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几天在世纪中国网的世纪学堂上看到,居然有人在那里提出请贺卫方教授辞去《中外法学》主编以检验其学术水平云云。不知其背景如何,是否跟周叶中事件有关系?在笔者看来,其用心险恶、居心叵测,当是没有疑问的。所谓学术水平,就像周叶中教授等人所做的那样,不说抄袭了王天成先生  相似文献   

2.
网名的限度——谈学术批评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叶中事件发生以后。世纪沙龙作为此事件的主战场发生了诸多令人遗憾甚至极端恶劣的现象.这些现象发生的前提都与发帖人以网名进行学术批评有关,窃以为这个问题非认真对待不可。  相似文献   

3.
人民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周叶中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合作的<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由于王天成先生率先披露其论文被抄袭、继之有网络热烈讨论和<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遂无可置疑地成为刚刚逝去的2005岁末最大的突发性学术事件--北大教授贺卫方称之为"周叶中教授事件".  相似文献   

4.
前几天在世纪中国网的世纪学堂上看到,居然有人在那里提出请贺卫方教授辞去<中外法学>主编以检验其学术水平云云.不知其背景如何,是否跟周叶中事件有关系?在笔者看来,其用心险恶、居心叵测,当是没有疑问的.  相似文献   

5.
一、学术产业的涵义 关于学术产业,目前虽然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学术产业化批判》《人间的教授与学术产业》《金字塔型的学术产业链》和任保平教授的《经济转型中的过度产业化现象评析》等论文,然而学界对学术产业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6.
2004年10月17日,“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在北京召开。参加论坛的有来自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13家学术机构的25位学者,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望》《黄河》《出版人》《律师文摘》及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新京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改革报》《中华读书报》《科学时报》《法制晚报》《信报》等20多家报刊社、新闻社、出版社的20多位媒体朋友。这次论坛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及其社长徐挥先生、河南大学出版社及其总编辑马小泉教授、《社会科学论坛》杂志社及其社长兼主编赵虹先生、《律师文摘》及其主编孙国栋先生、《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编委会》及编委会主任刘斌教授的大力赞助和热情支持。会议由赵梅(《美国研究》编审)主持,然后分三个时段进行讨论,分别由清华大学许章润教授、北京大学牛大勇教授、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7.
据2005年11月30日《中国青年报》的《谁该为宪法学家“剽窃”负责?》(记者包丽敏)一文报道,中国法学会宪法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叶中教授与其弟子戴激涛合著的《共和主义之宪政解读》(以下简称《解读》)一书抄袭了商人王天成在数年前发表的两篇论文《论共和国》和《再论共和国》。  相似文献   

8.
学术繁荣需要学术批评,学术批评推动学术繁荣。或者说,真正的学术繁荣离不开健康的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有利于学术繁荣,这已为古今中外学术史所一再证明。可是,这样一个常识,在今天还需要有大声疾呼。这不仅是因为时下从总体上说有关部门对于开展学术批评还重视不够、推动不力,而且还因为存在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以及学界中人对于学术批评的担忧、误解和非难。 最近在学术批评网上拜读了四川大学教授罗厚立(罗志田)先生的《打倒与建立:也说学术打假》以及杨玉圣先生的回应文章《学术打假、学术批评与学术建设-与罗厚立先生商…  相似文献   

9.
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兼评汪晖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晖涉嫌抄袭事件出现后,有关上世纪80年代学术规范的情况成为学界热点问题。许多学者先后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作为与汪晖同辈的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教授同样在80年代接受大学教育,并于1982年进入《党史研究》杂志做编辑,对于那时的学术规范,有着直接的认识。其后,他以自己的系列研究闻名于近代史研究界,并深受读者喜爱。与此同时,他对于学术规范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近日,《新京报》记者张弘就学术规范问题专访了他。本刊特此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网名的限度--谈学术批评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叶中事件发生以后,世纪沙龙作为此事件的主战场发生了诸多令人遗憾甚至极端恶劣的现象,这些现象发生的前提都与发帖人以网名进行学术批评有关,窃以为这个问题非认真对待不可.  相似文献   

11.
对于学术规范的讨论,延续至今已有15个年头。1991年《学人》丛刊创办伊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人》主编陈平原的《学术史研究随想》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的《学术史研究与学术规范化》这两篇文章已经明确提到了学术规范的问题,这一讨论的视角当时是与对学术史研究的提倡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2.
宁瑶瑶 《云梦学刊》2011,(1):161-162
值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组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著《语言文字学学术批判和批评文集》和郑奇编著《较量》面世之际,“第二届全国学术批评与学风建设论坛”于2010年11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学术报告厅举行。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论坛》2006,(4):157-160
1.“如何用法律规范学术制度”专家座谈会综述 由中国法学会网站举办的“如何用法律规范学术制度”于2006年2月26日在北京举行。《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吉林大学教授邓正来,《中国法学》主编陈桂明,学术批评网创办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玉圣,教育部法制办副主任张文,《法学研究》责任编辑谢海定等参加了研讨。座谈会由中国法学会办公室负责人刘剑主持。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笔者在评论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长城教授<经济社会学>涉嫌抄袭问题时,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治理学术不端刻不容缓"这一命题.这是笔者有感于学界抄袭剽窃之风日甚一日而发出的无奈的呼吁.无独有偶,周长城教授的同事--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周叶中教授,以其学术剽窃的实际行动再次证明:笔者的上述呼吁,并非无病呻吟,更非杞人忧天,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5,(2):243-247
学术权力的主要行使群体为科研人员,但其本身又间接与行政权力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导致高校内部行使学术权力出现了障碍。《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在成员组成比例方面遵从"教授治学"思想。学术委员会要发扬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重要地位,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其制度建设,突显其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鲁涛 《云梦学刊》2011,32(4):161-161
2011年5月23日,应《云梦学刊》编辑部的邀请,《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执行总编姚申教授在南湖藏书楼作了题为"学术文摘及其运作机制"的学术报告。期刊社、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相似文献   

17.
值得关注的学术集刊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玉圣 《云梦学刊》2004,25(4):29-30
专业性、学术性集刊之异军突起,是最近十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出版界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之一。这些学术集刊往往由学者个体或群体、学术组织或学术单位主持编辑,由相对固定的某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些学术集刊的编辑情形有异,学术旨趣亦不尽同,但大都以追求高学术品质为依归。除个别例外情况,基本上都是连续性出版物。跨学科性、综合性是是这些学术集刊的“重武器”。如《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学人》《中国学术》《现代中国》《学术思想评论》《人文论丛》《国学研究》《公共论丛》《学术集林》《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视界》…  相似文献   

18.
英堂 《云梦学刊》2004,25(6):14-14
以“恪守学术规范,推动学术创新”为主题的“首都中青年学者学术规范论坛”于2004年10月17日在北京举办。同时,《学术规范导论》和《学术规范读本》两书的首发式也同时举行。参加本论坛的有来自包括教育部社政司、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湖南理工学院等学术机构的二十多位学者(另有三位学者因故未能与会而提交书面发言),还有来自《社会科学论坛》《历史研究》《美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暸望》《黄河》《出版…  相似文献   

19.
学术不端与学术规范、学术管理对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学术失范、不端乃至学术腐败的事件不断出现,其中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越来越严重的学术评价过度症。学术规范建设方面的问题只是学术不端事件增多中很次要的原因。人们面对学术不端现象而见惯不怪,一方面意味着学术不端已经成为非常普遍、非常严重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们面对学术不端现象已近乎无可奈何。导致学术不端的原因包括社会、管理界、学者自身等方面。治理学术不端也必须全社会、管理界、学者自身一同努力。  相似文献   

20.
曾军  刘晓静 《社会科学》2007,9(1):147-155
2006年的人文学术热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王富仁的‘新国学’引人注目”、“‘走出疑古时代’遭受质疑”、“《文学概论》教材与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易中天和余华制造的文化事件”、“学术批评开始转型”等几方面,它们共同组成了2006年的文化镜像和学术奇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