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转型,是广义的人文主义运动,由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在不同向度进行阐发和弘扬。文化激进主义者极端宣扬人道主义这一人文主义的特殊形态,结果出现了"外在人文主义"和"凡俗人文主义"的极端化。文化保守主义批判了文化激进主义的这一弊病,继承并发展了"精神性人文主义"的血脉,但它在激进主义的时代潮流中被忽视了。今天人文精神的贫困盖源于此。重建合理的人文主义必须注重其不同向度的辩证统一,以"凡俗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外在人文主义"为保障,以"精神性人文主义"为归宿,三者协调发展,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莎士比亚以及其作品<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哈姆雷特>"疯境"中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研究和综述,从中回答了什么是人文主义以及人文主义的精髓是什么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4.
路德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人文主义者。路德的宗教改革纲领———"因信称义"说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平等、人的价值、节制消费、民族意识等一系列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所以,在德国,宗教改革成为了文艺复兴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追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人文主义的起源、历史背景,探讨其内涵及特点,并特别指出人文主义不仅张扬和歌颂人性,而且反思和批评人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原则的"人文主义"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中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马斯洛在分析了人的需要层次的基础上也提出以人为本的心理学学派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本主义教育学。两者从哲学高度和具体操作层面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从人文主义精神视角分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多种原则,认为其中的分层次、个性化、自主性、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和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等原则实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年轻的人文主义者萨琉塔蒂、布鲁尼等人提出了“市民人文主义”思想。它的出现是这段时期社会综合发展的结果。市民人文主义发展了彼特拉克、薄枷丘的思想,但其世界观和价值观与彼特拉、薄枷丘的信奉者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共和政治观以“自由”为核心,世俗伦理观以“美德”为核心,价值观以“积极生活”为核心。市民人文主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的传统思想,在佛罗伦萨乃至整个意大利和西欧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注一些国外现代教育的人文主义流派的思想和产生的背景,介绍了人文主义流派的教育思想特点,阐述了它对我国英语教育的有益启示,并根据其特点提出了一些适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与“天文”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是“文明以止” ;“人文主义”与“神学”相对应 ,其基本蕴涵为人取代神居于世界和价值的中心 ,高扬人的理性、自由、价值和尊严 ;作为“人文”与“人文主义”之价值依托的“人文精神” ,它从人与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追问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 ,并因其批判和超越的特质而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0.
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基督教文化在剔除了极端的禁欲主义成分后显示出自然人性的活泼与亮丽.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中期的悲剧一方面描绘了"恶欲践踏仁厚"的现实,另一方面又以宽厚、仁慈、博爱作为映照是非善恶之明镜,在道义上鞭挞邪恶.晚期的传奇剧更是在仁慈、宽厚、节制、博爱等基督式的宽广与深沉中表现了对人类的理想与希望.莎士比亚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世俗人本传统与宗教人本传统的融合,其作品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比以往我国学界所理解的要丰富得多.莎士比亚的创作把中世纪时代的"旧人"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新人"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11.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史学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鲜明的人文主义史观,写作风格上的模仿古典史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这一史学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不成熟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我们更应看到,人文主义史学在冲破封建神学对史学的控制,为资产阶级史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上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主义这一问题是世界知名文化理论家和批评家赛义德著述探讨的中心问题。在重新思考和重新界定人文主义这一方面,赛义德一直走在当代理论家前列。他对人文主义与批评实践的反思就集中体现在《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2004)中。在该著作中他将当代批评理论(critical theory)与人文主义传统联系起来。在批判传统人文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精英主义和本质主义观念的基础上,他呼吁一种世俗、民主的、开放的人文主义,并主张人文主义与批评实践相结合,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拓展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为一种全球人文主义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衡派"的西学知识-思想资源是得自美国的新人文主义,并在现代中国引发一场人文主义文化思潮.这一思潮具有明显的非政治化倾向和道德秩序法则.相对于新文化-新文学运动而又具有反潮流倾向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14.
15.
20世纪后期西方兴起的后现代人文主义以围剿现代人文主义树立的"人"这个概念的中心性、绝对性、超验性和建构性为己任,弘扬差异性、多元化和碎片化。然而,单纯止步于人的整体形象的拆解不仅将人的精神世界导向虚无,还面临着政治上极权主义抬头的危险。面对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日益增多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一股具有建设性力量的人文精神正在突破后现代主义的囿限。它立足于对全人类命运的考量,超越文化差异,主张人的共性和尊严,寻求解决人类社会矛盾与冲突的道德框架。这股力量日益成为后人文主义时代西方人文精神的新走向,也是全球化时代各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审视当下《生死场》研究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认为《生死场》是女性人文主义文本而不是女性主义文本。  相似文献   

17.
洪堡大学理念的人文主义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堡的大学理念在高等教育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洪堡的成长背景、知识结构以及在与文化精英交往中所形成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想主义情结 ,在他所推行的大学改革以及所宣扬的大学理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吴宓融合中国古典哲学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西方新人文主义之精髓.形成自己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念,而他的女性观念也是人文主义的.他将女性的理想作为其关于“人”的理想的一部分来看待,因此对于女性的理想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的理想.他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对女性的真正的尊敬,亦即传统社会较为注重从女性作为“女人”的特殊的性别角色和社会作用方面、而不是从其作为“人”的普遍的标准方面考察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出版后,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赛义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从2007年开始,学界对赛义德人文观的探讨逐渐从普及性评介过渡到学术研究。与国外赛义德研究相比,我国学界主要从正面评价赛义德人文思想研究,这既与我国对赛义德的整体接受相一致,也与我国当代人文语境密切相关。我国学人在研究赛义德人文思想的过程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批评话语,与研究对象形成了对话关系。而要将研究推向纵深,则需要进一步厘清自己的人文谱系,明确自己的人文立场。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 ,蔡元培较早系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其重要观点包括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之理想在养成人格 ;大学应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 ;教育必须科学与美术并重 ;以及教育要尊重并发展个性等。这一教育思想体现了民族传统与世界眼光、时代精神与前瞻意识的有机统一 ,是一笔值得珍视和继承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