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叙写人生幻灭的小说《红楼梦》,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难以摆脱的庄禅情结有着天然的关系。小说 在楔子故事里就以之为提引,在同类人物中设置隐喻,宝玉的人生则贯串着挫折时的庄禅意识。因此用庄禅思想 解读《红楼梦》,是认识《红楼梦》题旨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尽其态,穷其神——《红楼梦》人物情态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楼梦》中的尤二姐、赵嬷嬷、秋桐、金钏儿,都是小说中的非主要人物。但他们在各自的故事中又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主要"人物。她们的出现为小说人物个性化和故事的多彩性增添了魅力。他们虽然地位卑微,但在艺术上却有他们自己的奇光异彩。创作过程中极可能将平郡王府的家史和福彭的事迹作为"素材"融进了小说的故事之中。因此,对《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研究和文本解读都应该重视福彭及其家世的全面靠岸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说插图兴起于宋元,鼎盛于明代,在清末走向衰落。伴随着小说《红楼梦》而创作的清代《红楼梦》插图现存五十多种,独以改琦所绘的《红楼梦图咏》为《红楼梦》绣像插图中流传最广、艺术价值最高。从其艺术特点以及描绘的人物形象与景物环境等可以看出画家精妙的绘画技能,并有助于对小说人物风貌和命运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红楼梦》起码有三最。 第一是评价最高。《红楼梦》不仅在古代长篇小说中,古代所有小说中,甚至所有古代文学中评价都是最高的。1982年3月北京第一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红楼梦》前言中说: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 术技巧上都具有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而毫无逊色。 第二是影响最大。《红楼梦》从诞生至今200多年一直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 在《红楼梦》诞生的年代,小说最受歧视,写小说是一种耻辱。《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同时代人,还略早一点。程晋芳《怀人诗》(作于1748—1750年)中说:“外史纪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说传!”就是说连最理解吴敬梓的朋友都为他写小说感到莫大的遗憾。在这样的世风之下,《红楼梦》一出现却能使人们刮目相看,且风靡了人寰,如果没有极大的魅力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当时京都流  相似文献   

5.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解读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透视小说男女主人公潜意识里的原欲世界,展示自我与本我的较量,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通过作家对幽暗的潜意识里的本能欲望的审视和批判,对性的本能力量对这些人物的人格特征铸造的析解,揭示灵魂深处人性的真实和生命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松寿 《南都学坛》2006,26(2):46-49
《红楼梦》里写了很多死亡的人物。他们的数量很多,身份多种多样,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贯穿于作品故事的始终,所以死亡人物是《红楼梦》一书的骨肉和灵魂。如何安排和描绘死亡人物,是作品布局谋篇的关键。就作品人物死亡方式来看,作者主要选择了病死和自杀两种方式来安排人物的死亡。其中的贵族上层人物大多数都是病死,下层贫民人物基本上都是自杀。这种不同死亡方式的安排设计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蕴,既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又体现着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发展变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叙事文本中穿插有大量诗词韵文,这种现象使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因为这些诗语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发的。然而由于它们存在于冷静的叙事中,具有形式上的差别性,并且在接受传播中处于某种游离状态,又使得其阐释空间被拓展,连同小说意旨都变得浑含。参与叙事、意象指喻、委婉含蓄、情景交融是红楼诗词的特点,这有别于西方小说中的诗语抒情。联系作者生平和才情,可发现这些诗语中贯穿着作者的情感核心,即对现实人生的爱之深与对理想破灭的恨之切。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的主体语言和语言韵味、语法结构是以北京话为中心,并吸收了广大北方地区的方言,包括个别的蒙古语词汇与满族词汇。与此同时,作者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的需要,还采用了相当数量的江南语言。作者在"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已经对《红楼梦》中的方言进行了渐进式地修改。特别是在"去"南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近几年来《红楼梦》方言"研究"中表现出一种与社会上刮起的抢名人拉古人的风气搅和在一起的倾向——即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同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或是炫耀历史文化悠久联系在一起。在《红楼梦》走进大众、走向世界的大背景下,在"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下,在"红楼夺目红"的躁动中,《红楼梦》的校订注释也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由于某些校订者对抄本《红楼梦》中方言构成、演变不甚熟悉,盲目改动原底本中的方言土语;《红楼梦》抄本中所用的一些词汇早已为戏曲小说所用,已成"熟语",但有些校订者凭着感觉走,只要自己感觉"不顺"或是见其他抄本中有另一种写法,即断定底本为错误。  相似文献   

10.
唐富龄先生的新著《〈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与旋律美》,2 0 0 0年 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致力于《红楼梦》文本的解读 ,精雕细琢 ,分量厚重 ,值得红学界和古典文学研究界予以关注。在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中 ,注意从中国世情小说的传统出发来立论是该书的一个特色。《红楼梦》之前的世情小说 ,从宏观格局来看 ,基本呈现为两种倾向 :以《金瓶梅》为代表的严格写实和才子佳人小说等对诗意的追求。写实与诗意自成系统 ,大有“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味道 :《金瓶梅》的风格和市井生活完全打成一片 ,但庞杂却不丰富 (丰富指内…  相似文献   

11.
小说中人物对话是现实话语的模拟,《红楼梦》蕴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人物对话比比皆是。本文试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中的合作原则和语境理论探讨《红楼梦》人物对话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2.
《对面的女孩》中所叙写的日常生活体验本身并没有很高的认知价值和审美价值 ,但对人生刻骨的悲凉和体悟却深深地触动了现代人的灵魂。若从文化的层面解读 ,这部小说的主题已远远超过了其题材本身的意义 ,作者所要探讨的其实是当代乡下人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纠葛、冲突中的尴尬处境和凄凉心境  相似文献   

13.
以《红楼梦》对人物征于"男人"和"女儿"的两极分类及其褒贬取向为切入,可以解析"女儿"世界代表人物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痴"性精神特质,并且触及小说关于人之终极命题的探讨。书中"女儿"世界的"痴"性偏执和深入同于文人和哲学家对关于人情归宿的终极命题,也即觉悟后的归宿问题的探索执着。作者以《红楼梦》为文学载体隐寓的深在"旨义",实则正是其对终极命题赋以感情的智性求解的执着精神。  相似文献   

14.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少有的一个"全始全终"的人物。她的一生扑朔迷离,令人难解。《红楼梦》旨在揭示大清王朝社会生活,其正文多侧面地揭示了满族的历史文化,人物设置也往往体现着满族文化意蕴。"金陵十二钗"正册之一秦可卿,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笔较少而又意义非比寻常的人物。她的美丽,她的智慧,以及她的乱伦情事都是复杂而又矛盾的。分析秦可卿,分析她的悲情人生,也就读懂了她在整个《红楼梦》中所体现的深刻的人物内涵,同时对理解《红楼梦》的思想价值、美学价值,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表现了时间的多重性,小说向读者展视了女娲纪元、石头纪元以及贾府纪元三重时间。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细腻地刻画了一些主要角色的性心理,其深刻之处可以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媲美。《红楼梦》对人生提出的种种质疑与西方现代、后现代思想中透漏出的颓废气息不谋而合。《红楼梦》充满了各种文化符号,对这些符号的解读与重组不断提供着从新视角来理解《红楼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默多克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好的艺术"和"自由人",她认为优秀的小说如同一栋房子,能让小说中的人物自由地生活于其中,"好的艺术"在于能把艺术形式与千奇百怪、偶然不定的现实结合在一起。《网下》、《黑王子》、《书与友谊》分别代表着默多克早、中、晚三个时期的创作特点,其中的人物关系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艾丽丝·默多克通过编织复杂的人物关系使得小说中人物的自由生活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捷裔法籍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小说家。作为现代文化嬗变的见证者,他以自己的小说实践对人以及人的存在形式进行了哲学意义的追问与沉思。他的小说传达着存在主义哲学的理念,却又特立独行地构建了昆德拉式的文学存在。对“存在”的追问,从本质上提升了昆德拉小说的思想含量。  相似文献   

18.
由于多种原因,百年红学未能将《红楼梦》从文本意义上进行深入的读解,致使红学研究或偏于考证曹雪芹的家世,或对《红楼梦》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猜谜”式的解读,或直接将作品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等同起来等等。本文拟在总结《红楼梦》主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给《红楼梦》主题以文本本位的复归。  相似文献   

19.
池莉的新写实小说在平静的外表下表达着对笔下人物的温情关怀,从民间化叙事角度揭示出当代平民生活的生命本真状态。这些新写实小说是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真实感悟,是作者用心灵体悟到的一种被种种现代传媒、主流意识话语所冲淡和遮蔽的人性现实。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作品《怀念狼》缺乏明晰性 ,可以作多种解读 ,但总体上它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一种关怀和思索。人与自然处于两难之中 ,这种两难处境是构成现代人类困境的深层的根源。小说对人的异化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