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含混”(Ambiguity)是新批评派推出的一个重要术语,也有译作“歧义”或“膝胧”的,相对而言,“含混”更近原意。从整体上看,新批评派是以形式研究为宗旨的,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忽视文学的社会性、文化性和经验性.无视文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等等,但也正是他们将文学语言的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中,尤以燕卜荪为代表。燕卜荪认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含混性,是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的明显标志。一个字往往便是一个“生命的细节”,起着协调各种文字与意义关系的作用。文学语言往往是在多义中显示出含混,或在含…  相似文献   

2.
在报纸及广播每天发表的大量新闻中,比比皆是的是动态、成就、经验等新闻报道,人物新闻数量极少;即使进行人物报道,亦多属人物通讯或人物故事,而人物新闻常常是凤毛麟角。这样就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新闻事业总是把反映工作、传播经验视为第一位,而人物报道则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即使遇到了一个生动的人物典型,也要把“人”隐去,而写成干巴巴的非人物性新闻。这种习惯于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使大批人物新闻不能出世。  相似文献   

3.
大观园是贾府众小姐的主要活动舞台,是曹雪芹为书中人物设置的美的境界。曹如一高明的园艺师,他不是以土木竹石,而是以文学语言,建筑了这一“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古典园林的艺术殿堂。大观园面积很大,贾  相似文献   

4.
王汶成 《齐鲁学刊》2002,(1):120-123
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新时期文学语言研究大力吸取了西方的有关研究成果 ,但忽视了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研究成果的借鉴。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的论述是相当丰富多彩的 ,所论问题也非常广泛和深入 ,有些论点极富启发性 ,是当今文学语言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宝库。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研究的丰富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五条路向 :文质论 ,“言、象、意”理论 ,“赋、比、兴”理论 ,文体学 ,诗歌音韵学  相似文献   

5.
文学语言的欧化发展,从晚清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转移的倾向,不断为文学所捕获、赋形,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我们不应绝对以“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应在相当的程度上以“既有传统白话”到“现代白话”的现实嬗变来展开对五四文学语言的描绘,在其中关键的驱动力就是“欧化”.“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凸现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所能达到的精神领域、灵魂探索和诗性空间,展示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超越一般书面语变革所达到的话语力量,进而集中彰显了“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及对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泽平 《云梦学刊》2009,30(6):154-156
“故事化”的电视现场新闻因其适应受众心理需求而能较好地赢得市场认同,同时,因其综合体现了新闻的现场性、故事的情节性、人物的形象性和电视手法的独特性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新闻实践中也出现了有违真实性原则、迎合低俗化趣味、滥用接近性要素等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7.
邓伟 《兰州学刊》2009,(2):81-84
晚清“小说界革命”的观念迅速为知识界接受,使得整个晚清白话小说发展都打上了它的印记。也造成了“新小说”发展的空前盛况。其时,人们直接赋予小说教育下层民众的重任,在此基础上“新小说”的文学语言与白话的采用建立了必然的联系。同时,由于白话发展的实际水平,“新小说”的白话语言渊源多为传统白话小说,并存在其他的成分,形成一种近代化的文学语言的发展情形。  相似文献   

8.
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我国历史上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 ,取精撷英于此的 ,代不乏人。旅游业的丰富性和可描述性等特殊性 ,决定了旅游报道的生动性和可读性。文学语言和新闻语言有差异也有其可融性 ,在新闻报道中准确运用文学语言可令旅游报道生辉。  相似文献   

9.
意象最早发源于《易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早期的意象带有艺术形象的某些特点,观念意象演化为审美意象,与文学交流融合,既是文学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具有历史的合法性;同时,文学意象对于文学语言具有强大的生成功能和作用,使文学语言的自主性特征得以加强,大大增强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闻写作可以从《世说新语》中借鉴其“言约旨远”的艺术特色 :一、善抓典型事件 ,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二、善用比较对照手法 ,通过不同的场景描述人物特点。三、善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作品优美隽永、耐人寻味。四、多用“皮里阳秋”手法 ,寓以褒贬  相似文献   

11.
新闻细节是指对新闻事件、新闻场面、新闻背景、新闻人物等所做的具体描写.它广泛地运用于消息、特写、人物通讯等新闻体裁中.成功的细节描写会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事件的真谛,表现人物的风貌,深化新闻的主题.因此,细节描写是重要的新闻写作方法.但在新闻采访中,常常有些记者忽略了捕捉、挖掘新闻素材中的新闻细节.从而影响了新闻价值的体现.新闻是靠事实说话的.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准确地传递真实信息,是新闻真实性的根本保证.只有按照生活原样,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时而准确地报道出来,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赢得广大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诗言志”为切入点探讨刘勰的文学语言观,指出刘勰尽管发现了语言的“物性”,但仍相信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来加以挽救,反映了刘勰对文学语言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3.
作为南北朝的文学殿军,应信的文学语言既具有“辞藻美”,又不乏“气势美”,这样的语言艺术是由他力主吟咏“性灵”的文学思想所造就的。应信在梁朝承平时期的作品因历经战火所存无几,对他这时期的创作,后人已习惯性地认为主要是状物写景吟咏艳情的“徐庆体”或“宫体”,认为他前期的文学语言只顾“辞藻美”,文风唯以给艳清靡精巧见长,这样的认识其实是片面的。从现存度信早期的诗赋铭等作品看,他在当时的创作确实以咏物写景抒情,讲究声色对仍事典等辞藻华美见长,但这并不影响他张扬自己豪迈刚健的气势。譬如他的《刀铭》三首,是…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普通人参与媒介叙述的潜能得到释放,受众在新闻叙事中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的发展,使受众的新闻叙述控制权得到扩张。新媒体环境下普通受众参与的互动叙述从不同角度延伸新闻故事的情节线,使之成为一个开放性文本。“受众叙述”所具备的动态生成的特性,导致文本边界趋于消解,由此建构了新闻叙事的“全文本”。受众以“游猎”姿态展开新闻叙述,对主流媒体的新闻文本进行挪用、拼贴和戏仿,生成具有“杂交”性质的叙述文本,成为当下年轻世代新闻消费的“间接化”与“娱乐化”的重要表征。作为一种“生产者式文本”,受众叙述不再受制于新闻类别的“常规”,为新闻“诗学功能”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并在集体意义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言意之辨”在哲学层面肯定了“象”的表意功能.受此思潮影响,在文艺实践中,“象”的地位与功能发生了演变,图像符号创造“象”的方式也受到人们重视,人们力求以自然物象、内心意象为摹写的对象而表现主观情意,文学语言在摹写物象、心象中借鉴图像符号的造“象”方式,出现了创作实践中语言符号对图像符合的参照;同时,图像符号也在创作中模仿文学语言的表现模式,语图符号越过传统表现的界线,形成了在语图一体、语图分体、语图合体等多种关系文本中的会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学语言的情意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语言的情意性特征,是指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时浸透其中的感染人、影响人的情意特征。若对情意进一步探究,情可以诠译为感情,意可以诠释为意蕴。这里所说的感情是指情状、情味、情致。这里所说的意蕴是指蕴含的意义、意味或者说是指蕴含的理趣。美国阐释学家赫希指出,意味与意义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意义”是指作者写作时意指的东西,“意味”是指一部作品对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具有不同的含义1。根据这种阐释,我们也有理由从“意”中分析出“意义”和“意味”两个相对的概念,以“意义”指称文学语言的表层的意思或浅层的意思,以…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语言学认为,文学所要创造的是形象,而作为塑造文学形象的语言却是一种概念的系统,因此两者之间形成了难以解决的矛盾。这是一种形而上的语言观。要使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新突破、新发展,就必须破除这种语言观,而借鉴自洪堡特以来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语言问题的人文学的理解和解释。这种人文学的语言观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一、“语境”的理论。强调要从多种关系的联系中来理解语言活动中每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交往”的理论。阐述如何通过阅读,使作者与读者之间获得沟通、融合乃至发生变化、更新。三、“个性化涵义”的理论。包括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某些特殊的使用手法,这是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文本身份是由媒体机构决定的,新闻叙述往往呈现出“非个人化”风格,特定的媒体机构是其叙述文本共同的“普遍隐含作者”。渗透在新闻文本中的一系列“元符号”,彰显出群体性的主体意识,传达出特定媒体的意识形态。新闻的常规化和标准化叙述依然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并且阻碍了新闻话语的差异化和多样性。由新媒介技术变革推动、受众参与,多样化的“小叙事”加入到与新闻机构“标准叙述”的竞争中,传统新闻业的边界趋向消解。与“强编码”的标准化新闻叙述相比,大众新闻遵循“弱编码”的路径,生成了更具个性的新闻话语。“强编码”与“弱编码”新闻的功能产生了明显分野:前者更多地指向现实认知,而后者则主要诉诸人的情感与审美。“弱编码”新闻消解了“强编码”新闻的标准化叙述霸权,有效地拓展了新闻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自从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并且断言圆形人物在美学上的成就要高于扁平人物之后,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倾向,肯定圆形人物,否定扁平人物,认为一部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数量的多少、以及塑造得是否成功,是评价这部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在不少作品中,圆形人物往往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对象,、作品的思想、美学价值的主要承担者与体现者。而扁平人物,则往往是些配角、搭头,在作品中不占主导地位。在这些作品中,圆形人物的有无、塑造得是否成功,的…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色彩纷繁,更具丰富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同时,伴随人们的利益多元化而来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也日渐增多。新闻机构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舆论监督部门,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到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与冲突中来,由此就引发出一系列“新闻官司”。新闻单位或记者当“被告”经常与报道失实有关。要想减少和避免“报道失实”官司,以及在这类“官司”中,“被告”怎样改变所处的被动地位,维护社会主义新闻机构和记者良好形象,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一、更新观念更新新闻观念,在坚持党性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