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盛鸿 《金陵瞭望》2005,(14):30-31
为了进一步向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显示日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威”与炫耀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的巨大胜利,进一步对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进行战争恫吓与恐怖威慑,日本当局在日军攻占南京后仅4天,在12月17日,在日军正对南京进行屠城的高潮中,就急不可耐地组织了一场盛大的日军占领南京的“入城式”。  相似文献   

2.
军事战略方针关系到战争的胜负,抗战初期实施何种对日作战战略方针,在党和军队内部形成了较大的分歧和争论,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不失时机地实施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这一战略方针的转变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先德后日”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英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军事战略原则,实施这一战略就要求在远东地区“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在极其艰苦的抗战条件下,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终于完成了“先德后日”战略对中国牵制日本陆军主力的要求,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中国对日本战略牵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中共领导人毛泽东的正确指导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和盟国的请求,组织远征军先后两次深入缅甸,在滇缅地区与英、美盟军协同作战,抗击日军。经过3年的浴血奋战,打通了国际援华线,光复了缅甸,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胜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初期确定和实施的重要军事战略方针。它对于指导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打击日军,发展壮大自己力量,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军事上的一个极为杰出的贡献,就是“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在我们党面临的历次战略转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同志始终坚持把唯物论辩证法运用于战争,同朱德、周恩来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起,科学地考察各个时期决定战争进程的诸因素,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预见和高度的洞察力,指明战争发展的方向,提出新的战略任务,提挈全军,实现战略转变。他的战争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我军战略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毛泽东同志是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无产阶级战略家。  相似文献   

7.
“科学预见”是战争年代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思想的鲜明特征。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中的“科学预见”思想注重把握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强调灵活运用系统观决策方法和科学制定战略规划。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中国革命战争发展演进等的科学预见,成为毛泽东践行军事战略决策“科学预见”思想的经典范例。毛泽东军事战略决策中“科学预见”思想遵循着深度调研、预案设计、预案执行等前后相继的递进路径,其所饱含的预见性、全局性和规律性对推进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虽然清军在此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亦是近代清朝对外战争中唯一取得过的胜利),但是最终仍是以清政府屈辱妥协议和签约为结局。故历来史著皆称这场中法战争,是中国“不败而败”,而法国“不胜而胜”,并指责清廷议和是卖国投降云云。笔者认为,综合当时的军事战略与战场局势、国际政治外交与清朝内外形势进行客观辩证地认真分析,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并非是出于主观激愤情绪的“不败而败”和“不胜而胜”了。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指明了抗战胜利的道路,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抗击了日军的侵略。特别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作出了英勇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清武汉曾经是与上海实力相当的工商业重镇,钢铁与军事工业堪称国内翘楚。进入民国后,武汉工业尽管在全国的位次略微后移,但总体趋势是在晚清开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重要工业基地之一。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工业被迫向抗战大后方搬迁,武汉工厂作为内迁的重点,与先期内迁的江浙工厂一道,共同演绎了中国抗战进程中的悲壮一幕。武汉工厂内迁不仅避免了武汉工业被日军利用的严重后果,有效保存了中国工业实力,而且促进了抗战大后方工业与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争取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从另一方面讲,武汉的工厂大搬家以及长达7年的沦陷,中断了武汉经济的正常发展进程,给武汉工业造成了深痛巨创,到新中国成立时,武汉工业仍未能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朱德政治战争思想是抗日战争时期为适应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需要而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分析了朱德政治战争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及其现实意义;阐述了朱德政治战争思想不仅对指导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而且对于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今国际军事形势,搞好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历史的借鉴意义和现实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与苏联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张鼓峰事件 ( 1938)和诺门坎事件是日、俄 (苏 )在远东长期矛盾和争夺中国“满蒙”的阶段性组成部分。这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日苏关系的演变与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陆军大学负责人杨杰积极参与该校运营,如亲自监督实地演习,积极研究军事战略,进行改革以提高学术水平,附设兵学研究院,将优秀毕业生留校继续深造,部分人被派往欧美留学,录用优秀人才来校任教,等等。其结果是,陆军大学的人才质量上乘。这些人才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渊源于夏、商、周,这一时期出现的《军政》《军志》《令典》等兵书和集三代兵学思想之大成者姜望的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已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和《司马法》等兵书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周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展现出丰富的内容:一是依据战争中的客观因素及其矛盾去认识战争指导原则和发展规律,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战争中要观形察势、因变治变;三是论述了战争中文与武、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德与武备并重、政略与战略结合等。这些朴素唯物辩证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41年11月4日,侵华日军对常德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细菌战攻击。日军实施常德细菌战的原因主要是:细菌战是日本侵华政策的组成部分;日军企图占领常德这一华中地区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日军为了夺取常德这个洞庭湖“粮仓”。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收藏有三千余封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与日本国内亲友往来的家书。本文对其中部分家书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当时的一些历史真相:(1)侵华日军发动的军事侵略战争及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2)侵华日军的军队编制;(3)日本国内的战争总动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倡导和维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实行了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军事策略,并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抗击了大部分日军和伪军。  相似文献   

18.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在日本华中派遣军的直接操纵下,集特务、警政、行政于一体的控制机制逐步建立起来。日伪统治暴虐的程度、控制的力度和渗透性可谓空前绝后,日本特务、顾问、宪警成为南京社会的主宰。傀儡组织和伪政权承继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相关制度,直接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以战养战”政略。日特、宪警、保甲互为补充,对南京城乡实行严密的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19.
1956年6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现今沈阳北陵电影院旧址,对侵华日本主要战犯进行了历史性的审判。在这次审判中,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实行特殊的宽大政策,日本战犯也都表示诚心悔过,在自己余生中愿为中日两国人民的长久友谊做一点贡献。沈阳审判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当然首先是中国政府的英明决策,但与总结和借鉴组伦堡、东京和南京审判的经验,也有密切的关系。纽伦堡审判开创了审判战犯这种模式的先河,并针对审判二战战犯制定了相应的罪名,扫清了法律上的障碍,东京和南京审判相继出现政治干预法律的情形,这些郝对沈阳审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