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经营实践中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职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油田电力系统经过40年的发展建设,逐步培养和提炼出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尤其是80年代以来,油田电力系统各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做法,开始新的探索和...  相似文献   

2.
谈企业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途径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的自觉建立和健康发展,是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各种关系达到和谐的必要途径;企业文化功能的发挥是促进和谐企业建立的重要力量;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创造企业和谐的主体;和谐企业和企业文化的建设都是把人作为根本,即"以人为本"。企业和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3.
提高文化自觉,推进先进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涛声 《学术探索》2002,(5):139-141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文化自觉时代的到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 ,大力提高全党全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迫在眉睫。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文化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 ;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文化创造和文化发展规律的清楚认识 ;文化自觉意识 ,来自对先进文化方向性的明确认识。文化自觉 ,最根本的是把思想认识化为自觉行动 ,做到明确思想和自觉行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论公司制度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根兴 《社会科学》2001,(11):65-6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等于建立现代企业 ,所谓现代企业 ,就是要有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和制度文化。由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过渡 ,可以说是文化的过渡 ,观念的过渡。要造就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 ,必须与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彻底决裂 ,必须对在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的文化理念与文化传统进行坚决地改造 ,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的公司制度文化。一、公司制度文化对公司发展的影响  公司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激发员工自觉行为为目的的独特…  相似文献   

5.
吴金光 《船山学刊》2006,(2):199-201
本文详细分析了文化传统对经济的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从文化的角度对处于儒家文化环境下的我国企业经营困境进行剖析,以求对经济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相似文献   

6.
企业基层文化是企业运行的基础力量。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宏观思维来改变微观思维,达到内心的认知,从而形成普遍的文化自觉。因此要达成文化自觉,就必须要转变观念,努力形成文化、结构、体系、管理、渐进等五项思维。  相似文献   

7.
神话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系统,是原始人对世界本原、人与自然关系、自身作用的认识、思考,是后代科学、哲学、美学的源头。它的哲学观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探讨原始哲学有助于研究神话的性质、特征,也有助于研究哲学史、美学史、文化史、文艺学史。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探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企业党组织的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探索新途径,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正确进行评估,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关键,它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渗透于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只有不断强化企业文化的渗透力,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提升企业文化渗透力的核心是认同;提升企业文化渗透力的关键是参与;提升企业文化渗透力的根本是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瑞兰 《天府新论》2012,(6):114-118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蕴含着关于人类解放的文化关怀,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在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着不懈的思考和探索,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表现为:关于文化本质和功能的认识;对先进文化的追求;明确文化发展的目的。这源自于对马克思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构成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通过对文化的反思和观照,人类洞悉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当代语境下,对大学文化进行自觉地反思和反观,从学理的层面,对"什么是大学?"、"怎样建设大学?"等问题进行追问,对于高校的发展而言具有本质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阈下对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进行理论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近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之比较为其现实背景,学习和汲取西方先进文化为其思维起点,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思考核心,融合和创新中西方文化为其理论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学在传统的自然思维支配之下缺乏真正的反思思维。这里基本的审美形态是“天人和合”;事物之谓美本质上在于它体现了与“天”或“道”,即作为本体的绝对自然之符合;美的主观性意义完全没有被意识到。佛教心性论的传入和渗透,使中华民族具有了一种真正的精神反思。隋唐以后文艺(尤其是诗歌)就有了一种与传统显著不同的审美经验,即所谓“心境交融”。“心境交融”的审美经验结构建立在反思基础上,它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直接来源于禅佛教的精神反思。  相似文献   

14.
关于思维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维的本质是思维研究中的首要问题.作者的观点是:思维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可派生出和可表现为高级意识活动的物质运动;是脑对对象深层远区的穿透性反映--就是脑透过表层的遮隔察知深层状态、透过时空距离的阻隔察知远区状态;以及其他.如果用定义的形式简约地表达思维的本质,思维就是脑对对象深层远区的穿透性反映.这和流行已久的另一个思维定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发生争鸣;本文分析、对比了这两个定义认为,应把"思维是脑对对象深层远区的穿透性反映"作为思维的基本定义.  相似文献   

15.
郭洪雷 《北方论丛》2004,(5):109-113
面向21世纪,中国的文化启蒙将受到怎样的挑战,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而这一思考必须建立在对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反思的基础之上.康德与福柯对启蒙富于当下意识的哲学思考,为我们的反思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点.通过反思和对比,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政治文化特有的权力模式以及知识分子伦理意识的欠缺,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的文化启蒙,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向启蒙文化的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象思维”——回归原创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人 《文史哲》2004,7(6):108-114
"象思维"是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内涵和特征的概括。这种思维方式是由中国思想文化最高理念的性质即非实体性所决定的。与西方由其实体性最高理念所决定的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不同,"象思维"不像西方那样是主客二元、对象化、现成的思维模式,而是整体直观、非对象性、非现成的。西方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方式是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但其异化形态如唯科学主义等也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象思维"是比理性的逻辑的概念思维更加基础和本原性的思维方式,具有"原发创生性"和保持动态整体平衡的特性。"象思维"与概念思维可以互补而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17.
王云霞 《北方论丛》2015,(2):129-133
“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该问题是哲学研究中绕不开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诸多争论和观点。但就西方哲学史的发展逻辑来看,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含三重逻辑内涵:一是反思的思维方式何以可能;二是形而上学何以可能;三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何以可能。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要义。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仍要坚持集体主义。但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1、把集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区分开。它们产生的根源不同 ,表现形式不同 ,集体主义是对整体主义的“扬弃” ,将二者混淆有极大的危害。2、把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与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分开。二者在产生条件 ,主要内容、适用范围上有差异。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二者仍有并存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止”。“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这涉及到今人所关注的“认同”问题:自我的认同和文化的认同。从内容上讲,知止这一观念强调的是文明与自然的内在贯通。由此,知止的观念又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此三义辐辏于第二义而贯通为一体。其特点则表现为一个“复古”的历史精神。但“知止”并非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而是要在“进”与“止”之间保持一种内在的张力和协调的关系。“知止”观念从存在实现论意义上凸显了一种历史的精神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原则。这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镇管社区"经历了从单一试点、多元试点到全面试点三个阶段,20年的试点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理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发展形塑过程中的主要特征是社区实体化运作、非行政化、精细化服务、多元共治、不设固定模式等。社会治理理念下的"镇管社区"还存在"镇管社区"生命周期长短;如何做实社区;社区的"分类管理"与"一镇两制";镇与社区关系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