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鸦片战争及其随后西方列强对华的一系列侵略和渗透,引起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各层面的变化,从而使中国社会发展步入了近代史的大门。采用一种视野更为开阔的标准来评估这一过程,既具有立足民族富强的直接现实意义,又具有理解大跨度文化组合过程中文化发展规律的理论意义。本文拟从维新运动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这一角度,依其作为文化结构的最高意识形态的反映,来对近代中国文化结构这一侧面的变化做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王辉 《北方论丛》2021,(1):138-146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伊斯兰国家信贷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但研究表明,奥斯曼帝国金融业高度发达,而且还发展出与有息贷款功能相同的商业技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到了19世纪,帝国财政需要,欧洲贸易与商人融资的需求等因素使奥斯曼引进了西欧的一套金融体系,并经历了西欧国家控制金融发展的过程。后来,在土耳其青年党时期发展出一批由国内资本集团控制的一些区域性的银行,并建立了具有央行性质的奥斯曼国家信贷银行。奥斯曼帝国金融体系的这一近代转型历程,既是传统金融实践发展的自然结果,又受西方的影响。这一近代转型本质上是内生型的。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急剧衰退的危机.与传统时代的乡村危机相比,近代中国的乡村危机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相和时代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乡村危机的内在关联,可为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后,从近代中国的国情出发,运用中国政治文化中“王道”的理念,发挥自古以来的“大同”思想,来构筑自己的国际关系思想体系.他提倡以中国传统的“王道”文化,来改变当时以西方“霸道”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格局.他提出以传统的中国文明为基础,超越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超越近代世界几百年来西方列强奉行的大国强权的规则,扶倾济弱,主导世界进入天下大同的境域.孙中山提出这种思想,以近代西方列强欺凌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为背景,具有现实政治的原因.他的这种思想也是晚清以来的思想家们倡导大同理想的延续.孙中山的追求虽然只是一种理想,但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形成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那个近代社会,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比古代传统文化更为密切.如果说古代传统文化对现代化仍有深刻影响的话,那么近代文化的影响就更深、更大.中国近代文化,是外国侵略,中国人觉醒、反抗、救亡图存的产物.尽管它有种种缺陷和弱点,但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活力,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今天回顾和反思近代文化形成、发展、兴衰的历史,必然会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许多有益借鉴和有力的启示.因此,重视近代文化的研究,是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教务杂志》是在华基督教会办刊时间最长的英文期刊,代表了主流教会和传教士的思想和见识.其刊载的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代来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态度和看法.新教传教士主要把中国小说当作中国人道德观念的样本,并籍此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对中国小说的态度带有很实际的传教的意义,他们比天主教传教士采取了更为灵活主动的策略来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国小说的这种态度正体现了他们为传播宗教而采取的文化适应政策.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近代的译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年来,人们花去了不少的精力来研究近代小说的翻译乃至社会科学的翻译.例如严复,人们熟知于严译名著八种;例如林纾,人们熟知于林译小说.至于近代的译诗,人们了解的可就不多了.充其量,能指出的只有马君武、苏曼殊、胡适等对于拜伦《哀希腊》的翻译.阿英先生较早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最先进行了近代译诗的搜集工作,所辑虽然不多,但筚路蓝缕之功却不可没.近几年来,论述近代译诗的论文也时有所见,其中不乏精粹之见.直到最近《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卷》的出版,才算填补了这一段空白.它所搜集的丰富的近代译诗,不仅拓宽了近代翻译文学的领域,也展现了近代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和丰硕的成果,同时,又使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研究范围更加扩大,使研究者们的视野更为广阔.  相似文献   

8.
行龙 《河北学刊》2012,32(2):43-45,48
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已成为中国 历史研究中的一朵奇葩,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倍加 受人青睐.可以说,就中国社会史研究领域而言,无论 是古代的、近代的还是现代的,都有了一定长足的发展 和积累,其中,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发展显得更为强势一些.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却姗姗来迟, 明显滞后了很多.  相似文献   

9.
遭遇天崩地裂的近代中国,同时迎接着西方现代性的全面入侵,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两种措施:改造中国和改造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人遭遇严重的人生问题与意义危机时萌生;在救亡图存的出路探寻中并轨于以“革命”为核心的改造中国的历史潮流;并在先进的中国人对时代新人的设计中完成思想发动和理论准备;却又终止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因而,“国民性改造”的近代任务直接延续为当代使命,并遗存在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中.  相似文献   

10.
以往分析中国近代资本关系的变异,以及研究它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向近代化转变的影响,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近代中国资本关系的历史演变作一分析. 近代中国资本关系的三重结构中国近代资本关系在被动的发展进程中,形成外国资本、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的三重结构. 首先,以新性质的社会化生产力构筑起来的近代资本生产形式,是由外国资本首先引入的.同时,它又是伴随着对中国主权的武力干涉,作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一种特权事业发展起来的.这一特殊方式使近代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统主义,或称文化保守主义和国粹主义,是近代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思潮,也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过程中,中国士大夫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最初的本能反应模式.在文化传统主义者看来,中国文化优于他种文化,近代文化的进化必须以传统为本位,因而它排斥或轻视西方文化,具有一种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近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文化传统主义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这一文化思潮进行系统的剖析,对在新的条件下借鉴和继承文化传统,建构中国新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讨论中国历史的叙事演变,集中阐述近代“西学东渐”后“民族-国家”模式对表述中国的影响和局限.笔者以西南表述的古今演变为例,提出需要关注年代更为久远的“帝国-王朝”叙事类型,并与“民族-国家”模式进行对照和比较.  相似文献   

13.
2009年9月,济南出版社出版了由耿光连副教授主编的<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一书.该书将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研究放在现代化的历史视野下,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的考察,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关系,解读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及其变迁过程中所蕴藏的现代性意义与思想史意义,即在叙述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的同时,探讨了近代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宗教信仰、价值理念及其变迁过程,阐释了中国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独特路径,揭示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该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丰富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和民俗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社会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期,作为社会结构核心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在其于清朝晚期的裂变和民国时期的异化。同时,在这种裂变与异化中,社会阶层演变呈现出特殊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特色,与中国的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历史有密切的联系.无论从国家统一还是从地方自治看,民族区域自治都有古代中国历史的经验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产物."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可以在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历史中找到存在的理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近现代历史的根据,其民主政治则有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根据.依法治国方略,不仅是对当代中国执政教训的总结,也是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有关经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代来华传教士继承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汉学传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更为深广的译介,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汉学家。本文就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论析了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中外文化"之间人"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中国的文化折衷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折衷主义在近代中国盛行一时,且影响深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中体西用”,可以说是19世纪后半期的一种重要文化思潮.“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闭拒(文化传统主义)到融合汇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反映了西方文化在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的嬗变轨迹.对这一思潮进行剖析,对理解中国文化在近代的演变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无疑具有学术理论和现实借鉴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应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划分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标准,一般有三种:一是按照社会形态的不同;二是看哪一个阶级成为时代的中心;三是以资产阶级革命作为近代史的开始。无论从哪种方法上讲,作为区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标志,辛亥革命比鸦片战争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9.
一、危机重叠:近代中国文化选择的历史语境  西方的入侵,引发了中国近代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危机与封建晚期的危机相交融,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多重危机下,因传统文化难以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价值和理论支撑,又导致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同时,由于西方现代文化在中国的弥散与扩张,西方现代性的矛盾和危机也一并转嫁给了中国。这使转型中的中国又叠加进了现代性的焦虑与困惑。多种危机互动、共振与叠加,构成了中国近代发展的严峻运作背景,也成了制约近代中国文化选择的深层语境。痛亟于近代极为严峻的民族危局,李鸿章、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全国报刊索引网为依托,对其收录的150种近代中国法律期刊的创刊时间、出版地、出版周期、出版主体、刊物名称等进行统计分析.经统计发现,近代中国法律期刊的出版具有受时局与重大法政运动影响较大、地域分布不均、出版周期相对较短、编辑出版主体多元化以及刊物名称彰显时代烙印等特点.研究认为,近代中国法律期刊的出版不仅承载了近代法律人的救国情怀和改革主张,而且发挥了凝合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从多个方面为近代中国法学传统的历史生成奠定了媒介基础.作为中国期刊出版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中国法律期刊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国当前法律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镜鉴和宝贵的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