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是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探讨中国共产党学术史,既能深化中共文化史和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研究,也能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提供历史的论证和学理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学术史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讨作为政治团体的政党组织对促进中国现代学术转型和发展的作用;二是党的部分群体和个体成员的学术思想与中国现代学术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学派与其他学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国内与"西方道德哲学史"有关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知识普及阶段;研究性评述与典籍译介并重的阶段;道德哲学史论题集萃和西方道德哲学研究专论群星闪烁的阶段。西方学者的研究在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上的探索服从于不同传统和不同价值取向的学者对其学理依据的历史建构、传统评估和学术自我之理解。中国学者的研究则可归结为三条道路:比较与互镜;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由于国内尚无对"西方道德哲学通史"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成果,因此,如何以"通史"形式对当今道德论争中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学术史还原,乃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内"西方道德哲学史研究"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乐黛云先生主编的“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之一,也是凸显比较文学学科成熟性的一套丛书。这套书的编撰不再停留于“显示”比较文学的观念与方法,而是把目光很专注地落在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景观”的细致分析上,即如丛书《总序》所言:是“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沟通中西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卓有贡献的中国学术名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坐标上,完整地阐述他们的生活、理想、事业、成就及其对中外学术发展的贡献。特别着重探讨20世纪一百年来他们如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形成完全不同于过去的20世纪中国现代文化景观。”  相似文献   

4.
余三定主编的<当代学术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它标志着中国学术界已经开始自觉对当代学术研究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学术旨归在于"求是",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以前的学术成果进行客观切实的总结评判,包括对学者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定位;二是对一切学术不端和腐败行为进行"除恶务尽"式的批判,肃清学术不良风气,还学术界一片净土;三是对学术发展的内外部规律进行分析探索,为学术自身的发展不断提供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曾以清初、乾嘉、与道咸三点将清代学术分成三个阶段,并以“务为前人所不为”来体现“道咸以后之学新”的特色。晚清学风的明显转变影响到后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领域里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钱穆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书基本不出道咸“新学”之大范围,而乾嘉汉学一线的观念反受到忽视,致使我们对近三百年“学术”的认知多少有些偏颇。今日要对近三百年学术进行相对均衡的系统整理,应把清代汉学一脉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关于清学的论述汇聚而表出,使之与梁、钱二著并列而为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6.
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体式与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学术史源远流长,其研究方法和形式也丰富多样,一有以庄周《庄子·天下篇》为发端的序跋体,二有以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为发端的传记体,三有以刘向《七略》为发端的目录体,四有以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为发端的笔记体,五有以朱熹《伊洛渊源录》为发端的道录体,六有以黄宗羲《宋元学案》为发端的学案体,七有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代表的章节体,八有以民国期间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为代表的学术编年体。文章对这八种学术史研究形式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揭示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方式和基本成就。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学术史研究”定义为“研究之研究”或“学术研究的学术研宄”,梁启超、钱穆先生民国时期先后出版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我们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鸿篇巨制。以著作的形式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正是学术史研究通常仰仗的“路径依赖”。20世纪90年代以降,学术史研究蔚然成风,情形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8.
文献史料、问题域及阐释立场,构成了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重要学术话题.比较文学在中国复苏、拓展的30年,尤其是近几年来,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探索与研究实践方面取得了坚实的成果,在学术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的反思、研究范式的变革方面,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有益于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健康持续发展,未来数年内仍应该在(1)文学关系的史料学研究、(2)文学关系原理方法的总结与推广、(3)具体学术个案研究的深入考察、(4)国别语种文学交流史研究、(5)区域文化视野里的文学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推进本领域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初以来,唐宋庄园经济受到学术界的持久关注。学者们不仅把它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和讨论,还深入探讨了它与社会环境、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的关系。受不同时期社会环境和学术环境的影响,学术界对唐宋庄园经济的评价存在诸多分歧,但对相关问题的理性认识却逐步得到深化。对学术史进行认真梳理,可以发现庄园经济本身并非只是欧洲中世纪的特有之物,中国古代,特别是唐宋时期也广泛存在着庄园和庄园经济。虽然中国的庄园与欧洲庄园大异其趣,但同样是古代社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生产和组织方式之一。考察的结果显示,作为古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园经济对唐宋及后世农业经营管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郭豫适新时期的红学观点和红学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2011年出版的《郭豫适文集·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之中,学术史与方法论这两个方面是郭豫适《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其中,红学史方面的新成果是郭豫适新时期之前基本成稿的《红楼梦小史稿》和《红楼梦小史稿续编》的学术延伸,而郭豫适对《红楼梦》研究方法的集中关注,尤其对半个世纪来海内外新旧索隐派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的详尽评析和批判,则力图正本清源、廓清迷雾。郭豫适关于学术史与方法论方面的学术实践已然对新时期红学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20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史学的建设历程,以往论者关注的重点,多集中在理论、方法、观念或学术成就的总结方面.从制度层面上说,中国现代史学的制度建设酝酿于清末,几经曲折,至20世纪20年代,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机构与学术团体的组织等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制.它的运作,对以后直至当代中国的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体制,就其基本框架而言,显然仿自西方近代的学术运行模式,其间虽也有人注意到对某些传统制度的借鉴问题(如清华国学研究院之兼采旧书院制度等),但总的来说,效果不著.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对西方制度的引入实际上又是残缺不全的,最明显的是没有建立起自己较为稳定和独立运作的社会性学术基金资助体系(当时较为规范的这类机构,其资金来源多半与国外有关),以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某些学术研究事业的持久正常开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属于当代史的范畴,学术界分别使用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当代中国史、当代中国研究、中国现代史等概念.笔者认为,称为中国当代史比较恰当.当代历史是不断延伸的,为了避免当代史研究的时政性缺陷,可以考虑以2001年入世以前为相对稳定的学术范围.综合各种意见,当代史分为1949~1956年、1956~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9年、1989~2001年5个阶段是合理的.当代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应该注意用现代化的标准看待当代历史进程,正确处理学术研究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决议的关系,正确处理领袖人物的评价问题,正确对待毛泽东思想,正确对待外来学术成果.应该坚持以真实为原则,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根据的根本学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音乐史和西方音乐史是我国音乐学术领地的两大学术研究领域,研究和探索中西方音乐史,对于更好的认识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从史料、方法、著作及历史发展线索等方面,对中西音乐史作了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漫 《南都学坛》2012,32(5):30-37
明代的宋史研究成果众多,凡123种,两千多卷,较多地彰显了时代和学术的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并与宋代《春秋》学、清代元史学等一起构成中国史学史上特殊的史学现象。明人宋史著述在史料学、编纂学、历史思想,以及考察历史的视野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学术史、史学史以及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十几年间,学界对“民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民本思想的流变、民本思想在近现代的转变、当代中共的民本思想和有关研究状况的梳理等几个方面。这一时期“民本“问题的研究还拓展到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当代民营经济、近现代新闻史和唐诗研究之中,孟子、黄宗羲、孙中山和中共主要领导人是受到较多关注的人物,各种“新民本主义“是引人注目的新说法之一。这段时期“民本“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重复性研究较多、对近代状况从历史角度系统梳理不够、基本资料整理滞后、基本概念混用,以及学风欠佳等问题。学界当在注意解决具体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能从学风上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史”写作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并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文化中已然存在的、显性的思想学术脉络,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哲学史"写作乃是参照西方的体例建立中国现代学术谱系的过程,尽管这一学术谱系总是以某种"古已有之"的面目出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构成今天"重写哲学史"必须突破的瓶颈:一是所谓"中西之间"的问题。科学与启蒙理性实为主导胡适、冯友兰"哲学史"写作的基本预设,而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自我反省、发展及其成果,基本上没有能够系统地反映到"中国哲学史"写作中来,晚年写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冯友兰对此是完全隔膜的。二是如何处理"中国哲学"与"经学"的关系。胡、冯等人的"哲学史"写作,都是以否弃经学脉络及其意义系统为前提的,而与"经学"相隔绝的"中国哲学",本质上只能是外在于中国文化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左翼相对立的文学思潮——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一直没能很好地进行。新时期以来,到90年代以前,逐渐有研究者涉足这个领域,但仍然没能形成很大的气候。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近十年。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巨大,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中国自由主义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还有赖于学术界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比较文学教材论著的比重太大,大部分都既是一部教材,又是一部学术著作,还没有像《比较文学研究导论》那样面向初学者的教材。此外,在迄今所出版的比较文学学科论著中,采用我国文学作品作为研究事例的也不多见,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9.
30年间,中国法律思想史从初步确立到加速发展最终走向繁荣,在多个论域中展开了理论争鸣,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同时,中国法律思想史在学科建设、教材改革、学术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必须认真梳理三十年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概况,以期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然科学批判运动始于50年代初期,前后持续了近30年。学术界对这场运动的研究已近50年。以“文革”结束后的1976年为分水岭,这50年的研究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研究在方法上局限于用经典著作和革命领袖的有关语录来诠释和论证学术与政治、自然科学与哲学以及自然科学本身是否有阶级性等问题,基本倾向是政治大于学术。后一阶段在理论上、方法上和研究内容上逐渐拓宽了视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是,我国自然科学批判运动的研究仍然面临着困境。许多因素都阻碍了该领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