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一安身立命是指主体对于人自身生活和精神的一种寄托的认识和把握。命是异在于主体而存在的一种必然性,主体对于必然之命往往是无可奈何的,因而有一定的神秘性,并构成对  相似文献   

2.
儒家认为既然人的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就不如注重今世,把对永生的痴心妄想转移到对"道"不懈追求。通过对"道"的追求,提高道德境界,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安身立命的根基。并且由此产生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强烈使命人生,以及在对"名"追求的"三不朽"境界产生的强大人生动力,使人类在面对无限之茫茫宇宙时,能够超越有限,超然于生死,精神勃发地存在着,表现了儒家化解生死问题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3.
生态关乎人类文明、人类生命和国家与民族的永续发展。当前,人类与生态之间存在着严峻的甚至是全面的冲突,这些冲突涉及了人类自我生产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冲突、气候变暖的冲突、水生态环境恶化的冲突、沙漠化的冲突、物种大灭绝的冲突以及食品安全的冲突。这些冲突可以借助儒家的和合生态智慧来解决,儒家和合生态智慧包括天人合一的智慧、敬畏尊重的智慧、仁民爱物的智慧、中和并育的智慧、顺应自然的智慧。在认识儒家和合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对和合生态重要性的认识,建构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以及消费模式,同时建构和合生态创新机制体制以及加强和合生态建设教育。  相似文献   

4.
葛荣晋 《社会科学战线》2012,(3):217-222,0,6
针对当代社会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而人的快乐指数却在大幅度下落这一现实问题,从哲学价值观高度看,快乐是一种人生价值的选择。只有选择儒家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价值观,即人的一生所追求的主要是构建精神生活家园而不是贪恋物欲和感官刺激的物质生活家园,才能获得真正的人间快乐。在构建物质生活家园上,儒家的减担法,实际上是一种减私欲的减法哲学。在构建精神生活家园上,不论是人乐还是天乐,都是一种人生境界不断提升的加法哲学。人的精神生活越丰富,心灵越虚静冷淡,快乐指数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5.
对于任何一个时代的政治家来说,社会治理问题都是一个难题.毋庸讳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问题显得尤为困难.这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当代中国人在心理上具有以往不可比拟的急切而旺盛的财富欲求,一些人为了攫取财富,常常无所不用其极.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传统闲适社会早已代之以无利不起早的匆匆身影和为利而斤斤计较.凡有人群,不管大小,肯定都有"挤".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理性主义的态度直面死亡,经由"仁"的"生生"填平了"生"与"死"之间的鸿沟,并用死后的声名远扬采激励人们生前努力于事业的开拓、道德人格的培育和践履,从而实现生命对死亡的超越.儒家这种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派生出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想和规范.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自被提出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渊源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智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儒家智慧相结合的产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从宏观角度入手,将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个方面纳于一体进行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对于构建当代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完善全球化治理进程,推动世界朝和平与发展方向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化育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一种独特的道德培养方式,是传统礼乐文明育人智慧的精华。道德化育蕴含了儒家思想的宇宙观、本体论和伦常观,顺应了人的道德养成的规律,将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系统化道德培养模式。道德化育浸润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道德自觉。道德化育对于公序良俗的建构、君子人格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儒家民主主义者认为,如同现代儒家政治体必须从君主制转变到民主制一样,必须对儒家政治领袖的角色进行反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儒家必须摈弃传统儒家视野下的领袖观.尽管在现代民主儒学的新背景下,一些关键的儒家见解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新的意涵,但这些洞见的传统内涵依旧重要.陈祖为和陈永政在论证儒家强调领导力胜过制度这一观点上并无过错,但我们还应该重视那些儒家所依赖的用来培养和选拔贤德领袖的制度.儒家从未认为政治的运转可单独依赖于启发型的领袖,优秀领导力的运作依赖于一系列背景制度的支撑和推进.慈继伟认为儒家在深层次上是非民主的,但这一观点却恰恰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儒家必须向民主演进.儒家民主仍然需要政治领袖来扮演那些能够承继传统儒家领袖精神的角色,现代儒家需要通过拥抱人本民主,而不是民本威权主义,来解决传统儒学中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儒家关于智慧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生活之道产生了长远而全面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哲学与宗教的“智慧型传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从比较哲学的角度,通过解读先秦儒家知与智、智与德、智与乐、智与水等多维度的内涵,可以看到儒家智慧观不仅仅是一种对日常生活有用的箴言集合,而且是关于宇宙、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道德形上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关于人超越自身局限,获得理想人格的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1.
12.
<正>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兴未艾之际,回首反思改革开放以来儒学研究四十年的历程,一则可见儒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成就,再则可见儒学停留在学术殿堂,前有辉,后有光,亮象牙之塔,炫学人之目,却未曾见诸当今行事而深切著明。这不免引人遐思儒学何以成了如今这般模样?儒学是义理之学,不知其义,不明其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何其可!所以我们需要沉潜于儒学的义理世界,登堂入室,一探究竟。沉潜既久,耽于义理,而忽略儒学的经世致用,这又不免导致一偏。如何纠偏?  相似文献   

13.
14.
香港“安身立命国际研讨会”于去年12月23日至28日召开。会议以“君子和而不同,道并行而不悖”的宗旨与“尊重各个经验”的文化立场,探讨了各大宗教与哲学的安身立命之道,探取传统文化中的安身立命智慧以为现代人生的滋养。与会学者的文化学术背景分别为东方文化的儒道佛与西方文化的天主教、基督教及现代观点,展示了博存众家、宽容开放的学术胸襟与文化精神。学者们各抒己见,互相辩诘,评论答难,和而不同,呈现了儒道佛耶众家竞说、交光互影的热烈而饱满的场面。年八十四的当代新儒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题目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演讲的重点是对儒家所言的“命”作范畴分析,并创造性地诠释张横渠的“四为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  相似文献   

15.
儒家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道德的根源问题,探讨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发展过程:从孔子的“孝悌———为仁之本”经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到宋明道学家的“万物一体”之“仁”,是一个逐步明确的以“万物一体”为道德的本体论根源的思想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突破以血缘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观转向博爱精神的过程。但宋明道学一直到王阳明,都没有达到近代的人人平等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水平,关键在于儒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旧观念。作者主张把宋明道学的“万物一体”观与叶适、李贽、戴震的重功利、重情欲的思想结合起来,并参考西方近代的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建立一种新型的“万物一体”的伦理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既主张在维护人的生存基本权利面前人人平等,又承认差等之爱存在一定的空间。作者最后希望人皆能扩大“一体同类感”的范围和广度,为整个人类世界走向“和而不同”的大同局面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儒家     
<正>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第二号代表人物,庄子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联系,本文试图就庄子思想与先秦儒家学说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内在联系作一些探讨。一、出世与入世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23-228
人情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以情感为表达方式、以情理为判断机制的熟人社会,它是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寄托。在国人的思维定式中,情感优于理性,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合情,因而人情社会的逻辑是合情合理。然而,现代性危机下,情感出现异化,情感的物质性、利益化和工具化倾向成为常态,现代人的安身立命陷入困境之中。摆脱困境,就要使情感回归本位,促成现代社会的契约精神与传统社会的人情主义有效融合,发挥情感、契约、制度、法治的积极影响,共建现代人的情感家园。  相似文献   

18.
中庸之道是儒家推崇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把握两极之间平衡的智慧。儒家以中庸为基本原则,对人与自然、与他人、与自身这样三重关系所给出的三大命题,即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充分体现了其"恰好的道理"。它所内含的智慧给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实用理性"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19.
从第一期新儒学 ,即宋明理学 ,到当代新儒学 ,人们都试图整合义利关系。先秦儒家认为义利对立 ,西方的功利主义文化与东方儒学的性理名教不能同日而语 ,但是 ,“亚洲价值论”在新加坡的彰显 ,以及日本的“东方儒家资本主义”的业绩 ,使新儒家又生以东方文化拯救世界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伦理是指人际社会关系中类之间或辈分之间的道理、原理、规范的总和。在当前,伦理已度越了狭隘的人际社会关系,而推至人与自然、社会、心灵、文明各领域的伦理关系。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中,具有丰富而深邃的伦理道德精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伦理道德,对于反腐倡廉,具有特殊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关系民族的治乱兴衰,国家的生死存亡,个人的身家性命。为此,倡导和践履中华优秀伦理道德,建设一个公平正义、廉洁奉公、不贪不淫、诚信无欺的廉政而和谐的社会,是今天的急务。我们要培养品行诚信的廉风,要培育贫贱不移的廉志,要尊重节操爱民的廉士,要培育清白高洁的廉洁之士,要培育廉明公正的廉正之士,要培育洁身谨慎的廉谨之士,要培育谦逊知礼的廉让之士,要培育一身清廉知耻的廉耻之士。这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立世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