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南素有人才荟萃的美誉,士人对江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江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的重心。追溯这一历史过程,起始于东汉时期。江南士人经历了西汉时期的一段沉寂后,随着江南经济日渐发达,文化发展,江南士人群体不断壮大,成为在东汉历史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地域政治团体。在重儒之风的熏染下,江南士人的学术修养日渐加深,取得了相当的学术成就,有著述传世的士人多达二十余人。江南士人群体兴起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原文化的传播,中原官吏的提携,另一方面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和世家大族的出现,都是江南士人群体在东汉兴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遭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在江南扎下根来,并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原士族南迁不仅把悠久深厚的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而且笃行礼义,试图在江南复兴儒学;在践行和复兴儒学的过程中,他们自觉地促成了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东晋乃至整个南朝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江南素来被认为是理学的重地、传统文化的堡垒,但这并不是说其文化的形成是单一的。大一统的元代是江南文化获取异质因素从而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蒙古民族在进入中原以前,已经具备相当的文化属性,统一中原后,出于政治的需要和文化本位主义的考虑,在现行的政策中很好地保存了蒙古民族和其他东迁的色目人的民族性。因为各种因素迁入江南的蒙古、色目人和汉族人共同杂居,蒙古、色目文化与江南文化全面接触,给江南文化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样式和更加丰富的内容。江南的礼俗文化对蒙古、色目人也产生了全面的影响。在文化的接触中,民族的界限渐渐消失,整个江南文化呈现出新的局面。这一时期江南文化的发展,给明清江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陆游《北望》诗:“北望中原泪满巾,黄旗空想渡河津。丈夫穷死由来事,要是江南有此人。”末句“此人”究竟谓谁,余冠英、李改之《陆游诗选》注:“泛指能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人。”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于此诗下未注。窃以为均不妥。陆游此诗中实用了“江左管夷吾”的典故,“此人”应指东晋名相王导。西晋覆亡,永嘉东渡后,王导保琅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内修政事,外御强敌,对于稳定局势、安抚人心功高至伟。“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按即王导)愀然…  相似文献   

5.
晋室南迁,也将北方的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南,并与吴越文化融合为新型的江南文化,从而赋予了江南都市以诸种文化品格,如礼乐文化、士人精神、山水品格、声色之风等,而兰亭修禊更是成为江南都市文化的永恒象征.  相似文献   

6.
金朝虽然是女真人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但金代文化尤其是在儒学文化的发展并不逊于辽宋。其根本原因在于金人对中原汉文化的历史认同,尤其是金代社会上下对儒学典籍的推崇。金统治者文化价值的应然取向、治国理政的实然选择和推广儒学教育的必然需求,共同促进了金代儒学典籍的出版与流通。这对于巩固金人对汉文化的认同意识、催生金统治者的中国国家观念及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7.
对江南佛教文化进行界定与阐释,可着重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宗教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因而首先要弄清楚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别;其次,中国文化向有南北之别,因而还需要弄清楚江南佛教文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的佛教文化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诗性文化与江南诗性文化,为我们正确认识江南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路径。与西方宗教相比,中国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自然化、艺术化和人间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相比,江南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更自然化、更艺术化和更人间化。  相似文献   

8.
“天佑中国,以绥四方。”中国居天下之中,自古以来,中原士女都以身居中国而自豪。五胡乱华,永嘉南渡,中原士人从中国来到江南,从中心被逼至边缘,其巨大的心理重挫,不言而喻。江南中国与异族入据的中原中国隔江对峙,并都努力接续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本文拟以几个著名历史人物如何看待中国.如何恢复中国入手.探讨永嘉南渡前后的“中国”样态。  相似文献   

9.
东晋的宫廷音乐文化很不健全,宫廷娱乐音乐也不丰富,这与东晋朝廷在音乐文化构建中不积极吸收江南吴歌有很大关系.究其原因,一是中原士族优越的文化观念,二是南北语言的差异与隔阂影响了朝廷对江南吴歌的吸纳.  相似文献   

10.
高宗建立南宋后,只图苟安江南,对金人的猖狂侵掠一意求和、退让。但中原人民和一些爱国将领,或组织武装抗金,或统兵浴血奋战,英勇杀敌,顽强战斗,谱写了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雄伟篇章。其中,我省吴玠、吴璘弟兄的抗金事迹在史册上也熠熠闪光。 (一) 吴玠(1093—1139年),南宋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甘肃静宁县)人,后因其父葬于庄浪(甘肃庄浪县)水洛城,故迁居水洛。北宋末年,他还不满二十岁,便参加了泾原军。徽宗政和年问,西夏侵犯边地,他作战勇敢,因功补升进义副尉,不久升为队将。曾随军征讨过方腊起义军,因立有战功,升为泾原第十将。靖康初,西夏进攻怀德军,吴玠率领一百余骑追击,出奇制胜,斩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