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春节文化的传统习俗入手,探讨了春节文化蕴含着的深深的文化内涵:传统儒家的"仁爱"思想、中华民族"尊老"的优秀传统美德和"对称和谐"的审美情趣。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背景下,春节文化出现了转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现就是"年味"的"淡化"。人们不得不担心传统的春节是不是会越来越不受重视,甚至最终从历史的大舞台上消失。可见,春节文化必须找到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就是春节国际化。  相似文献   

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到了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古往今来,“鱼”与春节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情趣盎然的春节“鱼”文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过年     
节日对于人类来说,有许多普适的因子,比如快乐、包容、放纵、团聚等等。而作为中国最盛大的一个节日——春节,则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风俗习惯。在这个高歌猛进的时代里,春节作为转型社会的一个活样本,它所映射出来的喜乐歌哭都是整个国家最真切的脉动。  相似文献   

4.
阆中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春节文化无疑是阆中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最闪亮的一张名片。阆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春节文化的无限魅力,这座千年古城也因此成为游客争相前来打卡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春节作为中华文化的鲜明符号,越来越为各国人民所了解和欢迎。在海外,春节不再只是华侨、华人的节庆,世界各地庆祝中国春节活动的热度持续升温,与华侨、华人共庆新春佳节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在中国的外国人也往往和中国家庭一起欢度佳节。春节已经成为中国传递给世界的—张传统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6.
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当属新春佳节最热闹红火,扩及全中国各个角落,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深远。春节不仅象征着团圆、亲情、传承,是对未来新的一年寄托希望与祝愿的美好节日,更是满足着国人人性需要的情感表达,人们以大家族为单位,相聚庆祝,传达着自身对于一年又一年生命传承的敬畏与感恩。对于中国人而言,春节所折射的精神生命需求,是其他寻常节假日所无法替代的。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年"的氛围却在悄悄变淡,尤其在流动人口较大的城市化地区,正在消失的"年味",已经让"年"更多的成为一个停留在国人集体意识里的概念,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春节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意义被人们淡漠、架空。作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春节,其蕴含的人文意义正在被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消融解构。为何国人对春节的情感归淡?是否有必要重新强调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春节对于国人生命关怀的意义究竟为何?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许多 《现代交际》2013,(12):54-55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庆贺新的一年的春天到来的节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源远流长的春节文化,春节文化的核心内涵凝结在祈福祛祸这个必然的意义中,所不同的是每一个民族的表现方式各异。本文仅就韩国春节民间传统祈福驱祸文化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春节的日子里,中国人最渴望的事情莫过于——回家过年,网坛名将李娜亦是如此。但是去年春节回家过年的娜蛆显然没能躲开世事的纷扰。有人指责她说不愿上春晚是在耍大牌!有人说她黑脸面对省领导是不懂得尊重!  相似文献   

9.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是老百姓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情结。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天寒地冻的冬天蛰伏着春天的生机。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也是张扬青春和生命的季节。我们有说不尽的理由来欢庆春节,把笑容写在脸上,让幸福充溢心田。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节日,除夕夜便是团圆夜。年年过春节,是源于中国特有的家的观念,为的就是家家团圆、和睦、幸福。儿孙绕膝,阖家团聚,喜气洋洋,尽享天伦之乐,这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幸福的篇章。春节年年过,年年都有春节文化。进入了新的世纪,如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把春节过得更健…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间文化习俗——年例,是粤西地区所特有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源远流长。在粤西岭南一带,年例多集中于农历正月、二月份举办,甚至比春节更为重要。本文从其表现形式入手了解在时代变迁视域下,年例文化于不同地区,对当地村民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及情感状态等产生的作用,探究例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当代传统文化的保护献上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故乡的温馨     
自从考上大学,离开故乡温州,我就从未在老家过春节。己卯正月初三,我却和妻一起从上海赶往温州,为的是给母亲庆贺九十大寿——她的生日是正月初五。  相似文献   

12.
周华  唐拥军 《职业时空》2008,4(10):182-182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春节、农历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人民都要举行歌圩。抛绣球是壮族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集民间体育及娱乐于一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抛绣球运动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现在抛绣球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本文拟通过对广西壮族抛绣球传统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特有的健身价值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当地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阐述了春节在汉文化中的深远意义,以及依托春节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可以延伸出的艺术设计灵感。本文旨在寻找二者的完美契合,重塑现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春节、清明等节日期间扫墓祭奠逝去的亲人,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近年来,由于人口流动性加大,宗族约束力减弱,加上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因祭奠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15.
胡宇  ;黄渊基 《现代妇女》2014,(12):345-346
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一种资本掠夺的新形态——“文化全球化”。文化生存作为前提和条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建设公共文化意味着从根本的文化基因上实现国家、民族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正遭遇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从文化安全层面上来看,一方面是西方强势文化的控制和渗透,另一方面是我国相对弱势文化的反控制和反渗透。想使中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生存与发展得到维护,建立积极的数字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实行公共数字文化行业的适度市场准入原则,创新公共数字文化产业体系,应当成为中国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文化安全策略的重战略决择。  相似文献   

16.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喜庆、最令人向往的一个传统节日。有道是“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所以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年俗。燕赵大地地域广阔,各地春节习俗有较大差异,饮食习俗也随之不同。但饺子是流行于燕赵大地最为普遍的春节必备食品。大年三十、初一到初五、初十、正月十五均以饺子作为庆贺的食物,故而民间有“最香莫过饺子”之说。  相似文献   

17.
手机短信的流行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短信文化,它无疑对大学生有着各种影响。本文主要从行为科学角度阐述大学生热衷短信文化、大学校园短信流行的原因、短信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就限制短信文化负面影响,拒绝污染“拇指文化”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2008年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复兴元年。因为,在这一年,七大传统节日中,除春节外,又有三个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端午、中秋。 专家说,对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放假就是进步。确实如此。不过,如何让节日不只是假日,如何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依然费思量。节假日可以调整,但传统文化该如何激活、复兴?当然,有了假期和闲暇,我们才可能细细体味传统文化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春节让人过了一个"轻松年",许多以往具有"应酬使命"的人如是说.这得益于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的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有效地遏制了铺张浪费和公款消费,春节期间的社会风气也为此一振.而用公款消费:如奢侈宴请、天价烟酒、高档礼品、奢侈品等,除扰乱党风、败坏政风、侵蚀民风外,还助推了中国式浪费的社会风气.这种浪费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心理——比如面子文化."讲面子、给面子、卖面子、赎面子、换面子"……面子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20.
年文化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