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区别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别,虽已有法律规定和理论标准,但实践中有时仍难以对其作出明确区分,主要原因是,有时难以判断劳动者是否以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者的身份提供劳动.作者提出,应参照劳动者劳动岗位的性质、劳动稳定性,收入状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劳动者是用人单位内部成员.同时提出,为防止用人单位故意将劳动关系转为劳务关系,逃避社会保险责任,应从立法上规定,劳务服务关系的主体双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首次规定了劳务派遣制度,使劳动派遣复杂法律关系的调整有法可依,但由于立法准备不足,存在先天的制度缺陷。本文从保障劳动者在劳动派遣中的合法权益人手。借鉴别国立法经验,从多方面探讨完善我国的劳动派遣法律制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前家庭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但作为一种典型的非正规就业,家政工人的劳动权益状况堪忧。这主要表现在:家政工的社会保险权利难以保障;家政工的休息权利和加班工资难以保障;职业培训中的问题突出;劳动安全卫生隐患较多;合同保障不足。其背后涉及诸多影响因素,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现有的法律法规未能跟上家庭服务行业发展及家政工人权益保障的需求,被排除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之外,业内三方关系的法律定位不明确。因此,国家有必要从立法层面促进和保护家政工人的权利,确认家政工的劳动者地位,制定符合家政工作特点的劳动法律保障制度。可供选择的立法路径有劳动法调整模式、专门法调整模式。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围绕这一主题,借助CiteSpace等文献分析工具,聚焦发文量、文献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核心作者群、关键词聚类等指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系统梳理其研究脉络,得出了如下结论和研究展望:近十年来,国内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逐步深入,但文献总量较少,核心作者群相对分散,业内学术影响力不高,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型雇佣关系认定和劳动权益保障两个方面,并致力于在工会职能创新、立法创新、社会保险政策实践创新3个方面作出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已三十余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计划经济的垄断地位已被逐渐打破,在其背景下形成的劳动者一生只与一家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的局面,即"一重劳动关系"为核心架构起来的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灵活就业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青睐。然而,灵活就业中的劳动关系与传统的劳动关系相比是不完整的、非标准化的,因此现实中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劳动关系多重化现象对劳动者和企业都带来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多重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入手,提出对我国建立多重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体系过程中的相关建议,使劳动者的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6.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不仅存在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 ,还存在管理劳动者的方法和依据差别。劳动者在报酬来源及报酬管理、劳动关系与劳务主体之间的权利及其合同标的都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以互联网专车为代表的"分享经济"在全球迅速发展。这一经济模式创造了从属性更加松散的就业模式,就业主体的工作独立性相对较高,也面临一定的就业风险。然而,传统的以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为界分的劳动法调整路径难以很好地平衡分享经济的发展与就业主体权益保障之间的关系。为此,现行劳动法有必要扩大传统的保护对象范围,在劳动者和劳务提供者之间增设具有经济依赖性的劳务提供者主体,并为其提供适当的类似劳动者的法律保护,从而为分享经济下的劳务提供者提供更为合理的保护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劳动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38条“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为理由,提起仲裁或诉讼,要求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往往因为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是以《劳动合同法》第38条为由解除劳动关系,而被驳回起诉.法院擅自要求劳动者承担该证明责任的规定,违反了法律的基本原理,也导致了法律的不公开化.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解除合同的权利构成要件与《劳动合同法》中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构成要件,进行分析与比较,认为法院要求由劳动者来承担由于用人单位未为其购买社会保险而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责任既不合法,也不合理.法律应当平等地保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甚至应当倾斜于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社会保险、劳务关系、工资待遇等方面对目前劳务用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给协调劳动关系和规范劳务用工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对社会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关系发展经过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及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等几个重要阶段,每一种运行模式无不与经济体制及社会形态相适应。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及劳动关系主体的多元,使劳动关系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劳动力的流动性不断催生非标准就业,集体劳动关系快速发展成为带有普遍性的劳动关系样态,劳动者生存权层面与发展权层面的权利需求共生,利益差别引起主体分层,都给劳动法的传统立法理念带来挑战。劳动法研究应快速改变单一的标准劳动关系研究思路,寻求适应和契合劳动关系发展趋势和规律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劳动力结构研究、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良性转换研究、多元协调模式研究以及非标准劳动关系规制方法研究等,推进和提升劳动法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