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加剧,我国企业面临大量的裁员,但如何有效的处理裁员问题,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企业裁员处置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美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危机,市场持续萧条,为了控制生产成本,减少积压产品,提高企业绩效,企业裁员大规模盛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许多企业已经摆脱了经济萧条的负面影响,生产开始扩大,但企业组织内部为节约成本而进行的大规模裁员浪潮依然汹涌,市场上,组织破产现象十分频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虽然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但与企业组织规模调整同步进行的企业裁员活动仍显得格外活跃。发达国家的持续裁减员工浪潮,直接引发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大规模裁员。但是对于"裁员的本质是什么","企业为什么要裁员","裁员能否真给企业带来好处","裁员过程应如何合理操作"等等问题,目前,理论界和企业界还没有一个给出一个明确、系统和有力的答案,因而也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笔者围绕上述问题,从国内外企业推行裁员的现状着手,对于企业裁员的本质、目标体系构成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等,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视角新颖。对于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我国企业的裁员行为和过程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危机的加剧,企业经营环境江河日下,为了生存,每个企业可谓煞费苦心,方法用尽,而其中最受青睐的良方当属裁员,裁员大潮滚滚而来。裁员成了企业的救命稻草,可裁员究竟是用好还是不用好,是需要我们进行理性分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员工行为取向角度对裁员决策的经济理性进行了分析.裁员决策的依据是员工能否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裁员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裁的是员工,最受伤的往往却是企业.无论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裁员都应该是一种最后的、不得已的选择.本文探讨了裁员的经济因果,分析了裁员决策中的薪酬策略和目标策略等补救措施,指出了应该如何把握裁员的时机,理性地选择裁员对象.  相似文献   

5.
全球金融危机下企业纷纷裁员,社会失业率上升,大量裁员有违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鼓励企业承担起社会责任,不鼓励企业在经济危机时大幅裁员。  相似文献   

6.
企业为了生存而以裁员的方式压缩成本,是应对金融危机不得已的选择,但同时也是透支信用、透支未来的危险手段。被裁掉的员工将永久失去对企业的忠诚,未被裁掉的员工会人人自危,对组织的不信任程度日渐加重。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遭到破坏,员工的心里账户开始失衡,企业内部的消极怠工和道德逆向选择严重,企业面临比外部危机更为严重的内部危机。因此,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裁员行为,对化解因裁员而引发的冲突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裁员,是降低生产成本,缓解经济危机压力,实现战略转移的有效途径。但裁员并不是拯救企业的"灵丹妙药"。裁员也是一件具体的、复杂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它直接涉及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危机下企业裁员的管理,深入得进行裁员相关得人力资源得成本核算,在核算中结合人力资源相关的招募成本、培训成本、招募成本、经营风险成本以及法律风险成本等等,综合分析在裁员、减薪、保持原状以及各种激励措施之间的选择状况。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对策,化解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压力。本文详细分析了在当前的形势下,在企业裁员的过程中,或者在计划裁员的决策过程中,结合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的理念进行分析的主要意义,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举措     
江西:不允许随意让职工“下岗”江西省作出决定,严格限定国企裁员的权力,企业的厂长经理个人无权随意大量裁员。凡属省内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进行规模性裁员,其裁员  相似文献   

9.
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直处于低迷之中,各种裁员新闻层出不穷,频繁的裁员举动如今也波及到了中国企业。这不禁让我们开始担心在人力资源管理经理们不断宣称"以员工为第一"的社会中,这样的大裁员到底给员工带来了什么?本文,我们将以三一重工为例,来看看中国企业的裁员背后,员工的工作保障问题,以及在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拿什么保障企业和员工相互之间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0.
伴随这社会的经济大环境,企业也面临经营困境,经济性裁员也是许多企业的必经之路。企业如何合理处理裁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裁员了,裁员了。 始于2008年,这三个字迅速传遍全球,并成为诸多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不二法宝。分析人士指出,金融海啸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市场消费的低迷。同时。对于盈利预期的下调又增加了这些企业营运的压力。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缩短战线从而节约成本,度过经济寒冬。表面上看,这一大流行似乎很得体,但我们并不赞同。  相似文献   

12.
裁员对企业来说是一件难事,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企业和员工的矛盾,甚至会发生劳动纠纷。诺基亚、麦肯锡、雷特兄弟等跨国公司的柔性的裁员方式使得员工能情愿的离开;而许多中国的企业在裁员时由于采用过于刚性的裁员方式,经常受到劳动纠纷的困扰。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与跨国公司都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企业应该多学习借鉴跨国公司的做法,改善自己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栾琨 《管理科学文摘》2010,(17):296-297
本文通过对企业裁员原因的分析,深入探讨了企业在裁员时面对三类对象,执行者、被裁者和幸存者时所应采取的不同方式和操作过程中需要谨慎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黎平 《经理人》2009,(6):104-105
经济不景气导致不少企业大幅裁员甚至破产,为什么有些企业的高管依然心安理得地拿着巨额薪金?  相似文献   

15.
<正>纵观2004年国内企业的裁员,进程轰轰烈烈,问题却不断彰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组织的变革与创新加速,企业的并购重组浪潮迭起,裁员已成为许多企业提高效益、渡过难关的有效手段。于是。2004年国内各企业纷纷挥舞出了裁员大棒:先是几家IT公司,如3月份联想集团收缩战线裁员500人;5月份实达电脑科技有限公司(实达PC)由521人裁减为189人;与此同时.三大石油巨头之一的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上半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许多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裁员成为一些企业的选择。应该看到,裁员或许能减轻企业短期的成本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中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形象地描述了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形态变化。他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和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死亡期,每个阶段的特点都很非常鲜明。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企业的人员构成都将有所不同。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何时将增员何时将裁员。一般而言,企业在初创期招聘人才、吸引人才,增员占主要地位,裁员相对而言较少。在成长期,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主营业务不断扩展并走向成熟,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优质并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资源,此时仍以增员为主;—旦步入盛年期,企业增员与裁员将会并行;而进入老化期,企业如果不进行重整和再造,就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重整和再造意味着企业将以裁员为主。  相似文献   

18.
裁员后,如何维持留职员工的忠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都采取裁员的策略,以求生存和发展。就连失业率一直很低的日本,企业现在也纷纷大幅裁员。虽然裁员对股价、利润和生产力的影响还值得怀疑,但可以确信的是,裁员能导致员工忠诚度的降低。日本企业的大举裁员使日本员工的忠诚度锐减至仅五万,已被挤出全球员工忠诚度最高的前10个国家的行列。根据经济学人集团的估计,香港和新加坡的企业员工流动率每年在20%以上,泰国为14%强,而中国大陆则超过了12%。一些企业家哀叹:员工忠诚度已经消亡!事实上,员工忠诚度降低并非由于员工忠诚已经消亡,或员工具有不忠诚的天性,而是…  相似文献   

19.
关涛  秦一琼  陶悦 《管理科学》2015,28(6):50-64
为揭示裁员对幸存者心理契约变化路径的影响及裁员综合症的发生过程,以不确定性规避的视角,用社会交换理论做逻辑基础,构建裁员降低幸存员工与企业的社会交换平衡进而影响心理契约的变化路径模型,梳理出情感交换、利益交换和混合交换等多个路径。通过问卷调研获取124家企业有关裁员与心理契约的数据,使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确定性规避动机的引导下,裁员可显著降低幸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加离职倾向,导致幸存员工的情感和利益交换的低回报;基于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员工会降低情感和利益投入,即降低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产生裁员后幸存员工低回报与低支出的新平衡;这种交换水平的低平衡状态最终影响员工的心理契约类型,导致员工与企业缔结更高程度的交易型契约和更低程度的关系型契约。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认识裁员的副作用,并指导其对裁员方式和激励幸存员工做出谨慎决策。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一些企业出现了"裁员潮",没有裁员的企业也在着力进行成本控制。毋庸置疑,人力资源成本已经成为当前企业最重要的成本,而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企业着手越早,效果就越好,等企业发展壮大起来或遭遇危机后再进行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就非常困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