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元代之后的学者们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白朴的《梧桐雨》并称为“四大悲剧”,这是名符其实的赞誉。我还认为将这“四大悲剧”跟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写的“四大悲剧”进行平行研究,更有其重要的价值。中国元代戏剧家跟莎士比亚尽管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又相距遥遥万里,但由于人类在天性、情感和心理结构等等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类同的地方,又由于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百色学院学报》2010,(1):I0001-I0001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叶舒宪《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旨在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并称为元代两大社会悲剧。近代评论家王国维在论及这两个剧本时,认为“即列之世界大悲剧中,亦无媿色”。诚然,它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四大著名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雅典的泰门》)可以并肩媲美,并且先于其三百多年,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赵氏孤儿》写战国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的宫廷斗争;而《窦娥冤》写元朝统治下的人民悲惨命运。两剧虽然反映生活的角度不同,但都是元代社会现实的缩影。这里仅就《窦娥冤》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央民族大学云峰教授所撰写的《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2005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是云峰教授多年从事蒙汉文学关系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心血之作,是一部以蒙汉文化交流为背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系统论述蒙汉文学之问关系的学术专著。《元代蒙汉文学关系研究》,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启示 中国戏剧若从宋朝算起,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剧种繁多,观众广泛,同人民一直保持着联系。到了元代,戏剧曾出现过鼎盛时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出现了反映古代社会问题并起了重要影响的名剧《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这些剧作至今仍属艺术珍品,保持着旺盛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在元代,西域人华化现象十分普遍,廉希宪是其中的代表,被誉为色目人中理学名臣第一。在元代四书学北传的背景之下,廉希宪受早期交游诸儒或太极书院的影响,精研《孟子》,深究《孟子》性善、义利、仁暴之旨,被元世祖赞为"廉孟子"。其出处行事,亦多方面体现出《孟子》思想之精髓。对于西域人之华化,有学者表示赞赏,认为是"进夷狄而中国之";有学者则批评之,认为尚远远不足。民族、文明、政权之间的相互错综,共同构成了元代鲜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中国监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艺术美丽,诠释着审美观照下的监狱。本文选择《窦娥冤》《大墙下的红玉兰》《女子监狱》三部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阐明它与当时监狱文化的关系。以此了解中国监狱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揭示从禳解性的仪式行为到替罪羊式的悲剧文学发生的文化自卫法则,重新建构有关文学功能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9.
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留存的回族文物品种繁多,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些文物从时间上看,唐宋时期少,元代逐渐增多,明清更多;从类型上看,古建筑多,器物留存相对较少;从文化特征看,唐宋时期表现为借用中国传统形式较多;元代有世界各地地域性伊斯兰文化的植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开始出现中西结合的文化形态;在明代以《古兰经》为根本经典、以伊斯兰教信仰为核心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形成。回族文物反映的回族文化演进过程说明,中国古代回族文化是以伊斯兰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主的中国本土民族文化,是中国内地地域性的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性特点,既表明回族文化是世界伊斯兰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又表明它是中华多元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特点的体现,中国回族文物所展示的回族文化更表明,中国回族对世界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贡献是极其伟大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元代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与《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合称为元代四大悲剧,被喻为“雪里梅花”。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该剧“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1]这部凝聚着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精华的伟大作品,十八世纪就被译介到西方,...  相似文献   

11.
句容于西汉武帝时置县,已有2100多年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地下文物丰富。本文以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颜真卿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升句容的旅游品位。颜真卿.唐代重臣,出身名门,七世祖颜之推、五世祖颜师古等皆乃当时大儒、著名学者。书法艺术上的伟大创新,与书圣王羲之并举.颜真卿因封号而后世尊称“鲁公”。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颜真卿殉国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之乱。而对于颜真卿之墓葬,《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未明确记载,全国目前有多处声称自己为颜墓所在地。  相似文献   

12.
历来学者对《伤逝》爱情悲剧进行文化上的探讨时,常将其归结为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对现代西方外来文化的单向度的扼杀,而没有看到现代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因子残杀的痕迹。这种解读事实上有对民族文化失之自信的嫌疑,同时也失之学者的理性、审慎和辩证,它的实质是立足于中西文化的对撞与冲突,而没有立足于中西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的角度来做深入拓展。而《伤逝》爱情悲剧是因为主人公们存在多层面的中西文化的彼此残杀,从理论上探讨中西合璧式的美满家庭文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和具体的重审做一点抛砖引玉的先导工作。  相似文献   

13.
从元人其创作观念入手来探讨袁桷散文创作,可以更好地发现元代散文的价值。蒙元对金、宋二朝的毁灭性战争使百年之文化累积受到重创,这导致了元代题跋创作的衰落。袁桷出身于宋末元初著名之文化世家,学术修养深厚,其题跋数量之多,质量尤臻上乘,代表了元代题跋创作之水平与成就。从袁桷的品题鉴赏性题跋和历史感慨性题跋入手,可看出其仍留有自宋代以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和士大夫情趣。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乡土中国》内蕴及价值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对于传统乡土社会的认识与分析是解读和把握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以他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学派长久以来以文化自觉的态度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关注中国社会的最根本问题、致力于社会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这些都体现了这位伟大的学者对于中国社会深切的人文关怀之情。  相似文献   

15.
法制现代化既是创新的过程 ,又是连续的过程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以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法文化传统为历史起点的。《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一书对于把握我国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法文化的全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为揭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和规律提供了丰富材料和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法制实质上经历了一个法制现代化的运动,并且这一运动还会持续到21世纪中叶以前。本文以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为主题,分别对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动力以及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意义三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关于《窦娥冤》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娥冤》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自问世以来,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些专家、学者写了不少评论文章,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致或比较一致的意见.但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分歧.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以就教于广大谈者.一、关于高利贷剥削在造成窦娥悲剧过程中的作用众所周知,高利贷剥削是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下的产物.当时既有官办的斡脱所,又有私人开的解典库,至于民间在钱财往来上也往往是高利的.生活在元代,又经常接近社会最底层人们的关汉卿,对此当然是相当清楚的.毋庸讳言,《窦娥冤》是接触了高利贷剥削这个元代突出的社会问题的.在《窦娥  相似文献   

18.
对《唐律疏议》法律伦理思想的探讨——从深层去把握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内涵,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这有助于沟通现代西方法律的价值理念和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理念。其目的在于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以借鉴传统法律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借鉴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元曲作家以其卓越的戏曲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从元代历史文化的发展的视点,论述了元代婚恋剧在中国文学由雅至俗的转变中所产生的文化内蕴,肯定了元代婚恋剧在婚恋主题创作中的历史性突破。文章阐明:婚恋作品只有当其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发展时才能获得历久不衰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二泉映月》是中国传统乐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储望华先生的钢琴改编曲《二泉映月》则为它成功地拓宽了传播与发展的空间,并以其多声性而在中国钢琴音乐文献中占据一重要地位。本文以这首改编曲为研究对象,探析改编曲在传统乐曲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表现,其中涉及到原作产生时代文化背景及音乐艺术创作的审美特征等内容,试以论述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成功之处,从而得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