一个中国哲学家的对话》。这3部著作,皆从基督教哲学的观点,畅论中西哲学之异同,阐明中西哲学在探索万物本体、推究善恶之原等基本思路上的一致性,揭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的微妙差异。其中所蕴涵的对于人类哲学思维发生之必然性及关于中西哲学之共性和殊性的认识,对于我们正确看待当今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哲学的研究,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钱、梁二人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中西语言文学孰优孰劣、中西文学的世界性与地方性、中西文学的雅俗演进分化、中西文学产生背景差异等方面。就语言文学的优劣而言,钱穆认为中国文字是优秀文字的代表,故中国文学亦是优秀的文学;而梁实秋则认为中西文字和文学不存在优劣之分,各有长短;从中西文学的世界性和地方性范畴来看,钱穆坚持中国文学着眼世界性后稍微兼顾地方性,而梁实秋则坚持西方文学更具世界性;就文学发展演化的雅俗路径来说,钱穆认为中国文学是雅化的文学、西方文学是俗化的文学,而梁实秋则论说中国文学也明显有俗化的一面,西方文学也多有雅化的情形;对于中西文学发生的背景问题,钱穆认为中国文学生成于大环境,重视时间的绵延,西方文学则产生于小环境,更关注空间的散播,而梁实秋则认为西方文学也有生成于大环境,这并非中国文学的特例。从二人论争过程和结论来看,他们的观点各有合理性,亦各有片面性,但都为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不少富有启发的观念与视角,值得当下比较文学研究者去梳理和汲取。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维度考察邓小平的中西文化观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内涵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中西文化观的演变,以明了邓小平中西文化观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毛泽东的中西文化观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17.
中西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中都存在行会组织,但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中西行会之间存在差异。研究这些差异,不仅有助于深入探讨中西封建社会的各自特征,而且有助于认识封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中西封建行会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仅就其主要方面作些分析。中西封建行会在对待外来者的加入问题上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国封建行会具有接纳性特点,西欧封建行会具有排外性特征。这些不同特性的形成与中西封建城市不同的对外政策有密切关系。中国封建城市的大门对外始终是敞开的,这一方面表现为中国历朝政府常常将数以万计的人口特别是工…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人生哲学中的本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道德为本位和以知识为本位分别是中西人生哲学的根本特征.深入考察这些特征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中西文明的历史走向,而且有利于中西人生哲学的双向交流.以知识为本位的西方人生哲学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主体意识的发展,同时也诱发了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西方的精神危机.而以道德为本位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则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塑造了中国人重视修养、崇尚道德的历史传统并由此增进了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但同时也遏制了科学的进步和个性的发展.鉴于此,中西人生哲学应该并且能够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跨文化管理成为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西管理思想存在各自的文化悖论,阐述了中西管理思想各自的原创现代价值,说明中西管理思想的交流、移值和融合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趋势。本文以企业战略为视角,分析中西管理思想现代融合的价值意蕴:即:西方管理文化主导着企业战略的制定,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实施,而两者的现代融合决定了企业战略成败。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论述关于中西社交礼仪差异的问题。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接触外国游客的机会越来越多,了解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并学会恰当运用它们变得很重要。在这篇论文中,作者详细介绍了中西礼仪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包括见面和告别礼仪的差异,介绍与称呼的差异,对称赞和感谢的不同回答等。作者发现,中西在这些礼仪方面的差异确实非同一般。此外,造成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本文试图从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