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干支纪时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纪时方法。它有其独特的纪年、纪月、纪日的方式,其原则和规律是不能随意变更的。这种纪时方法大量地反映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是当今文人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本文力图通过对干支纪时的历史追溯,阐述干支纪时的原理和方法,使读者对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阅读与作文》2007,(2):62-62
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以12地支配12种动物用来纪时,叫做12时辰,也叫12生肖,这便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相似文献   

3.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合称,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汉族农历(以下简称汉历)中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得六十数作为历法中的纪时周期,是为一花甲(或称甲子)。每一花甲通常以甲子始,顺序为乙丑、丙寅、丁卯直至第六十癸亥止。 用干支来纪时间,在汉历中有悠远的历史。早在甲骨卜辞中,即已使用干支纪日,夏代帝王中有以天干取名的,如孔甲、胤甲、履癸,可见那时已有天干了。有人作过研  相似文献   

4.
傣历中有两种纪时的方法,一种是干支纪时法,一种是纪元纪时法。本文着重讨论纪元纪时法的问题。 傣历中的纪元纪时法,与公历的纪时法相近似,即以某一个时间为傣历纪元开始累计的时间,以后就顺此按年月日往下记,至今年(1979年)10月1日(农历已未年八月十一)为傣历1341年12月月出11日,这是一种情况①。  相似文献   

5.
《说文》中,许慎把“天干”、“地支”都解释为万物在一年中的萌发—生长—成熟—衰亡的循环系统。因为许慎的说解中充满了阴阳五行思想,向来颇受非议。对远古文化背景及古代文献的审视,发现许说并非完全虚妄。天干代表的是太阳在一天当中的生息循环系统,地支代表的是万物在一年中的生息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6.
天干、地支作为中国传统历法中的纪时符号,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里,逐渐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至今还保留在农历之中,其原因在于国人对时空本质的认识。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现代物理学相对论的时空观同义,干支符号的配合实际上就是一个动态的时空坐标系统。时、空本来是人认识宇宙并用来描述客观实在所用的语言要素,但国人这种传统的时空观是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等范畴及“天人合一”观密切联系的。为什么古老的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与相对论的时空观一致,很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以词纪时,是唐宋时期岁时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纪时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观念的更新和词体功能的扩展紧密联系着.唐宋纪时词创作十分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粗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作品内容也由程序化应时发展为以个性化写实为主.娱乐性功用、大众化的传播环境、特定的创作题材与写作时间,决定了纪时体词相应的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鲜明的体式特征:即时性与实用性,通俗性与习套化,景、事、情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辽代的碑志铭记在纪时法方面多有错误,主要体现在“误用纪时法”和“推算错误”两个方面,原因有辽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致误、作者的疏忽以及出于风水考虑而刻意修改等。通过对辽代碑志铭记中的纪时法进行研究,即可以解决部分金石文字之残泐问题,亦可纠正现今学者们在辽纪时法方面存在的编年、推算、别字等错误,对深入研究辽代金石文字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傣、泰干支文化源于汉文化,在吸收的过程中则发生了一些变异,即:西双版纳傣族、泰北兰那泰人一直沿用汉族的干支纪时法,并借用了干支读音。而泰中泰人除了在15世纪30年代以前曾使用过干支纪时法外,还同时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此历法实为干支纪时法的一种变异,并用巴利语序数词1—10和高棉语十二生肖名称代替干支,这是多元文化对泰人产生深刻影响的必然结果;在十二生肖动物名称上,傣、泰与汉族或傣、泰之间也存在着细微差别。另外,干支文化通过越南传入傣、泰地区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梳理并阐释十天干、十二地支每个字的本义,进而说明天干、地支分属两个祭祀系统,从而进一步阐述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早期易学解释的视域,存在着一个由"占筮"到"德义"的内在转化过程,这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有较明确的体现。《周易》本源于占筮活动,早期巫史多将其用于占筮实践。随着人文理性的崛起,占筮活动逐渐纳入丰富的德性、义理内涵而转成为"德占",《周易》也被赋予涵盖一切的哲理内涵。后来的儒者完全摒弃《周易》的占筮之用,将其看成圣人之"遗言"或教导,以一种较为彻底的"德义"视域实现了《周易》之经典化、文本化。  相似文献   

12.
作为谶纬文献之一种的《尚书中候》,前贤对其题意解释众说纷纭。对谶纬文献整体考察可见,章太炎"中候为官名"说尚可商榷,而其意略近今之"内证"、"内涵"之类。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正纬》篇是针对谶纬而作的。刘勰以“宗经”思想为指导,按经验纬,指出了谶纬的虚伪诡异、乖道谬典。然而,刘勰对谶纬的认识还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其对谶纬的批判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虽然刘勰是以“宗经”而“正纬”,但是刘勰“正纬”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文”上。因此,《正纬》篇在指出谶纬的“无益经典”的同时,又从“事丰”和“辞富”两个方面,充分肯定了谶纬的“有助文章”,提出了“酌乎纬”,这正是《正纬》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一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文艺起源于审美、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艺术冲动.古代文学即广义的美学.文、王、巫、儒一脉相承,分别草创了言笑、诰命、卜祝、经典四大文艺.  相似文献   

15.
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经》中记录着上百种原始占卜方法,它是构成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占卜既反映着纳西族的社会历史、传统民俗,更反映着古代的天文、历法、医学乃至哲学。把原始象形文字记录的那些关于用自然界客观事物变化———诸如星宿运动变化去观察、预测未来的神秘占卜破译出来,对研究、发掘纳西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勰对谶纬的态度,研究界曾经给予了较多的负面评价。随着谶纬研究全新视角的开启,两汉谶纬之学的文化价值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它与远古先民“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有内在的承继关系,在汉代的文化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心雕龙·正纬》直面这一文化现象,并把它作为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肯定,表明刘勰对谶纬的认识超出了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7.
用水族古文字著编的水书典籍基础读本,十二地支一字多音现象十分奇特,有的一字多达8种读音,既方便编著民歌体诵读本水书提供了广泛的用韵条件,又寓教于乐,顺口悦耳易记,并且还隐匿要义,增加神秘性。同时还蕴含古代语言文化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说文解字》的部首编排和许慎对干支字以及一些关键字的解释,考察在汉代气化思想影响下许慎的气化时空观念。  相似文献   

19.
蓬莱神话所构想的海中仙岛神山 ,强烈地反映出不屈不挠的原始生命信仰 ,中华先民对生命的眷恋和对生命永生的渴望 ,秦汉帝王通过“一池三岛”的园林仙境布局 ,将神话仙境搬到了人间 ,并成为日本园林仙境布局的直接蓝本。反映了人类对超越生命、与天地同存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反抗死亡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春秋时期,龟卜作为传达神灵意志的媒介被淡化了,而在贵族阶级的政治传播、人际交往中却频频发挥作用.在许多时候,它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于人事的政治装饰品,与传统"礼"法相通.贵族阶级在信息传通中把它借用来作为文饰的幌子,以增强传播的效果.卜官地位的衰落以及对自身职业的否定,昭示了隐藏在龟卜中的欺骗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