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度辉煌半生暗淡 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张申府是一个独特人物.1893年,他与毛泽东同年出生;1918年,两人同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共事.毛泽东是图书馆见习书记,张申府为图书馆助教,馆长李大钊外出时,张两度主持馆务,是毛泽东的上司;他们同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之一.  相似文献   

2.
唐正芒 《老年人》2013,(3):39-39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于1938年1月11日创刊于武汉,1947年2月28日由于国民党勒令停刊而终刊于重庆,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和为抗日战争乃至全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一张党报。张申府本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曾与李大钊一起筹建北京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后为中共旅法支部负责人,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  相似文献   

3.
“小小年纪肯奋斗”——李大钊与一大代表刘仁静 刘仁静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从生活、学习、思想各个方面得到了李大钊极其重要的帮助,并参加了李大钊创办的“少年中国学会”。在李大钊的指引下,刘仁静思想不断进步,与张国焘一同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小组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要马上发动内战消灭中共,还有种种困难和顾忌,便在美国授意和国民党政府“文官长”吴鼎昌(新政学系头目)建议下,装出和平姿态,于1945年8月中、下旬,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估计毛泽东是不敢来重庆的,这样就可以把拒绝“和谈”、蓄意内战的罪名加到共产党头上;万一毛泽东来了,就诱逼中共交出军队和解放区,再则,还可利用谈判拖延时间,进行内战部署。这是一个险恶的政治阴谋。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经认真研究,反复权衡利弊,决定同意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举行谈判。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在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张治中和美国驻华大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说:“治国就是治吏。”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毛泽东曾经指出:“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  相似文献   

6.
贺吉元 《老年人》2005,(1):14-15
毛泽东和彭德怀都是湖南湘潭人,但直到1928年11月才第一次相见相识。此后,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井冈山上突围1928年11月,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红四军会合。这是彭德怀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也是毛泽东第一次见到彭德  相似文献   

7.
刘超 《中外书摘》2009,(10):10-14
早在1934年,张申府就激赏地称:“钱锺书与张岱年并为国宝!”钱、张二位确有相同之处:二人同样资质极美,同与清华结缘,同于1933年毕业。  相似文献   

8.
(一)1949年建国至今,共和国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人们,随着繁衍生息和代代交替的规律,已经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六代人的序列。第一代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这代人从旧中国走来,亲身感受到了民族的屈辱和奋争,深刻体味到了1949年的“解放”在政治上的意义。第二代人:基本上是建国17年来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是共和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建设者。他们制造并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和人造卫星,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代人和第一代人共同成为17年辉煌成就的建设大军与见证人。第三代人:文革中的“红卫兵”、“老…  相似文献   

9.
1927年 9月上旬,毛泽东在湘赣边境的张家坊脱险后,直奔江西铜鼓县城,领导和指挥正在那里待命起义的部队。这支队伍,主力是由浏阳县工农武装编成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  当时,三团团部驻扎在铜鼓县城肖家祠堂。时值中秋,他们派人寻找毛泽东未果,十分焦急。正当大家翘首盼望时,哨兵举着一张写有“毛润之”三字的手条,跑到团部报告说:“毛委员来了 !”  毛泽东来了 !指战员们顿时活跃起来。三团党代表徐骐和团党委组织委员张启龙急忙跑到大门口迎接。毛泽东见到他们后,简略地谈了他在路上被民团拦截的事,并问起…  相似文献   

10.
马广志 《当代老年》2008,(11):29-29
最早创建的红四军,便是朱德、毛泽东两军会师后,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成立的红四军。这是红军史上第一个“红四军”,也是第一支打出“红军”旗帜的部队。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  相似文献   

11.
翻开当年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学生的花名册,其中有两个人的名字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一个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另一个是我的同乡贺果。贺果是湖南省邵东县槎江乡人,兄弟4人,四弟贺绿汀是享有世界声誉的音乐家。1913年春,贺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与同时考入的毛泽东一起编入新生第一班。不久,四师并入一师,他们又一起编入第八班,同窗研读,朝夕相处达5年半之久,结下深厚的同学感情。在一师,贺果与毛泽东都喜爱体育运动,是志趣相投、情同手足的好朋友。毛泽东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对登山、远行、游泳、…  相似文献   

12.
我有幸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参加了建国以后武汉市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这次党代会是 1954年召开的,会上有一项特殊的议程,就是讨论李达的党龄从何时计算的问题。 李达是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参加过党的“一大”、“二大”,担任过党中央宣传主任。在党的历史上,他创办了第一本党刊──《共产党》月刊,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和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上海平民女校。建党早期,他还在长沙和毛泽东等同志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可以说,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建树…  相似文献   

13.
何立波 《老年人》2007,(7):36-37
“南陈”,就是陈独秀;“北李”,即为李大钊。陈独秀和李大钊早年投身于反帝反封建运动,1915年后领导新文化运动,两人均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领袖。1920年初,为躲避反动军阀政府的迫害,陈独秀从北京秘密转移到上海。李大钊不顾个人安危,护送他出京,两人在途中共商建党大计,留下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是充分的矛盾结合体:他们掀起过“向科学进军”的读书成才热潮,却同时发出了“六十分万岁”的读书无用论宣言;他们曾自发组织起“马列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寻求共产主义的真理,也曾崇拜过萨特、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追逐西方思潮;他们曾经走上街头为人民服务,也曾一次次冲出校门,酿成学潮……  相似文献   

15.
“中共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16.
1949年 ,毛泽东提出禁止给党的领导干部祝寿。1953年8月 ,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 ,他再次向全党和高级干部郑重提出“六不”要求 ,其中第一条即为 :“不做寿 ,做寿不会使人长寿 ,主要是把工作做好。”1943年12月26日 ,毛泽东50岁生日 ,延安城内有人准备为毛泽东搞个庆典 ,但毛泽东严辞拒绝。1953年12月26日 ,毛泽东60寿辰。这是花甲之寿 ,毛泽东忘记了。毛泽东的卫士李家骥回忆 :那天 ,卫士们都认为该庆贺庆贺 ,可又怕毛泽东批评 ,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决定挑选6个鲜桃子放在一个大盘中蒸熟 ,表示“60大寿” ,…  相似文献   

17.
1949年 ,毛泽东提出禁止给党的领导干部祝寿。1953年8月 ,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 ,他再次向全党和高级干部郑重提出“六不”要求 ,其中第一条即为 :“不做寿 ,做寿不会使人长寿 ,主要是把工作做好。”1943年12月26日 ,毛泽东50岁生日 ,延安城内有人准备为毛泽东搞个庆典 ,但毛泽东严辞拒绝。1953年12月26日 ,毛泽东60寿辰。这是花甲之寿 ,毛泽东忘记了。毛泽东的卫士李家骥回忆 :那天 ,卫士们都认为该庆贺庆贺 ,可又怕毛泽东批评 ,商量来商量去 ,最后决定挑选6个鲜桃子放在一个大盘中蒸熟 ,表示“60大寿” ,算是献给老人家的特别寿桃 ;另外晚餐时 ,做了几道家常菜 :木耳炒肉、牛肉炖萝卜、苦瓜炒肉、油菜、雪里蕻、小辣椒、咸鱼。开饭了 ,卫士问毛泽东 :“今天是什么日子?”毛泽东诧异地反问 :“什么日子?”当弄明白是他的60寿辰时 ,马上严肃地说 :“中央已有决定 ,不能祝寿。你们为什么还为我祝寿啊?”李银桥只好解释 :“这是家常便饭 ,不过分。”1960年 ,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 ,全国城乡严重缺粮 ,很多地方发生了浮肿病 ,有些省份出现了非正常死亡。毛泽东心情沉重 ,忧心如焚。1...  相似文献   

18.
2005年12月1日,曾经在《大决战》、《七七事变》、《四渡赤水》等十多部影片中成功塑造周恩来形象的特型演员——苏林在广西南宁突发心机梗塞,抢救无效去世。不禁让人联想到同年7月,同是特型演员,多次扮演毛泽东的古月,也是突发心机梗塞,在广东佛山去世。两位特型演员的先后辞世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的“特型演员”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叶子 《老人世界》2011,(6):34-35
毛泽东喜欢用“马革裹尸”的故事勉励和教育干部。1950年,中共中央应胡志明主席的邀请,派罗贵波率顾问团到越南工作。临走时,毛泽东对他们讲了“马革裹尸”成语的来源。一年后,罗贵波回国汇报工作时,毛泽东又说,我送你们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在长期的实践中产生的“十大军事原则”堪称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是制胜的“法宝”.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方法:1946年7月至1947年11月的短短17个月中.“共打死、打伤、俘虏了蒋介石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一百六十九万人,其中打死和打伤的有六十四万人,俘虏的有一百零五万人。这样,就使我军打退了蒋介石的进攻。保存了解放区的基本区域.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毛泽东选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