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4 毫秒
1.
郑杭生,浙江乐清人,生于1936年。2009年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1984年初创建现代西方哲学教研室,1984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1986年建立"社  相似文献   

2.
2012年2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  相似文献   

3.
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学定义、社会运行、社会转型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富有创见,引人注目。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2012年2月29日,中国社会学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会于中国人民大学,庆祝郑杭生教授从教50周年暨北京郑杭生社会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与会嘉宾,或感言一段,或撰文  相似文献   

5.
《江汉论坛》2006,(12):144
郑杭生,1936年9月生于浙江杭州。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进修社会学和现代西方哲学。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主任。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郑杭生教授是我国学有成就和有影响的社会学家,在学术理论上建树颇丰,他提出的社会学"四论"被认为是全世界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之一".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文科一级教授的聘任工作.经相关程序选聘,我刊顾问郑杭生先生在2009年5月被正式聘为中国人民大学首批14名一级教授之一,成为我国社会学学科第一位也是目前唯一一级教授.本文是特约的郑杭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童潇对郑先生进行的访谈.在本刊30周年刊庆期刊发,以飨读者,以表祝贺!  相似文献   

7.
8.
在琼叫火者茗札立足该叶J面命会。咸眼世芥吟—彰特色 M4he差ng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杭生题词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5-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学会理论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合作主办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3所全国著名高校的知名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为反映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应本刊专门之约,本期刊出《郑杭生教授与中国社会学》一组文章,共四篇,均为社会学专家所撰。郑杭生,1936年生于浙江杭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社会学家。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198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学者,著书立说、创立理论并形成学派,是终其一生的追求;作为一个中国的社会学家,在本土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方法,结合当代的社会现实,创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是其梦寐以求的抱负.郑杭生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历史使命感和学者良知的社会学家.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评述郑杭生教授对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从涉入社会学研究以来,郑杭生始终以高度的“理论自觉”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种形态的理论发现,以及“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的主张,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解决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问题.他在对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等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持续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构建等方面,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当前资本主义危机,都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机遇,坚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在世界社会学格局中由边陲走向中心、提升话语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郑杭生学术历程简介郑杭生祖籍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白象镇瑞里村,1936年9月16日生于杭州市,并由此得名。1956年,郑杭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冲击,被下放到江西余江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回京,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1977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又随哲学系回人大。1981年底到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留学,进修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回国后,于1984年筹建了人大哲学系现代外国哲学教研室和社会学研究所,担任教研室主任和所长,并建立现代西方哲学和社会学两个硕士点。1987年创建社会学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19…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郑杭生的四个社会学理论--<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的内涵、要义、特征,从一个侧面探讨了时代感、实践感和全球视野对于社会学理论的构建和更新的根本性意义,展现了郑杭生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思想的推进与中国社会学步入成年期的内在关系,并对"四论"的学术贡献和发展前景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15.
《社会科学论坛》2009,(8):F0002-F0002,F0003
郭星华.男,湖南湘潭市人,1957年出生。法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等。  相似文献   

16.
从学科史的角度看,郑杭生的学术历程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和繁荣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无论在诸如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及社会互构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及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创建方面,还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方面,无论在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反思批判和社会学理论自觉方面,还是在对促进中国社会学学科融合与学科繁荣等方面,郑杭生的学术贡献都是巨大的.特别是理论自觉思想,尤为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7.
本刊作者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F0002-F0002
郭星华 1957年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德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法律社会学、社会控制学、社会失范学、农村纠纷学、流动人口学等研究。1999年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进修,2002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作高级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18.
2012年8月20日,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回视与前瞻:组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会议旨在总结社会学学科重建以来中外学界关于中国组织研究的经验和案例,深化对组织研究理论与方法的理解。来自于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吉林大学等学术单位的著名教授、青年学者三十余人,围绕"组织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会组织管理"和"单位研究"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有的全球发展观念,对各种西方理论和学说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回应时代的挑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先后与西北大学、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09年9月,西安)、第四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2010年8月,伊春),围绕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根据两届论坛的研讨情况,我们组织了这组专题文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郑杭生教授认为,中国社会学在大力推进社会学本土化,在创造学术话语、把握学术话语权方面,走过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长期探索之路。更好地掌握学术话语权,并在理论自觉基础上达致学术话语权的制高点,这是中国社会学从世界学术格局边陲走向中心的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学人风采     
《青海社会科学》2014,(2):F0002-F0002
于志刚,男,1973年生,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后(2002--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