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为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巴尔扎克具有敏锐的人生洞察力和深刻的社会剖析力 ,能够透过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实质。对于高老头这样一个父爱的悲剧人物 ,他立足于生活的真实 ,从伦理与人性、社会与自然等多层面表现悲剧所具有的典型性和深刻性 ,展现了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全部经历、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 ,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的全部复杂性 ,使得作品显示出强大的悲剧力量及其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批判现 家,巴尔扎克具有敏锐的人生洞察力和深刻的社会剖析力,能够透过纷纭析社会现象抓住客观事物的整体和实质。对于调第头这一个父爱的悲剧人物,他立足于生活的真实,从从绠与人性、社会与自然等多层面表现悲剧所具有的典型性和深刻性,展现了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人武部经历、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反映了人类心灵的全部复杂性,使得作品显示出强大的悲剧力量及其超越时代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的悲剧特色,主要是重视从小人物的普通、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悲剧艺术的主题,描写“极平常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在揭示人物的悲剧根源时,不仅深刻地挖掘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而且还揭示了悲剧主人公自身思想、性格的悲剧;寓悲于喜、悲喜交融的手法,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情绪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新写实"小说构筑的是异于传统小说的悲剧模式,即小人物的生存悲剧.这种悲剧缘起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物质条件的相对贫乏,这种物质贫乏直接引发了人们生存欲望满足的匮乏.正是在这种匮乏的境遇下,这些小人物在生活的摆布、挤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行为偏向、性格扭曲、内心畸变和变态等异化现象,包含递进的三重异化层次一是人的"物化";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三是人自身性格、心灵的非常态."新写实"小说的悲剧意蕴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一鲁迅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1]。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善恶两种社会力量在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恶势力暂时压倒了善的势力,它常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等等。悲剧所引起的效果是使人悲传和恐惧,同时又发人深省,激起义愤。萧红笔下女性形象如小团圆媳妇、王大姑娘、翠姨、金技、王婆等,都属于美学意义上的悲剧角色。她们的悲惨、苦难;她们对苦难,对命运的反抗、挣扎,更具有崇高的悲剧意义。制造她们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她们个人的某种弱点或失误,而是她们所处的时代、生存的社会所造成的。她们“蚊子似的…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的多重悲剧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最动人处在于具有多重内涵的悲剧描写:选择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环境要素以渲染悲剧气氛,让人物从命运的、爱情的、性格的、人性的诸方面去演绎悲剧人生;以“故事中的故事”的独特性情节设计形成双重悲剧;“假喜剧”的悲剧形式的选择……这些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根本性突破,甚而是对悲剧本身的突破。  相似文献   

7.
王熙凤与斯佳丽婚姻悲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和《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的婚姻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个女主角性格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处社会生活背景不同,其爱情婚姻悲剧也各异。王熙凤的婚姻悲剧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夫权、族权造成的,是社会性的。而斯佳丽的婚姻悲剧是由她的骄傲自负,她强烈的虚荣心和自我中心决定的,是个人的。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长篇小说《夜郎遗踪》悲剧艺术的分析研究,着重论述了其中的时代悲剧、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和多重悲剧等悲剧艺术。指出悲剧艺术是通过展示痛苦、灾难、毁灭的人生,以否定的方式达到肯定人生美好的效果,以鼓励人们进取奋发的激情。  相似文献   

9.
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可以称之为悲或悲剧性,它包括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存在的一切悲剧审美形态。悲剧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诞生。人类在从不自由走向自由,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历史进程中,必然会遭受种种现实力量的阻碍、压抑,苦恼、不幸、哀痛、毁灭难以避免,人的生命价值和内在激情在生生不已的追求中显现,在抗争苦痛与死亡的冲突中升华,在压抑毁灭中新生,这是悲剧的历史,历史的悲剧。悲剧艺术是对人生悲剧性的展示,是人的悲剧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是人类几千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通过“红楼二尤”的短暂的悲剧人生,揭示了封建贵族社会的冷酷与丑陋,强有力地控诉了荣宁贵族污浊男性的丑恶行径,鞭挞了王熙凤阴险狠毒的性格。尤氏姐妹的悲剧人生,虽然大不同于书中所描写的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但却是穿插在曹雪芹所描绘的封建社会大悲剧中的小悲剧,深刻而强烈地控诉了封建恶势力对这三位来自民间的女性从肉体到精神的残酷虐害,惨烈生动,撼人心魄。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悲剧《麦克白》中通过其主人公的语言与行为揭示了宇宙观对人类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他试图将麦克白个人的悲剧命运与整个自然界的原动力和结构联系在一起。时间是莎士比亚悲剧世界中的统治力量。任何企图破坏时间稳定性和打破社会秩序的尝试,都只能带来混乱与分裂,时间本身是正义斗争的最后主宰者。  相似文献   

12.
《诗学》主要是关于悲剧的学说。朱光潜先生阐发的“过 失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但“过失”一词译法并不确切,应改译为“过错”。悲剧“过 错说”是经得起古希腊戏剧舞台检验的。  相似文献   

13.
生死问题贯穿于《哈姆雷特》的整个剧情,并在剧中占据中心地位。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相似文献   

14.
围绕安娜的悲剧问题,从情感冲突、社会矛盾、创作矛盾等方面,分析了安娜悲剧的主要根源、外在原因和现实呈现,指出安娜的悲剧是安娜内心中理智与感情的激烈冲突同俄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矛盾,以及创作主体的深刻矛盾的合力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5.
列斯科夫踏上文坛以后 ,十分关注当时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民族悲剧、民族戏剧的文学论争 ,并且在《走投无路》中公开表明俄罗斯普通人完全可以成为民族戏剧的主要人物。列斯科夫许多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具有悲剧色彩 ,但是《姆岑斯科县的麦克白夫人》是上述观点的集中体现 ,作家以细腻的笔触逐步揭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悲剧及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红与黑》是一部有强烈倾向的政治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于连短短一生的悲剧遭遇以及他跟敌对上层阶级进行的顽强战斗,全面揭露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深入描写了自由学和保后党势力之间所展开的剧烈斗争。于连短短的一生经历说明,贵州社会不允许像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挤身于上层社会的行列,于连的失败,不仅表现在他的希望的破灭,更重要的表现在他人格的自我歪曲和对自己信念的背叛。虽然他献出了昂贵代价,仍逃不脱被编译阶级毁灭的命运,这就使于连的悲剧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笔者不赞同苏力教授在研究梁祝悲剧时通过考究梁祝年龄寻找根源的做法,也不赞同其梁祝悲剧与“包办婚姻”制度无关的观点。笔者以为,梁祝悲剧的根源在于主人公的性格,在于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在于不能由人类自主的人生命运。梁祝悲剧的反封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其不具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晴雯不畏尊贵地位,敢于抗拒主奴不平直到最后毁灭的人生遭遇的阐述,展现了晴雯大胆叛逆、威武不屈、特立独行、疾恶如仇、率性而为的性格特征.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悲剧人生,蕴含着深沉凝重的美学价值,寄托着作家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的作者由于亲身经历了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因而对历史、对理想有着深深的失望。这一切 ,构成了该书浓烈的历史悲剧感与理想悲剧感。  相似文献   

20.
以儿童、成人双重视角谛视《初吻》,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刻体味《初吻》的悲剧意蕴。指出作家以之反映了爱的复杂性,流露了爱是虚假爱是空的苍凉;而在更高的形而上层面,"爱"被彻底解构了,"爱"成了人生命定的困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