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形式和文化载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和谐独特的文化精神.广西古代书院在教学方面的和谐精神体现在:教学与学术研究和谐结合,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道德修养与学问和谐并进,多采用问难论辩式,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古代广西书院的和谐精神对加强新世纪桂林文教事业的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历史时期广西文化教育发展的兴盛期,科举考试、官学教育与书院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这与当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空前发展密不可分。宋代广西的文化教育在整个古代广西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白鹭洲书院自南宋建立后,渐次成为庐陵地区重要的文教中心.书院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了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大批爱国志士,同时引领庐陵士风,实施社会教化.白鹭洲书院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了庐陵地区,培育了文章节义、崇文重教的庐陵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清代后期贵州教育迅猛发展。时任贵州的地方官员认为,贵州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落后,主要原因在于文教不兴,应该采取措施教化当地民众。清政府多次议准在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官学、社学、义学、私塾、书院等以发展教育。道光时期花溪青岩书院以民间捐资义学的特点而成立,书院倡导教学相长、扬其所长的学风,奉行儒家的教育思想,让书院的人才辈出,闻名于世。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机构,是私学教育发展的最高形态。北宋时期,河南是中国书院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过考证核实的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有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伊川书院、范文正公讲院、龙门书院、颍谷书院、同文书院、显道书院、和乐书院、游梁书院、首阳书院等,共有11所。其中以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伊川书院影响最盛,对当时河南的教育文化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河南书院的兴盛与发展,可以从北宋科举规模的扩大、北宋学校的设立与科举制度的不协调和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来探究,这将为书院和书院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泰和县地处吉泰盆地核心区,自古以来是粮食农业发达之区,为发展文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朝廷科举与民办书院相互为用,促进文化教育逐步发展。南唐时期罗韬在家乡创办匡山书院,开风气之先。南宋中期泰和县人士率先实施“南宫义举”,在社会上树立了一个榜样,是社会文教事业的大进步。泰和“南宫义举”的首创地位,依史有据,无可怀疑。“义举(约)”形式的赞助发展为设立“贡士庄”,为扶贫而起的襄助进而对全体赴考者的资助,改自费赴考为官费赴考,是文教制度上的完善,对发展书院教育与维持科举事业有积极效益。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唐宋以来,它为中国教育、出版、藏书、学术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思维习惯、伦常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长期的发展,沉积成一种独特的“书院文化”。而随着中华文明的向外传皤,书院也走向世界、书院文化被移植到国外,为传播中华文明并促进这一文明与当地文化结合,进而推进世界文明向前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书院文化向域外的传播,开始于明代,  相似文献   

8.
清代重庆书院的发展基本与全国书院发展趋势一致,历经迅速发展、整体繁荣、清末改制废止的流变过程. 但由于重庆特殊的地域文化特点,其书院发展变化起伏很大,出现了乾隆、道光、光绪三个高峰和雍正、嘉庆、咸丰、宣统四个低谷,这是清代以前历朝历代未有之现象. 清中期,重庆书院的普及与繁荣是响应清政府书院扶持政策和顺应地方文化教育发展需要,在全国书院高速发展大潮流推动下的应然之景,而清末的改革、改制与废止则是在"西学东渐"、"经世致用"思潮影响下,为适应社会时局变化不得不"改"的适然之策.  相似文献   

9.
?北京书院史?跳出了关于书院研究偏好宏观历史研究的思路,而代之以文化视野下的北京书院研究,在大视野、小范围的研究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作者以书院的日常生活与运作为侧重点,关注的是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给书院带来的重要影响,这为书院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该书将书院发展与历史语境紧密结合,既能透过书院窥探政治文化、军事争夺、经济发展等给书院带来的影响,又能以书院这一视角发现许多逸出宏大叙事之外的历史细节。作者对北京书院历史命运的研究,不仅在于总结书院发展之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注重分析北京书院的历史作用以及对于当下中国教育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张劲松 《九江学院学报》2022,41(1):27-32,73
地方志保存了大量的书院文献,是书院研究的资料宝库.地方志书院文献的发展反映了书院在地方文化与社会生活中影响不断加深的趋势.地方志书院文献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从清代历朝编纂的武宁县志看,除"学校·书院"或"书院""艺文志"门外,"卷首·图""古迹""坛遗"等也有丰富的书院文献,但由于没有出现在"学校"或"书院"...  相似文献   

11.
黄氵晋是元代著名学者 ,他生活在元代中期浙东地区 ,学源上承接朱熹理学和浙东事功之学 ,又受陆氏心学、张载气学、唐氏经制之学的影响。在元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他以合和的态度 ,追求矛盾各派的融通。他的学术主张既是元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又对元代及元代以后的学术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探讨他的学术思想 ,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科举: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宋元文言小说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科举:直接反映科场的种种舞弊行为,对这些舞弊行为进行无情揭露;以报恩-及第为情节模式,强调积德行善是金榜题名的重要保障;反映士人的婚恋生活,塑造了不少因科举及第而负心的典型人物形象。宋元文言小说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科举文化,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宋代科举社会的全貌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是北方文化兴盛的高峰、南方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北宋后期,则是北方文化重心地位下降、南方文化重心优势不断加强的时期。从文化要素的发展状况分析,北宋中后期的文化重心主要有儒学重心位于北方、南方政治人才不断增多、文学和教育重心在南方等特色。  相似文献   

14.
《懿州城南学田碑》为全国不多见的元朝存世碑刻。立于元统三年(1331年)。刻记了懿州办学田的情况。研究此碑 刻,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元代教育。元代重视教育发展,朝廷不仅建学校,设科取士,而且还注意发动民间力量办学。并 取得一定成效,以懿州为中心的阜新地区,早在元代就有了很大发展,尤其其教育发展,还走在其他地区的前列。《学田碑》 提供了重要佐证。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的文化教育一度十分发达,是京师开封之外又一重要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悠久的古都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教育传统、文教设施和师资以及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使洛阳成为四方文人士大夫荟萃之地,无论其官学还是私学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开创了洛阳文化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西京文化教育的兴盛与藏书丰富、人才荟萃等因素息息相关。学术创新无疑又增进了其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藏书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实现了西京文教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莆田书院文化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代,鼎盛于宋朝,巩固于元明两朝,衰败于清末。莆田书院文化起步早、发展快、数量多,成为全国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书院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在当地营造了一种从师习儒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私学、社学的兴起,为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当地科教文艺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莆田书院教育方式颇具特色,办学渠道多,藏书丰富,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莆田书院文化的蓬勃发展,对“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魏北齐散文受到北魏散文的沾溉、高氏统治者支持文教和文学事业以及东魏北齐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加强等因素,促成了东魏北齐散文的鼎盛局面:作家之多,所谓"邺京之下,烟霏雾集";散文文学流派的出现;散文创作数量多,题材广,艺术性高。  相似文献   

18.
元代书院与程朱理学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建立之后,南宋遗民将书院作为研究与传播程朱理学的基地,以捍卫其作为"道统"维护者的尊严.在官方支持下,程朱理学以书院为依托实现了北传,不但将程朱理学的影响成功地向北方广大地区扩展,而且也使蒙古贵族对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随后,程朱理学被统治者提升为官方哲学,并规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程朱理学与科举应试相统一的思想指导下,元代书院的教学成为程朱理学传播与普及最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封建王朝,也是当时整个东亚乃至世界的中心。其调整对外贸易的法律规范,发展了封建经济,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为宋元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