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政务委员会是张作霖死后奉系政权得以延存的重要标志,也是张学良时期奉系政权的象征和标志。从易帜谈判时的东北政治分会到易帜后的东北政委会,表明东北政委会政治空间形成并最终定位于东北。东北政委会成立后,南京国民政府一直谋求瓦解和控制东北,于是双方在东北政权方面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和博弈,使东北政委会政治空间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从本质上说,南京国民政府与东北政委会之间的权力博弈,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和利益的斗争。  相似文献   

2.
(二)1949年新中国诞生翻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篇章,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肇始的标志;但实质上中国现代文学史并没有因为新中国成立而出现崭新的文学形态,更没有全方位地继承并发扬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是根据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对多元取向的现代文学进行了严格选择.即把解放区的文学形态当成全国统一的文学形态,由延安时期开始的文艺从属于政治、从属于一定时期政治路线、并与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相结合的传统,推广为全国的普遍原  相似文献   

3.
张劲松 《晋阳学刊》2014,(5):89-100
回顾中国国家政权现代化的演进史,可以看到政权的现代化并非必须是光彩的事,从清末到民国的政权现代化,主要目标是汲取社会资源以保证国家所需。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也推行过国家政权向全社会的延伸,这一时期政权的现代化实现了国家汲取社会资源以建立工业化国家所需,政权现代化有得有失。当前,我们要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到底要达到什么目标及走何种道路呢?以市场和社会为本是政权现代化的考量标准,政权现代化不能以伤害市场和社会为前提。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应做好公共权力制度化建设、市场作用决定性建设及社会力量权利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实现政权的政治整合和制度化运行,吸收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是现代化政权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内容.南京国民党政权违逆近代以来的政治现代化趋势,既没能实现政治整合过程,又没能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的参政要求,致使政权统治的合法性资源流失,且没能实现政权的政治职能分化即制度化程度极低,这些逆现代化潮流而动的特点是导致南京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城市现代化路径及其变局为视角 ,考察辛亥革命后新政制生态下扮演推进中国城市现代化角色的两个新政权 (一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 ;二是以袁世凯为首的传承了共和政体的北洋政府 )对于中国城市现代化具有正面效应的所为 ,以及它在经济和社会整合中所产生出的对于城市现代化颇具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以此证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城市现代化与清末城市现代化是两种性质不同制度架构下的现代化运动。辛亥革命不仅开创了中国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时期 ,而且开辟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新纪元和新境界 ,其在该领域内的成就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和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6.
实行党政分开,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对此,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作了精辟的阐述。本文拟结合报告的精神,谈几点认识。一、党政分开十分必要党是国家政权的核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搞阶级斗争需要党的领导。进行经济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统一领导,这是社会  相似文献   

7.
从组织现实主义的角度看,在后发国家"应激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能否获得相对于国内各阶级的自主性,是现代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的政治条件.在现代化启动之际,国家政权需要能够有效摆脱传统社会中支配阶级的制约,实施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国家自主性对于后发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表现在,一个具有高度自主性和行动能力的国家政权,是有效应对国际挑战、实施现代化的社会动员并提供现代化所需的经济和政治资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由传统政治形态向现代政治形态转变是人类政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从政治现代性视角出发,反思辛亥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历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得失.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政治形态确立的起点,并分析了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解决的和未曾解决的问题.用政治现代性视角回顾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当今政治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毅 《学术论坛》2013,36(6):43-46
政治现代化和网络化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当代同时经历的过程,网络政治文化是这两个历史过程交汇的产物。作为新兴的政治文化形态,网络政治文化具有明显的现代性特质,能够对传统政治文化转型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从网络政治文化内涵入手,对网络政治文化形成的空间起点、影响因素以及历史趋向进行分析,能够理清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机理,为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民主专政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中国国家形态转型上有着重大的制度创设意义,促进了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作出积极的反应,但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兴衰,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了首要前提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力量之源 ;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从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到提出“实现四化” ,到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2.
张翔 《天府新论》2012,(3):13-18
"割据化"的政治权力结构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社会辅垫。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国家政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因此,"组织化抑制割据化"也就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线索。在这个基本线索中,"政党—国家"模式构成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本范式。"政党—国家"模式以国家主义政党为载体,依靠政党的"组织化"力量,以"一党执政"的政党结构与"政党—国家"一体化的党政关系为主要特征。这种政治现代化的范式有利于自上而下的政治整合,克服"割据化"的政治权力格局,从而维系国家政权的统一。但是,这种范式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客观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的水治理创造性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模式,即在继承传统政治合法化资源与吸收现代化背景的各种要素之过程中,扎根本土场域,以国家为主导,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并在其中构建国家韧性。国家韧性依赖于国家政权认同、治理绩效、执政理念三个层面的建设,新中国治水史的三个阶段各有特色并突出体现了该逻辑的共性,这构成了文章的主线。治水实践以外,每当中华民族遇到重大困难和障碍之时,治水的精神力量亦是巨大的。在如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的背景下,更有必要回顾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治水历程,厘清其历史资源、外部资源与理论资源,回溯关键时段的关键节点,加以贯穿审视,从而准确把握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任何成熟而稳定的政治形态都有一个相应的成熟而稳定的政治知识形态作为基础,传统政治知识形态构成了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具有深刻影响的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独特性应当从作为其基础的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说明。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即一种以“理性政治知识”为其成熟形态的政治知识——是造成中国古代政治的若干“现代化”特质及其限度的关键因素。“理性政治知识”在支持郡县制、官僚制以及“礼法兼济”的治术的产生和突破的同时,亦设置了这些“现代化”因素发展的极限。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40年代末,王稼祥开始主持东北局的城市工作。在这一期间,他对新解放城市如何稳定秩序、发展经济、推进政权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从而有效地指导了东北城市工作的开展,也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了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然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陈旧、内容老套、观念落后致使实效性不强.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新要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历史机遇.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要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更好地服务"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政治中 ,无论是动员性参与还是自主性参与 ,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地参与政治并直接受其影响 ,政权在行使统治职能时才能获得民众支持 ,从而获得政权统治的合法性资源。本文运用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学原理 ,考察南京国民党政权在其大陆统治过程中 ,奉行一党专制、领袖独裁的政治信条 ,排斥、打击异己的政治力量 ,堵塞了公众的参政渠道 ,公众参政危机爆发 ;而游离于政权体制之外的社会各阶层又以积极的或消极的方式反抗现政权 ,使政权丧失了民众信任 ,认同危机爆发 ,政权丧失了政治学意义上的合法性资源。这样一个丧失了民众支持的虚弱政体 ,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 ,其失败的命运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4):160-166
血防之初,长期遭受"瘟神"摧残的疫区人民,对新政权血防能力心存怀疑,认为新政权同旧政权一样,不可能医治好"华佗也难医"的血吸虫病。党和政府则把血吸虫病隐喻成"反动旧政权",将血吸虫病的蔓延归结为旧政权反动统治造成的结果 ,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展示新政权优越性、建构新政权合法性的重要途径。血防运动中广大党员、干部发挥优良作风,为新政权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新政权消灭了给疫区群众带来巨大灾难的、旧政权无可奈何的血吸虫病,极大地提高了疫区人民的健康、生产和生活水平,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对新政权政治合法性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东北驿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在统一东北,建立都司、卫所地方政权的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军事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了加强对东北的管理,积极恢复和建立东北水陆交通驿站。明代东北各路驿站,多系沿用辽、金、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党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转向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从“建立新中国”转向了“建设新中国”;“愚公移山”寓言寓意也从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转向了挖掉“经济贫穷和文化落后这两座大山”。从技术革命视角,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大致经历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工业化新中国和实现“两个”“三个”或“四个”现代化、建设现代化新中国两个阶段;工业化新中国、现代化新中国的建设目标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均致力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社会革命视角,革命时期党的目标是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建设时期党的构想是以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作为过渡,进而发展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将来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新中国构想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和苏联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标识了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新中国”话语,通过对“旧中国”贫穷落后与“新中国”日新月异的比较,呈现出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阐明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