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周公旦的"德治"政治伦理思想,由"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和"制礼作乐"思想组成,它是儒家"德治"政治伦理思想的思想理论基石。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丰富和发展了周公的"德治"政治伦理思想,基本形成了儒家"德治"政治伦理思想体系。周公与儒家的"德治"政治伦理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实施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尚书>中的"德治"思想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源头,儒家"成于乐"的政治理想是"德治"思想的升华.<尚书>是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尚书>中的"德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寄托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对"以德治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勋 《学术探索》2002,2(6):65-67
实施以德治国战略 ,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搞好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吸收 ,使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德治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四点启示 :一、建立道德存在的现实基础 ;二、广泛树立道德榜样 ,使人们对道德产生敬仰 ;三、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四、德治与礼治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是孔子总结和发展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孔子的用意在于为风雨飘摇中的统治者寻找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但这种统治模式直到荀子时代做了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遂成为统治阶级“治安策”中的内容。先秦儒家德治思想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到战国末期,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彻底的改造,德治思想遂成为统治阶级“治安策”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这些内容在一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任爽 《理论界》2008,(2):163-164
中国古代德治思想按着时代的先后顺序有着这样的历史演变过程,即三代时期德治传统的起源、春秋时期德治思想的发展、汉代德治传统的确立、宋明时期德治的强化以及明末清初对德治传统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的德治思想是明清历史转折期的重要思想成果。在继承和反思宋明理学的德治哲学基础上,王船山从太和范畴着手,寻求德治思想的合法性依据;从君子四德的仁义礼信出发,探索德治思想的价值依托。他创造性地提出"治统"范畴,明确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由内圣而外王、从民生诉求民主;天人互器、依人建极,颠覆了宋明理学的道器观,彰显了人在历史中的力量,以人本主义的主体论重构了十七世纪的中国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德治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期望作为一种可以参考的统治模式 ,但直到孟子时代也没有被统治者采用 ,原因是无论孔子或者孟子都没有找到这种思想与现实统治者的切合点 ;到战国末期 ,荀子对传统德治思想作了彻底的改造 ,德治思想才成为统治思想中的内容。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有九项内容 ,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众的利益 ,但它们不过都是为了统治阶级能够长治久安而释放的怀柔声音罢了 ,统治阶级或者它们的代言人都不可能站在民众的角度发展这种思想 ,更不可能把这种思想推向民主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为使我们国家长治久安,必须积极探索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主要是:提高对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这一治国基本方略的认识;坚持和促进法治与德治结合的实践;从严治党,发挥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积极借鉴并及时总结中外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历史和现实经验。  相似文献   

9.
任爽 《理论界》2014,(8):90-93
在我国,德治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人物和思想流派都从不同角度论及过德治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德治主张,这些思想有些精华仍然可以为我们当今的社会治理、伦理道德建设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这种考虑,本文对古代德治思想进行了评析,分别从行政、家庭、社会这三个领域进行利弊评析,再结合我国当今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探索出古代德治思想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德治”思想源远流长。“德治”思想从西周确立以来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考察中国“德治”思想的历史发展 ,有助于我们在当今社会对“以德治国”的方略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朱熹认为,理与欲的纠缠是人的生存状况,理与欲的冲突构成道德认识的内容,格物正心、情德相彰、重意践行、循序渐进是道德认识的方法,"天人合一"则是道德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潘勇 《理论界》2014,(1):144-146
戴震认为,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造成了后世"以理杀人"的现象。为了对此进行批判,他重新诠解了"理"和"欲"这对概念。他指出,"理"就是事物的条理、分理,而涉及人事行为的"天理"则是通过以情度情而来的定然之则。这种以情度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人都有相同的欲望,"欲"才是一切"理"的基础。这一思想突出了"理"的客观性,对人的自然欲望进行了肯定。但是他把一切价值建立在"欲"的基础上的做法,使"理"失去了规范"欲"的作用,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批判宋儒"天理人欲"之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深察名号是汉儒董仲舒提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治国思想。它既继承三代的礼治传统和百家的名实理论,又超越了诸子技术性的名号治国论,通过深察名号的道德意蕴,使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其后汉儒继承了这一思想方法,特别是为汉章帝制汉礼作理论清理的《白虎通义》,更是把名号的道德价值贯穿到礼制的各个领域之中。但由于古人的道德理想既存在明显的内在缺陷,也缺乏合理的制度安排,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它走向衰亡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14.
张践 《文史哲》2004,1(3):13-19
中国自古就有儒教的概念,按照现代学术的划分标准,其中既包括具有宗教性的"宗法性伦理宗教",也包括哲学性的"儒学"。在官方文化系统中,宗法性伦理宗教发挥了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两方面的功能,成为历代政府政治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而儒家的哲学思想,则成为历代政府制定宗教管理政策的指导原则。正确解读儒教的超验性,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教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历来的统治者都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作为治国的方略。本文主要考究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中以德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 ,总结老子以无为而治为根本 ,尊道贵德 ,修身治国以及致虚守静的系统德治方略 ,并阐明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菊莲 《云梦学刊》2000,21(2):52-54
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由知到行转化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知、情、意、信、行五个关键环节。因此,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总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应体现知、情、意、信、行五字法。这五者也是构成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两课教学的过程是五个基本要素培养、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傅晓华 《云梦学刊》2004,25(2):32-34
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人治”,法家主张“法治”。他们的分岐是: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是道德还是法律?人治论者认为国家主要应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圣君贤人通过道德感化来进行治理。法治论者则认为主要应由掌握国家权力的人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实际上指刑法)来治理。他们在政治制度设计上虽有分歧,但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的思想分歧并非现代“人治”与“法治”思想在治国方式上的根本对立。尤其是古代法家的“法治”并非现代中国人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法治,现代“法治’,是根本否定“人治”即专制的,是以“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依法行政”“权利平等”为基本原则的治国方略。而古代法家的“法治”是维护专制的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18.
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是要做好大、中、小学德育的合理衔接与逐步深化。必须整体构建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 ,就是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并且是相对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社会主义德治与法治的联系、作用和区别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国家必须 :1、社会主义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 ;2、要把建立德治系统工程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 ;3、在良好的德治环境下 ,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普法等环节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论利育实践     
从道德心理的视角探讨我国当前利育实践 ,即利欲观教育的现实开展问题 ,笔者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维度着手有分工、成体系地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