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敦儒向来以“神仙风致”为人所知,然而“世外希真”并非全然一派超然世外之风,而是清爽仙风和自傲享乐的复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是一种融合时代共性和个体气质的文人风致,具体表现为坚持自我理想人格的人生态度、追求清雅旷逸之韵的审美理想以及隐于山水云壑、醉于诗酒风流的生活方式。这些表面上互不关联的理想却有机地统一于一位古代文士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和追求之中,一个真实的人物通过自己的生活和创作实践表现出一种充满诗意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嵇康的人生关学藉顺"任自然"、"逍遥无待"的庄学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现实人生.其诗文中对"太玄"之境的向往与对超现实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则是对这现实人生的诗化.他与俗忤违,热爱充满诗意的人生.把握现实生活基础上个体生命的高扬,将庄子的客观上的安然顺命与主观上的绝对自由统一起来,变为一种逍遥于人间的实有境界.他将玄学中玄而又玄的本体论演绎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人生.文章主要本于嵇康之诗文论述其追求的太玄之境与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3.
展示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道德学说——论孔孟的人生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生价值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诸如人的生命的价值、人的终极的关怀、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人生的态度、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境界和人生的理想等等。孔子和孟子对人和人生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人生价值问题进行了深沉的思考,作出了独特的阐述。研究孔孟的人生价值观,对批判地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惠敏 《学术论坛》2007,(10):18-21
文章主要论述了《论语》中孔子以贵生重死为主要特征的生命意识.文章从孝悌慈爱、养生要诀、对险危之境的预警教育、对人生逆境中乐天知命的精神、对病残老衰的人生苦境的关怀态度以及仁政理想等方面分析了孔子生命意识中珍爱人生的重生思想;又从孔子以"礼"治丧的态度、以"仁"作为生死的取舍标准、以道德价值为其核心的死亡观等侧面阐述了孔子对死亡问题的高度重视.并指出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是其生命意识之核.  相似文献   

5.
希腊理智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思考是对生命本体论的思考,在理智主义那里,本体论的视野也是生命的视野,本源问题的维向是生命存在之维向;理性关注的是人生的态势,而人生的态势是理想的使然,理想的价值在于创造;存在本身就是天命,天命的人格构成道德意义的进路.  相似文献   

6.
葛洪及其人生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洪的人生哲学与其人生际遇有关。葛洪人生观的形成是由儒而入道,最终立足于道,其人生哲学总的表征是《庄子·天下篇》所谓“内圣外王之道”。行善升仙、得道匡世是葛洪超越人生困境的理想生活方式,是其所认为的人生意义之所在,是其人生哲学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终极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生关怀的三个层次人生在世,需要各种关怀。概而言之,人生关怀具有三个层次:物质关怀、精神关怀、终极关怀。人首先是感性的生命存在。物质关怀是满足人的生命存在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方面的各种关怀,其中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  相似文献   

8.
陆游诗中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游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识的歌咏 ,他的一生中始终怀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 ,而壮志难酬和人事变迁的遭遇则使其生命意识充满了悲壮的感情色彩。虽然道家的消极思想对其生命观也有一定的影响 ,但陆游生命意识的核心精神则基于儒家以人生建树来实现生命之不朽的观念 ,这使陆诗中出现了许多充满着积极精神的人生格言  相似文献   

9.
温斌 《阴山学刊》2013,(4):58-61
不忽木于元代较少民族文人中出身高贵,不慕华奢,正道直行,九死未悔,完美地实践了儒家传统的政治价值追求和人生修为理想,堪为西域儒行第一;而其少有的只鳞片爪般的人生领悟,即〔仙侣.点绛唇〕《辞朝》真实再现了他异常冲撞、丰富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尼采认为艺术是生命表现形式,艺术和审美使生活变为有价值,这是他从美学角度对人生和世界所做的解释和辩护.他的生命关学是用狄奥尼索斯学说解释生命存在的产物,视艺术为个体生命所能体验到的最真实的存在.尼采认为美是主体的生成,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体现了存在之思和生命之美,也是他对存在本质和意义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是诗人,连吃斋念佛的僧人也是如此。与前代僧人不同的是,唐代的僧人在诗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一改过去僧人对佛祖的虔诚、对佛国天堂的向往,而多表现出对生命有限性的强烈体验与感受,在他们的诗中多流露出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意识,人生的短暂倏忽使唐代的诗僧一方面有及时行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渴望及早留金石之功、建不朽之业,企图以世俗的声名去实现人生的永恒价值。唐代僧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彭文晓  申来津 《学术论坛》2005,42(12):185-189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培养人必须以科学的人性观为基础。教育应在秉承人性、涵养人性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人生观照。现代人性观认为,人性是其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育的人生观照主要体现为教育的生命关怀、现实关怀和精神关怀。教育现实关怀在学校教育中的恶性膨胀,导致学校教育人生观照的失衡。实现教育生命关怀、现实关怀和精神关怀的互动、和谐,是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一般地说,意义诠释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伦理诠释学与伦理应用逻辑规则理论所构成。伦理诠释研究的是世界、人生之真和伦理、道德范畴之真,伦理应用逻辑规则则关心这种真的范畴如何才能应用到人的生命活动中。前者关心的是认识确定性如何通过理念范畴而得以表达,后者则关心此种范畴如何通过一定应用规则而得到践行,以求达真实人生。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的终极关怀是融西方基督教文化与儒家传统文化之精华而形成的结晶.它集中地表现在孙中山对爱、生死、苦乐、幸福等问题的观点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设定.孙中山的终极关怀反映了他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现实性与可能性等人生矛盾之间的态度、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历来注重对人生问题的探讨。就先秦哲学来说,诸子百家对人生问题极为关切,无论是儒、墨,还是道家,都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儒、虽同为显学,但自汉代起,儒术独尊,儒家的伦理价值观逐渐主导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生活,而皇学则渐渐沦为绝学,鲜有人问津。但是,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到,墨家与儒道诸家一样,也从特定的视野道出了人生真谛,其中不乏极具价值而又为先秦诸子所不及的真知与洞见,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发扬。一、“兼相爱”的人生理想,“交相利”的价值取向“兼相爱”是墨家人生论的最高人生理想。他…  相似文献   

16.
元结的山水诗山水游记前承陶渊明,后启柳宗元.他的山水诗与山水游记构成了一个理想的山水世界,这个理想的山水世界寄托了元结多重的人生企求与愿望.其创作心态主要是受安史之乱的影响,同时还受儒、道意识以及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老庄在人类文化思想长河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开道家思想之先河,指出了作为天地万物始基的恍惚不清的“道”的真实存在,并以这个“道”作为一生探索的最高的生命意义,来求得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的实现。庄子不仅对老子的“道”予以继承,并且又在此基础之上,大胆引发、展开奇想、生发精髓,提出了许多独到、精辟的见争,用“无我”、“忘物”等超乎尘垢的思想,在“广漠之野,无何有之乡”为自己也为芸芸众生幻想出一个无为而又逍遥,这种逍遥,只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反映和折射,…  相似文献   

18.
作为郭璞《游仙诗》有机组成部分的"非列仙之趣"部分,从生命存在的视角抒写生命悲剧及其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通过反复探索,诗人选定了摆脱生命悲剧的途径:走高举远游,学道修仙的人生之路。生命悲剧所引起的焦虑和痛苦主要不是因为世俗性的成败得失,而是生命悲剧所导致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人生价值的虚无。"非列仙之趣"部分与"列仙之趣"部分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所写的学道修仙的思想基础和原因,而后者则是前者所选定的学道修仙人生之路的实际践行和结果。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着坚定的自由理想.其自由理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生命的永恒;二是追求生命的自由.他是捍卫生命自由和永恒的“斗战胜佛”.他的人生经历了一个由自我张扬,到自我改变,最终到自我超越的过程.他的人生境界也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即由自然境界到功利境界,再到道德境界,最后到天地境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魅力.他是天、地、人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0.
<正> 儒家的人生理想,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涉及社会理想、事业理想、道德理想、生活理想等许多方面,是历代儒家学者对美好未来具有一定现实可能性的共同设想和追求,是儒家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精神支柱,并对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产生了极为广泛、深刻的影响。一社会理想是儒家人生理想的首要内容。“天下有道”、“大同之世”是儒家对未来社会制度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面貌及社会风尚的设想和追求。 (一)先秦时代,在“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儒家所追求和向往的主要是“天下有道”的理想社会。当时的孔子便设计了一种融摄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