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慧娟 《江淮论坛》2005,(3):166-169
近年出现了一批打破传统叙事形式的追忆小说,这里称为"新追忆小说".新追忆小说表现出这样的叙事特征叙述者在场与不在场叙事的间杂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隐性转换;叙述视角从有限到无限的自然突破.这些叙事形式的实现的关键,在于叙述者的知情身份.  相似文献   

2.
张秋成 《北方论丛》2011,(3):116-119
现象学中的在场和不在场(缺席)两个概念彼此联系、互为补充。不在场之物虽然隐而不显,但和在场之物一样真实,不在场是在场的根,是在场得以生成和呈现的前提。现代科学和技术把世界中的万物和人变成了完全的在场,只关注在场之物,消灭了和在场休戚相关的不在场之根,海德格尔致力于解决现代人的这种无根状态,力图为现代人的生存重新植根。主张人要在关注在场的事物的同时不忘不在场的存在之根,追求本真的生存方式,活出存在的无穷意境。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独特的文学世界根源于他对世界独特的认识方式。汪曾祺将世界看作一个以人为本的整体,人与他者在整体的宇宙中共在,人的存在的最高价值是超越在场。汪曾祺由此而来的艺术观念从文本之内指向文本之外,他认为艺术存在于由在场到不在场的想象空间,想象是沟通在场的生活世界和不在场的意义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西方的在场理论与《人间词话》中的不隔论有许多息息相通之处。在场论中的敞开、照亮、与幽暗沟通等概念,和不隔论的历历在目、情景交融、言外之意等观点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以在场学说来阐释不隔论,对于不隔论的价值和历来争论问题会带来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5.
传统本体论的基本范式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不在场的本体论和亚里士多德在场的本体论分别规定着传统本体论的两种基本路向。前者是一种伦理意义上的本体论,后者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本体论,二者又都具有认识论、价值论、目的论倾向。正是基于对传统本体论的深刻批判,通过对在与在者的分离与贯通,及研究对象、范式、目标的转换,存在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新形式才在现代得以创制。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的观念源于虚无 ,它实际上是一种不可见性 ,隔离世俗的世界。当代法国哲学也脱离在场 ,还原出另一个异域的世界 ,一个想象、诗、艺术的世界 ,大多数 2 0世纪后期的法国哲学家都倾向于这个世界。它是一个差异和缺失的领域 ,也是对实在和理性的悬隔。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留给我们一条踪迹 ,一条归隐之路 ,它表明 2 0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努力是要使人类重新审视那些被传统理性挤到异域中的意志、直觉、想象等这些隐敝的“文明事实”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 ,当代法国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交流。  相似文献   

7.
何丽野 《社会科学》2005,(11):79-85
术数与中国思想史和哲学思想是有关系的.术数与巫术不同,它是根据阴阳五行思想,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较为理性的把握,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不在场".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本根论和人性二元论的思想起了实证作用.术数指出了个人人生的"有限性".从而使个人能专心于道德修养.同时,术数在其理论和实践中也很注意宣扬其"道德改变命运"的思想.从而成为儒家思想传播的一个载体.  相似文献   

8.
历史学要求我们用文字再现已经消逝的事物,这与虚构的艺术作品旨在重现现实世界颇有相似之处.本文凭借对当代美学理论中关于表现的讨论,重新质疑了传统认识论中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间的关系,从而提出:历史作品不只是对过去事物的再现,某种程度上它就"成为"过去自身,获得了所谓在场的状态.因此,传统认识论发生的有效场域是由崇高经验预先规划的,这种理论以康德和叔本华为先驱.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在阐述文本意识形态与现实意识形态关系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文本意识形态”的不在场化。它隐藏在文本的形式当中,通过形式的变化,达到超越现实、揭示现实的目的、同时也暗示出一个理想的未来。面欣赏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在对形式的透彻领悟中,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进而回到“诗意”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人作为人存在,必须追求意义,符号是人类用来表达意义、理解意义的必需工具。但是,符号表意有个内在悖论:符号的某些部分在场,某些部分不在场,意义就是在从在场出发企及不在场的过程中发生。由此产生了符号表意过程的若干悖论。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不存在没有意义的符号;任何理解都是一个理解。从"常识"看来,这些说法都似乎奇怪;仔细做符号过程分析,才可以看到,这些悖论之间的辩证关系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缺席是现象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明确了缺席的概念,澄清了一些事物缺席的状况。我们意向存在的事物,我们在脑海中进行了想象,然后我们再意向这个想象的事物。对主体的感官缺席的事物有可能对主体的理智在场,对主体的理智缺席的事物有可能对主体的感官在场。  相似文献   

12.
感性的直觉经验能力是文学阅读中的审美特征,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和审美接受,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认知活动;阅读想象与创作想象的区别:读者的想象比作者的想象意义更大、更丰富、复杂和多元,且两者思维形态不同;阅读中的审美反应对大学审美教育的启示:应把“文学欣赏”或“大学语文”列入大学教育计划,应从美学的意义上上好大学语文课,并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美学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3.
虚拟时空的诗性彰显——玄幻小说的审美意蕴与人文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玄幻小说的兴盛成为社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玄幻小说以天马行空想象中的审美意蕴及怀旧情绪下对人文情怀的追寻获得了自身的本体性特征和存在的意义,而其想象和终极精神的建构使我们面对现代性社会时有了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叙事视角指的是一部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是叙事谋略的枢纽。中国新时期文学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学“全知”视角的反叛和对西方叙事视角理论的接受:由全知到限知,由内视角到外视角,由单一视角到多元(复调)视角的转换。中国叙事视角的革新,是以西方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著作为范式的,在创作上深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5.
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造成的中华民族生存危机,使中国人产生了自我群体身份急待确认的心情,激发了对现代民族国家的诉求和想象。在战争中,国人不同程度地从自己所属的社群脱离出来,加入到建构自己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16.
《天问》中的“九天”源本先秦神话传说,意指天帝与众神所居住的由九重天垣环绕的天庭。神话中的天庭以人间都城的形制为模板,通过想象的放大而虚构出来。神话对天庭的想象受到星象的启示,而星垣体系的构拟又仿效宫城的体制和布局。《楚辞》中的“九神”指的是太一、黄帝、太皥、炎帝、少昊、颛顼、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这九位司掌“九天”的星神。  相似文献   

17.
曾繁亭 《齐鲁学刊》2007,2(1):108-111
与反对浪漫主义的历史情境相适应,自然主义奉“真实感”为最高原则,反对流于“夸张”与“幻想”的“杜撰”与“虚构”。但自然主义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想象,其对“纯想象”的反对,正是要拯救和解放真正的文学想象——将其从“玄奥”、“观念”的高空拽回真实生活的大地。  相似文献   

18.
郑凤云 《学术探索》2014,(6):152-156
本文从想象与时间的关联视角对T.S.艾略特的《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了细读,这样的细读表征了诗歌中词、句、段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它们在诗歌整体中是如何生成、运作的。这一解读注重的是哲学和诗歌之间的对话。通过对普鲁弗洛克的意识的疏解,我们试图凸显从英雄到反英雄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对传统情歌主角的颠覆,揭示出在没有"英雄"的人生舞台上,人人都是过客,在时间消逝中的想像中体验虚无中的循环。  相似文献   

19.
肖飒 《学术探索》2008,42(2):1-5
通过分析技术时代的社会精神症候,导出社会理想的话题,提出对当代社会理想的重新理解和诠释是哲学在技术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价值所在。在技术时代,哲学的价值内涵在于对以下过程的解释和描述:通过理解力与想象力,形成对当代社会理想的重构与诠释;意识形态与技术形态的内容演化,使社会理想对当代社会形成了表达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