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国佛教,典籍浩繁,宗派林立,僧徒众多,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高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就有僧徒着意搜集遗闻逸事,为这些高僧大德“树碑立传”,籍以弘扬佛法,这就是“僧传”。其中以梁释慧皎的《高僧传》、唐释道宣的《续高僧传》和宋释赞宁的《宋高僧传》最为著名,史称“三增传”。这些僧传既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文学史的宝贵材料,清代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就曾利用过慧皎的《高僧传》和道宣的《续高僧传》。举例来说,《全晋文》卷一百十八桓玄《与释慧远书》、《与桓谦等书论沙门应致敬王者》和桓…  相似文献   

2.
北宋僧人赞宁是佛学家,也是翻译家。然而他的翻译研究却没有引起译界的足够重视。他编纂的《宋高僧传》开篇就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翻译史研究资料。在《宋高僧传》中,他总结回顾了我国的佛经翻译史,论述了翻译的起源、性质和功能,探讨了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德高僧,自贞观三年入天竺求法,历时一十七载,至贞观十九年返归长安,带回大小乘佛经六百五十七部。返长安后,即以翻经为务,自立程课,无弃寸阴。至其去世时,共译经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于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厥功甚伟。然玄奘不惟堪称是佛教东传中翻译佛典之宗师,同时对于中国文化典籍的西传,也曾有所贡献。道宣《续高僧传》卷四《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载云:“……(太宗)寻降手敕曰:‘法师夙标高行,早出尘表,泛宝舟而登彼岸,搜妙道而辟法门,弘阐大猷,荡涤众累,是以慈云欲卷,舒之荫四空,慧日将昏,朗之照八极,…  相似文献   

4.
《全唐诗》卷四0九元稹有《度门寺》诗。按,宋赞宁《宋高僧传》卷八有《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据此,度门寺在荆州当阳山。《神秀传》又载云:“(弘)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闻道。敕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旧唐书·方伎》亦载云:“弘忍以咸亨五年卒。神秀乃往荆州,居于当阳山。则天闻其名,追赴上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敕当阳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据二者所载,度门寺乃武则天为旌表神秀而下诏敕建,其创建时间当…  相似文献   

5.
法贤原名考     
法贤是北宋来华的印度高僧,主持翻译了大量佛经,存于《大藏经》中直署其名的译本即多达七十余部,而且还培养出惟净(光梵大师)等杰出的中国翻译人才,并参加了其他有关的佛事活动,实为宋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史上一位颇具影响的人物。但法贤是改名,其原名为何?史书有两种记载,学术界亦各宗其说。《宋会要辑稿》道释二之七载:“(太宋)雍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阐释学研究:佛经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两种不同话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 的对话。自汉代佛经翻译开始,中国古代翻译事业由文化征服走向文化交流。东汉时期,佛 经翻译受制于译者对两种不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的低下以及语言文化的隔膜,译经多为 “弃文存质”的直译;魏晋时期,佛经翻译家注意迎合中国本土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潮,译 经多为“滞文格义”的意译;东晋二秦时期,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从空间性和时 间性上彰明翻译的阐释学性质,鸠摩罗什注意到佛经“有意味的形式”,对已有旧译佛经进 行了语言和意义的双重正谬和双重诠释。隋唐时期,彦琮的“八备”和玄奘的“五不翻”, 标志着翻译理论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宋代赞宁的“六例”是佛经翻译理论和实践最完满的总 结。汉译佛经改变了印度佛经的原生态,使之以中国人理解的并经中国人解释过的方式成为 世界佛教的宝藏。  相似文献   

7.
隋唐为我国佛教繁荣兴盛时期,其兴盛的原因之一,乃与隋唐两代帝王对佛教的优容、扶持的态度有关。隋唐两代帝王,大都对佛教给予礼遇。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帝王统治时期,帝王对佛教的态度并不尽一致。唐武德、贞观时,曾对佛寺与僧人数量严格控制,沙汰冒滥,即为一例。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五《唐京师胜光寺慧乘传》载:“唐皇御历,武德四年,扫定东夏,有敕伪乱地僧,是非难识,州别一寺,留三十僧,余者从俗。”这种政策,可能延续至贞观初,同书同卷《唐京师大总持寺释智实传》亦载云:“贞观元年,敕遣治书侍御史杜正伦检校佛法,清肃非滥。”…  相似文献   

8.
义净和尚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著述亦甚多,保留下来的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 《西方记》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俄藏敦煌Φ209号前面残缺,后面未抄写完,经我们研究这篇文书就是唐义净和尚所著《西方记》抄本残卷,通过对这篇文书研究,使我们得以看到《西方记》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一)“地藏菩萨”金乔觉是中唐以来著名于我国江表地区的朝鲜三国时新罗高僧。历来人们都把他推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开山佛祖。关于他的行迹,一些历代文献均有所记载,如历朝《九华山志》、安徽《青阳县志》、宋《高僧传》、明《神圣传》等都专门为他立传。  相似文献   

10.
敦煌写本p386 6所记李翔《涉道诗》二十八首 ,曾引起不少中外学者的热情注意 ,但对其作者之推论迄今未有明确说法。本文在弄清唐代佛道思想传播趣向的基础上 ,依据作品描述的具体地理环境 ,考以《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及《佛祖统记》等史料 ,认为所谓“李翔”者当属“李翱”之讹写 ,这些诗歌的作者最有可能即是韩愈的门人李翱。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2.
《宋史·司马光传》:“辽、夏使至,必问光起居,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毋轻生事,开边隙。”此段文字源于苏轼之文。《东坡七集》正集卷39《司马温公神道碑》:“辽人、夏人遣使入朝,与吾使至虏中者,虏必问公起居,而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慎勿生事,开边隙。”苏轼原文,敕边吏者惟辽而已,而《宋史》删“辽人”二字,主语承前,变成敕边吏者  相似文献   

13.
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国翻译史教育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外语教学中渗透中国翻译史的某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信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和理想教育,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一、为外语教学渗透的翻译史的有关内容1.介绍我国翻译成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闻名于世,在历史长河创造的灿烂文化中,域外文化的翻译作品是一束鲜艳的奇葩,它带着异城的风情和特色给我们以全新的感受和有益的启迪。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翻译史可追溯到后秦时期的高僧鸣摩罗什(344-413)在长安建立泽场,与弟子八百余人翻译了《阿弥阳经》等佛经74部,共584卷。佛经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新唐书》《旧唐书》是研究唐代经师孔颖达生平及其主编的《五经正义》的重要材料。二者在孔颖达的字、“十八学士图赞”、孔颖达明服氏《春秋传》、孔颖达与唐太宗的“故事”、《五经正义》的书名及卷数等问题上存在诸多的抵牾之处。这些抵牾之处反映了孔颖达及其《五经正义》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15.
陆心源《唐文拾遗》卷十二第10494页收襄王重茂《太平公主依旧置府敕》、《行乡饮酒礼敕》二文,细审之,均有误。陆氏称:《太平公主依旧置府敕》系据《唐会要》卷六辑补。余检该书载此文之前,明署作时为“唐隆元年六月二十六日敕”。又《通典》卷三十一亦录此文,订为其年六月敕。再检《旧书·睿宗本纪》、《通鉴》卷二○九,可知唐隆元年六月甲辰(二十四日)重茂禅位,睿宗登基。此文既为“二  相似文献   

16.
《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九白居易有《游悟真寺》(一百三十韵 )诗。宋敏求《长安志》载云 :“在蓝田县东南二十里王顺山。”清《乾隆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崇法寺”条所载略同。民国宋伯鲁《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一百三十一载云 :“在县东三十里王顺山巅 ,茂林幽篁 ,风景秀绝 ,甲于一县。”四者所载 ,均不详创建。朱金城先生之《白居易集校笺》 ,注引《长安志》 ,亦未深考。按 ,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二《隋终南山悟真寺释净业传》云 :“开皇中年高 ,步于蓝田之覆车山 ,班荆采薇 ,有终焉之志。诸清信士敬揖戒舟 ,为筑山房 ,竭诚奉养 ,架…  相似文献   

17.
《修行道地经》是晋代竺法护翻译的小乘教佛经,现存版本众多,校勘工作应当予以重视,本文从《大正新修大藏经》所收《修行道地经》第一卷中选取七例对照校勘,力图呈现其原貌。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晋宋之际的谢灵运(公元385—433年)是一个多才多艺、著作颇丰的饱学之士。《南史》本传称他“少好学,博览群书”并非溢美。他在文学、哲学、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造诣,而且通晓梵文,曾与高僧慧严、慧观等人翻译过佛经,称得上那个时代杰出的学问家。当然在他的诸多成就中最负盛名的还是他的文学创作。本文不拟对谢灵运作全面研讨,仅就其文学创作中的诗歌,而且主要是他的山水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俗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年向觉明撰《唐代俗讲考》,说“俗讲之兴,始于何时,不得而知。唐书中纪及俗讲二字而时次较先者,似为段成式之《酉阳杂俎》云云。后来个人在唐道宣《高僧传》卷二十六唐衡岳沙门释善伏传中,见有以下文字:  相似文献   

20.
李廓行年稽考陈冠明李廓为唐代诗人,“以诗名闻于时”。①“才藻翩翩”,所作《长安少年行》十首,“字字取新,冶游趣事,碎小毕备,老人读之亦狂”。②在唐诗中,亦可聊备一格。为宗室诗人之翘楚。李廓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十、《唐才子传》卷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