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史记》与汉代语言及关中方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作者运用经过加工,提炼的当代《即西汉》活的语言进行创作,主要表一现在司马迁对口语、谚语、歌谣和各地方言词语的采用上。本文主要对《史记》里的汉代关中方言词作了较详细的考究,揭示了它的演变情形。  相似文献   

2.
谚语是一种“口头熟语”,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比较定型的现成话。谚语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但在一个时期的语言中存在,甚至有的可以贯穿几百年、几千年。“远水难救近火”。(《韩非子》) 这则谚语一直到今天还活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史记·留侯世家》张良见沛公时曾用过的“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  相似文献   

3.
我国十八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巨匠,也是一个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在《红楼梦》中,注意吸取民间文学的丰富营养,重视采用民间谚语俗话,取得了高超的艺术成就.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仅就《红楼梦》前八十回而言,引用的谚语俗话约有一百多条,讲过谚语俗话  相似文献   

4.
歌谣谚语在先秦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功能,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功能。《国语》中谚语的政治功能表现为臣下引谚语以劝谏君主、外交场合的利器、观政知人的依据。《国语》中歌谣的政治功能表现为:抒发讥刺与赞美情绪的议政功能;游说功能;童谣的预言功能。  相似文献   

5.
《越谚》是晚清绍兴学者范寅编辑的方言研究方面的著作,全书析为语言、名物和音义三卷,辑录了越地方言的词语、谚语、俚语、歌谣等,是我们了解当时越方言、越文化弥足珍贵的语料。该文从词汇的角度探讨《越谚》的词语结构、注音与释义。  相似文献   

6.
略论《史记》的双音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史记》,记述了上起皇帝,下迄武帝太初(前104~101)年间,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一部重要的文学和史学著作。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善于运用口语刻划人物;还吸收了大量的民谣、谚语和俗语,一改过去《尚书》等经典著作的“佶屈聱牙”的毛病,形成朴素、自然、明白晓畅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的歌谣和谚语,数量丰富,但由于分散在各种书籍中,全面探讨很不容易.清同治年间,出现了《古谣谚》一书,按照经、史、子、集四类出处分卷,引用书籍八百多种,总共一百卷,洋洋大观.解放以后,北京中华书局校点印行,更广泛地被人们引用了.本书的署名编者杜文澜,字小舫,浙江秀水县(令嘉兴市)人.他善于写作公牍文字,对填词有较深的造诣,著有《采香词》、《词律校勘记》,又有《曼陀罗华阁琐  相似文献   

8.
论《搜神记》诗歌谣谚应用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搜神记》中诗歌谚语歌谣的应用情况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翟华 《可乐》2008,(7):62-62
与我合著《12亿火星人》的法国人大恩,在书中引用了这么一句"中国谚语":"激情超不过两次月圆的时间,而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情。"哎,这到底是哪国的谚语呢?我发现,法国人不论是写文章,还是平时说话侃大山,很喜欢夹杂几句民间谚语,特别是中国谚语。法国人在引用之前,往往要加上一句"中国谚语说得好……",以便加  相似文献   

10.
《史记》在语言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史记》在语言方面取得的成就标志着我国语言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史记》的语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作者叙述性的语言,一类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从数量上讲,作者叙述性的语言占较大的比重,是作品的主体。人物的语言虽然不如作者叙述性语言的数量大,但在《史记》中也占有一个不小的比例。它在突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观点,表现作品主题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史记》比喻成一幅质地优美,构图精湛的绵绣,那么,作者叙述性的语言便是这幅绵绣优美的质地,而人物的语言则是这幅  相似文献   

11.
数术是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一,影响了官修史籍《史记》《汉书》的叙事形态。从数术文化角度分析《史记》、《汉书》的叙事形态,数术叙事强化了《史记》、《汉书》的文学性。可靠的叙述人有两类,一种是隐指叙事人,另一种是间接引用叙事人。数术叙事的全知视角是源于数术的超自然特点,这也是形成《史记》、《汉书》神秘化色彩的要素。此外,数术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意象构成了《史记》、《汉书》固有的意象化叙事。  相似文献   

12.
历来研究语言的人都很重视古代谚语,因为它是先人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当时人民思想的普遍高度。古今不少学者毕生为搜集,采摭,辑录古代谚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们从这些古谚中看到了古人思想的闪光,从中汲取智慧和养料,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斯大林说:“要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进行研究,才有可能。”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典籍浩瀚,历代史书,不可胜数,许多伟大的作家以精湛生动的语言勾勒了历史时代的缩影,其中也记录了许多活在人们口上的古谚。《左传》《国语》是两部较古的史书,也是文学名著,作者引用了许多谚语,阐发深刻的哲理,反映生活规律,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3.
《史记》语言的文学性历代以来都受到重视,成为《史记》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汉魏六朝在对《史记》的叙事、文风等文学特点的评述中已有了对其语言的概括性认识。唐代尤其中唐以后,在古文运动大文化语境中,文人开始从文学角度来关注《史记》,韩柳"雄深雅健"、"峻洁"的概括代表了文学家对《史记》语言的整体感受。宋代随着文章学的发展,宋人不仅重视文章整体性的起承转合的章法,更深入到句法、字法的探讨。明代,随着文学复古运动的高涨,《史记》字、词、名句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专著频出,开拓了《史记》语言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将《周易》卦爻辞歌谣与《诗经》比较,从语言的叠字艺术、章法的复沓结构、句式的二四言为主、格律的押韵合辙以及比兴手法的纯熟运用等5个方面,论述了《周易》卦爻辞歌谣鲜明的艺术特色,笔者认为,卦爻辞歌谣是比《诗经》开垦更早的一块古老而生动的诗歌园田  相似文献   

15.
在学界所称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收录了大量关于古代作家及作品的民间传说,这些资料对于反映古代文学作家及作品在民间的状况,丰富和深化古代文学研究与评论,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与《史记》《汉书》有关文字的分析,论证了六朝时期《史记》影响不及《汉书》,同时分析了《史记》不被六朝士流所青睐的原因是:在思想内容上、审美趣味上及语言形式上都不符合六朝人的意趣。  相似文献   

17.
着重介绍了英文谚语的历史及四个来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来源于《圣经》和《伊索寓言》,来源于外来语,来源于历史名人名作;分析了英文谚语口语性强、语言形象、韵律优美、语言生动的四个语言特征;简要说明了翻译英文谚语时应注意的民族性和口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要说建立“学”,《史记》是最有资格的。张新科 先生的《史记学概论》为我们构架了一个《史记》学的 体系。 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书能够像《史记》这样有历 史的穿透力,以至于两千年之后还不断有人引用它 的结论;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书能够像《史记》这样 有极大的魅力,以至于两千年之后每年还要出版成 千上万套以应急需;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书能够像 《史记》这样有如此广阔的覆盖面,以至于文学、历 史、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研究者都可以从 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研究中国史、中亚史、朝 鲜半岛史,都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一部划时代巨著,鲁迅先生曾用“无韵之离骚”给予高度赞扬。诚然,集先秦散文之大成,《史记》树立了一种叙事和风格的新典范,同时,作为文言文形成标志,在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语言方面,《史记》又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汉代的一部史学著作,《史记》引用了不少先秦古籍材料,如《尚书》、《国语》、《左传》、《论语》、《战国策》等。但这并未破坏全书的统一风格。《史记》都是由汉代通用的书面语写成的。在对古史料的改写过程中,司马迁为汉代书面语  相似文献   

20.
《史记.乐书》蕴涵了先秦儒家丰富的诗乐思想,司马迁汲取并实践了先儒的思想,他的诗乐思想除了主要保存在《史记.乐书》中之外,还反映在他对“诗”的引用和评论方面。他认为“乐自内出”是诗乐的发生过程,“诗以达意”是诗歌的本质,并且通过诗乐表现、情感浸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这些思想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