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赋予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进而围绕着它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居住文化。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民居,总是包含着该民族该群体的风习、信仰、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对外交流等诸多内容。可以说,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民居,就是一幅该民族该群体文化概貌的图示。白族是我国最注重民居建筑的民族之一,白族民居具有鲜明的  相似文献   

2.
羌族剪纸艺术别具特色,与民族宗教关系密不可分。羌族剪纸作为艺术形态在原始宗教礼仪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着,其存在与表现形式是民族宗教文化的视觉再现体,在宗教文化意义上体现了羌民族群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升华,并创造了民族习俗、伦理以此影响着现实社会,是创作者个体或群体在精神意义上的图腾与象征,其神秘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文化的积极功能更赋予其作为民族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新疆哈萨克“民考汉”青年亚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民考汉”青年群体亚文化是在本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不止汉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本民族文化隔离机制;能通过汉语打开世界文化宝库的大门;与本民族主导性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故在一定程度上既有适应性又有冲突。这一群体的总的弱点是母语水平不高,这妨碍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与优势。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各民族经营者一直都是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实现经济上优势互补、文化上交流互鉴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各民族企业家特别是少数民族企业家已成为民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导下,应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角度,政治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去分析该群体的特点和作用,特别要注重引导和充分发挥各民族企业家自身行为引领、企业文化带动、产品服务宣教重要作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民族语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之一,如果语言消亡了,使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也将会不存在,那么这个民族何以维系?语言是群体加强凝聚力,产生群体自我认同意识的有力工具。民族语言除了其特定的人际交流、沟通、文化传承等功能以外,还是重要而必不可少的群体心理凝固剂和聚合物。历史上民族实体之间因政治决策、社会变动或其他原因如自然灾害、族群迁徙等因素导致的族际接触或交流,往往会使民族间的文化发生涵化。民族语言也是衡量群体认同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考察族际接触与曾有的融合史事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6.
李人发掘了在文化制约下的个体、群体乃至民族的深层的意识结构 ,从而在广阔的背景上塑造了人物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性格 ,以展现巴蜀文化不同于其它文化  相似文献   

7.
东干文化变迁不仅是与周围民族长期持续而直接接触的结果,也是在外因作用下的文化选择与制度创新.东干群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运用原有知识与新的物质环境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增强了民族实力,也重构了民族文化体系.中亚的物质、文化环境与东干人固有文化特征相结合的适应性文化选择决定了东干文化变迁的方向,而该民族文化变迁的动力则来自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及其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其活动的目标针对某个特定的群体时,该民族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导向一定会成为广告文化表现的核心。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出发,通过大量实例,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广告文化的具体内容及表现特征,即中国现代广告文化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发动了以"强制性"为主要特征、旨在"文明开化"印第安人的同化教育运动,并出台了强制同化教育政策。强制同化教育政策的本质是文化侵略和文化毁灭,它违反了道义及文化多元的客观规律。其失败说明民族教育应认同各民族文化的自身价值,要兼顾民族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赋予群体传承民族共有精神财富的功能,以实现各民族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而真正的艺术又必然是最真实地反映了作为特定民族成员的作者的鲜明个性,因而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不是无根之木。从民族群体看,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气质和民族意识,决定了一定民族绘画的基本风格;从艺术家个体看,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个人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生活阅历、文化结构及个人气质有关。艺术家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个人风格的形成必受其民族群体特定文化意识的限制。换言之,个人风格不可能超越民族和时代,而一定民族各自风格的总和,就构成了该民族时代的民族的风格。封建黑暗的欧…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地区复杂的民族构成造就了当地民族关系的多样性,以"共存-分离"模式可研究各民族相处的基本方式.东南亚地区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共同性决定了各民族共存的基础,而民族文化天然具有的排斥性以及不同层次的民族群体在认同上的错位,则为分离性民族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此外还有不少处于中间状态的民族关系.而全球性条件下文化要素的凸显,更加强了东南亚文化整体性与碎片化既对立又统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0家主流媒体官方微博中有关四川凉山彝族群体的报道文本分析,结合对凉山彝族青年群体智能手机使用的实证考察,发现主流媒体报道下的彝族群体形象与该群体的自我认知之间存在差异,而新媒体在此过程中生产着媒介记忆,发挥着重要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赋予了彝族青年文化实践和身体操演的全新方式,使得他们在原有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创造更有生命力的新记忆,同时也遭遇着族群记忆离散、数字化遗忘和过度娱乐化等危机。由此提出生产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作品,变革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路径,回归文化自信、重塑传统价值等建议,让彝族青年主动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缔造者,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延续与繁荣。  相似文献   

13.
民族心理学研究在不断深入,但如何从发展的视角对民族心理进行考察尚有待探讨。民族心理对文化实践的依赖性决定了在对应研究中需要综合考虑宏观演化和微观发展两个层面的影响。在该框架下,厘清民族心理的概念,对民族心理产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实践背景进行剖析,探索其可能具有的基因基础,对于了解民族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囿于目前主流心理学内容框架多基于多数群体,在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结果的解释上需要相对谨慎。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一民族区别于另一民族的最根本因素,同时亦是民族群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神话是彝族群体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传统的彝族地区,几乎找不到外来典籍的痕迹,彝民的精神支柱除了代代传唱的歌谣,就是在各种仪式上传诵的神话传说。因此,彝族鲜明的民族自我意识,充分体现在其各种神话之中。  相似文献   

15.
[摘要]文章选取西藏农牧区的两个村落为调查地点,以社会学定量方法对西藏农牧民群体的文化认同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农牧民群体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程度都较高,但文化认同与社会发展存在隐性断裂,农牧民群体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存在异构。应该在重视西藏民族文化建设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巩固和强化西藏农牧民群体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6.
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群共同体,也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亚文化与民族认同总是伴随而生.民族认同的极端化极容易演化成民族分离主义.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主文化与亚文化、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对关系对防止民族分离主义的产生,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们总是在已有的文化模式中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生活方式的本身就是文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侗族人民在实践中,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居住、交往、婚恋、家庭等特殊的生活方式。侗族生活方式既是该民族群体传统文化的体现;又是适应和认识环境的结果,蕴含着侗民族独特个性、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英雄”故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演绎主人公为群体利益历经艰辛乃至勇敢献身的英雄故事在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传承久远、阵容庞大,此故事群体涵括着民族民众对英雄人格的认知和思考.云南少数民族英雄故事昭显的文化风貌和英雄内蕴与汉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存在着诸多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及其伦理思想的质朴品格.  相似文献   

19.
金元诗人群体研究是本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刘达科《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研究》一书撷取一个影响较大且地域色彩极浓的诗人群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这一个案揭示了金末元初诗坛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填补这方面空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呈各民族异质文化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格局.当中原的正统文化由于缺乏活力而趋于模式化、凝固化的时候,往往有赖于边缘地区具有朴野本性和原始活力的民族文化的补充与激活,而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实现新的整合、演进与创新,从而确保中华文化始终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向也是多元一体、异轨同奔.金、元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文学不但具有独异的风采,而且对整个中华古代文学的流程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该书从金、元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上考察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的活动与创作,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其内涵和特质.  相似文献   

20.
萨满文化是鄂温克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鄂温克民族对萨满文化信仰的部分特征,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和"天人合一"的至高道统理念。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一个弱小民族群体的独特生活视角,展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历史,深刻体认了这个弱小民族个体和群体特有的平民精神内涵,通过对萨满文化与平民文本意义上的双向互动的深入探析,进而挖掘出掩埋在萨满文化中现代意识的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