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身习俗作为人类古老的文化现象,曾经广泛流行于世界大多数民族中间。中国古代先民的文身现象也很普遍,特别是南方的百越各族尤为突出。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文身习俗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曾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人类文化就不能忽视文身习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以横山寨为中枢起点的百越古道的功能与作用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百越古道上的民族与文化,是促进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4.
明代四川的少数民族可分为氐羌、百越、苗瑶三大系统,虽然从总体上看,他们与汉文化的交流呈现出日愈密切的趋势,但区域性的差别也非常明显.以汉族分布为主的汉文化区域、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的夷汉文化区、以少数民族分布为主的少数民族文化区,分别体现了他们文化变迁程度的差异性.同时,这三大系统民族内部不同部分的文化变迁程度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近代哲里木盟位于内蒙古地区东南部,松辽平原西端,蒙古高原递降辽河平原的斜坡。在近代历史时期哲里木盟旗县建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农牧经济之间、蒙汉文化之间的互动演变是近代哲里木盟旗县建制演变的根本原因之一。认清近代哲里木盟旗县建制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有利于构建和谐民族地区和可持续发展的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在汉代也称为汉族。研究中原汉族与周边百越民族的关系,是中国民族史的一个重大课题。百越,也称闽、越、粤,古民族名。商周至秦汉时分布于江南地区,聚居于东南一带及沿海岛屿,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於越、句吴、闽越、西瓯、骆越、南越、山越、山夷、僚等。自古以来,百越民族就与中原的华夏族(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文献记载,尧曾“申命羲叔,宅南宅,曰明都”。舜“以天德嗣尧……南抚交趾”。禹“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所谓“南交”、“交趾”,均指五岭以南的百越地区。禹的传说,在百越聚居区的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比比皆是,虽非尽属信史,但传递了一个信息,即禹时与百越先民已有一定关系。到了商代,百越民族已经形成,而中原华夏族奴隶制国家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商王朝的势力日益强大,周边的部落或民族都必须以土特产向其朝贡。《逸周书·王会解》载:商初,伊尹受汤之命曰:“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  相似文献   

7.
百越族的文身习俗是图腾意识、生殖—婚姻意识和审美意识三种因素的反映。其中图腾意识是百越文身的最初动因,在此基础上衍生了生殖—婚姻意识和审美意识,而生殖—婚姻意识和审美意识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图腾意识  相似文献   

8.
黎族是文身习俗传承时间最为长久,也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本文首先对黎族文身的传承历史和遗存现状进行总结与分析,然后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文化隔离、原始宗教信仰、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等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黎族文身长期留存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黥篇》以"黥"为篇名,集中、系统、大量地介绍了唐代社会中文身、文面及点面等内容。通过对"黥"篇中有关唐代文身习俗的记载进行系统的分类,不难看出唐代汉族文身(黥)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和民族文化,不仅体现了人类一种原始的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还是一种个体情感的宣泄方式,甚至黥面、黥体除了作为美饰和成人礼、民族尊严的象征外,也作为一种刑罚和妒妇对奴婢的一种惩罚手段。另外,从文身在中原汉族中的流行不难看出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和唐文化的兼容并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汉代大一统政权的稳固,中原汉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交融。在北方草原地区,对汉朝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匈奴,但是在外贝加尔地区的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以及在宁夏同心县倒墩子墓地、陕西神木县大保当东汉画像石墓葬群,可以看到汉匈文化融合的踪迹。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尔画像墓展现了一个汉族护乌桓校尉的仕途经历,以及他在民族地区进行管理时,不同民族杂居和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西域大漠中的尼雅遗址和楼兰遗址则反映了两汉时期西域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情况,尤其是在大漠古墓中出土的带有吉祥语的锦和各种丝织品,反映了汉朝丝绸之路上文化交融的盛况。当然从乌孙墓出土的情况看,汉文化影响的痕迹较为微弱,说明汉文化对西域各国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南方,南越王墓、罗泊湾汉墓、古滇国遗址的发掘,让我们认识到岭南百越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以及不同民族部落与汉文化交融的基本情况,并对两汉时期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结构有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民族精神更多地表现在文化上,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汉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尤以汉代三绝著称。徐州汉文化的精髓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其先民是由大陆迁移到海南岛定居的。迁居之前,它与现在的壮、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都是古代百越(又称百粤)族群。百越族群历史上曾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辽阔地区。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汉族与百越民族的来往,主要局限于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百越支系。岭南地区的骆越、西瓯等,当时与汉族联系尚未密切,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后,岭南一带才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骆越、西瓯才与中原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联系。历史文献,如《史记》,才有大量关于西瓯、骆越民族活动的记载。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记录本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黎族妇女文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族妇女的文身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习俗,它反映了黎族女性原始的一种审美观念和宗教意识,曾在黎族社会里广泛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明的发达,这种风俗逐渐消失。然而,文身图案作为一种原始艺术,一种民族文化,是记载人类历史和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应当认真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身是远古时代产生并发展传承至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黎、傣、高山和独龙等民族中,文身遗风至今犹存,它与各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并表现出物质与非物质双重属性。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影像记录等抢救保存工作,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文身现象在诸多民族中普遍存在,而黎族古老的女性文身传统的缘起解释众说纷纭,综观各类不同的梳理评论,析得文身的原初意义主要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6.
羌夏——澳越语言文化联盟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确定文化发生的三个角度 据史书记载,在古代中国的南北存在着两个显赫的文化集团——华夏文化集团和百越文化集团。这两个文化集团分别发展成现代的汉文化集团和壮侗文化集团。华夏文化集团和百越文化集团有没有同源关系,这两个文化集团是不是从一个更古老的原始文化集团分化出来的?中国的民族学、文化学、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乃至人文科学的各学科研究到一定深度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断发”考     
“断发文身”是古吴越民族族属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其民族历史中非常独特的习俗,早期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但对其文化功能,却语焉不详,或将“断发”与“文身”混同为一。随着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和民俗学等研究的进展,对此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对“文身”解释尚可信,而对“断发”的研究却未触及文化产生功能之本质。本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围绕语言作用这个话题,根据语言基因材料追溯中国北部、南部人口及中越边境地区人口的生物起源历史,并通过分析百越的族群、语言和风俗习惯,揭示台语民族的种族、语言起源历史。文章还介绍了百越后裔的语言生态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越濮不同源     
百越和百濮同是我国南方古代大的族群。它们的异同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百越史研究工作中经常谈论的问题。有的学者把两者作为同一种族看待,在论述百越民族历史时把百濮也包括在内。有的学者把百濮加以划分,  相似文献   

20.
壮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特色浓厚。壮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与汉文化接触 ,并从汉文化中吸收了大量的文化因子充实自己。在汉文化的强大影响之下 ,壮族民众的文化观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 ,但由于民族“底层文化”的影响 ,使他们的文化心理取向与内在的民族文化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