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1978~2006年中国高校学生规模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化趋势,运用VAR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经验研究.结论表明,1978~2006年,中国高校学生规模与失业率正相关.高校学生规模冲击对失业率表现为正向影响,其规模增加的第4年,对失业率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值,而且对失业率影响的贡献份额逐年加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7—2020年的年度面板数据,以人类发展指数(HDI)(1)框架下编制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作为门限变量,探讨学前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从总体趋势看,学前教育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当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重在0.34%~0.42%之间时,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2)从控制变量看,金融发展仅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支出仅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3)从区域异质性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学前教育对经济发展存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单门限效应;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存在门限效应,学前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面板数据,对西部大开发前后陕西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不论是西部大开发之前,还是之后,陕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不存在绝对收敛特征。在投资率、人口增长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这些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陕西与东部各省之间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西部大开发实施后,陕西与东部各省的收敛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前。另外,投资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对收敛性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06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第一产业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后的第十年,对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但对其波动的贡献份额较小。第一产业增加值冲击对财政支农支出有较强的正向作用,第十年的影响最大,对财政支农支出波动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5.
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1978-2007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研究,结论表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正向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冲击后的第8年,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正向影响达到最大,对其波动的贡献份额也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冲击对财政支农支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10年的影响最大,对财政支农支出波动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辽宁宏观经济的经验中发现,政府税收的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有着正相关关系.根据这个相关关系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并预测了2010年辽宁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和水平.根据产业部门对增长的贡献指标和市级财政收入增长的近期表现等因素,本文提供了达到目标财政收入增长水平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5-2016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Hausman检验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并分别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分区域的实证检验以探讨此种影响的区域性特征。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住房消费有显著的拉动作用,同时住宅供应面积、地区生产总值对住房消费也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人口老龄化对住房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对东部地区表现为显著正向作用,西部地区则显著为负,而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分析框架基础上引入东西格局概念,改进水平创新技术扩散模型。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南方国家的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陷入创新与模仿的两难困境。若南方国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技术差距,那选择加强或减弱知识产权保护来实现南方国家技术进步是有条件的,该临界条件由南北国家技术差距、东西部地区技术差距等因素决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北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率的增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南方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有利影响是有条件的,该临界条件同样是南北国家技术差距、东西部地区技术差距的复杂函数。  相似文献   

9.
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国家统计年鉴1992-2012年间的地区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地区人口结构变化对人均国民收入的影响.固态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人口抚养比增长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且二者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老龄人口抚养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少儿抚养比增长率显著阻碍经济增长,而且二者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同样具有非线性关系.从时间发展上来看,本世纪初的10年间,老龄人口抚养比对我国人均收入的正向影响明显小于上世纪的最后10年;从区域划分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它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最弱.另外,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越高越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察了1981~2011年中国东部地区11个省(直辖市)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增长背景下的人均财政收入的变动特征.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东部地区11个省(直辖市)人均消费、人均投资和人均进出口对人均财政收入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和经济快速增长,直接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的增长;人均财政收入受影响程度因11个省(直辖市)开放程度、市场成熟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程度而有差异;开放程度较低的省,其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延续效应也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时间较短,消费和投资结构在各省(直辖市)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97-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口、经济因素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死亡率、教育投资、人均收入水平、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等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较显著的正向效应;出生率对人口老龄化存在负向效应.从区域层面看,死亡率、教育投资、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化水平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均为正向效应;出生率在三个地区对人口老龄化均有负向影响;健康投资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有负向效应;非农产业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效应也为负.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7,(4):104-109
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在研究二者关系时,引入固定资产投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和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指标,比仅仅用GDP指标更能全面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2001—2013年国内31个省份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网站的数目越多,生产总值越大。同时,区域生产总值越多,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越大,互联网发展水平就越好。但固定资产投资对互联网的发展却是负向作用。通过将31个省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并对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网站数量的增加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程度是由东向西增加。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也会促进互联网的发展,其程度却是由东向西递减。针对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情况,应加快推进"互联网+"项目计划,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西部地区的网络发展,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加大对中、西部的投资力度,进一步促进东部地区互联网的发展,推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立足于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背景,构建“经济—环境—社会”统筹协调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聚焦于企业绿色创新在环境规制的发展影响路径中产生的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不同规制工具、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化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具有显著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不同地理区域表现异质性中介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下,绿色创新在东部地区产生显著负向传导效应,而在西部地区发挥微弱正向驱动效应;市场激励型规制下,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的正向中介效应占比极高,而西部地区未显现创新驱动效应;公众参与型规制的正向中介效应同样呈现“东部显著,西部不显著”分布特点且占比较低。不同创新水平表现异质性门槛效应。命令控制型规制呈现倒“U”型影响曲线,市场激励型规制呈现“U”型影响曲线,而公众参与型规制仅在高创新水平地区发挥激励效应。据此提出具有区域差异化特征的环境政策建议,加快提升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2000-2017年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三类粮食作物TFP进行测算,并在构建要素错配指数的基础上,对单位规模土地上投入的劳动、机械、化肥和种子等4种要素错配对粮食作物实际TFP增长率的影响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7年粮食作物的实际TFP增长率平均为2.24%,有效TFP增长率约为0.73%;狭义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对TFP的提升作用在增强;劳动投入过度比较突出,是引发粮食生产要素配置不优的主要原因;从空间区域来看,东部地区要素错配程度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相对较高;中部地区粮食作物的实际TFP增长率对要素错配的敏感度要强于东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东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财力水平,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和最需要加强开发的地区。文章基于1978-2009年东部11省和西部12省地区生产总值与政府财力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6.
2006年至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保持在0.4-0.6区间,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后劲乏力。相关面板数据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在消费视角下,全国层面和中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向,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正向;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现金支出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显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全国层面、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影响为正向,对中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向;地区人均GDP对全国层面和各大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正向,普通高中在校人数对全国层面和各大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向。建议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新型城镇化推进方略。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碳产业占比、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R&D经费投入强度四个指标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低碳竞争力情况进行了排名,结果发现:东部地区的低碳竞争力最强,中部与西部的低碳竞争力较弱。为了跟上低碳时代发展节奏,适应低碳经济提出的新要求,西部地区可以从建立碳排放标准、创新企业的运营模式及倡导共享型经济等方面入手来提高自身的低碳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96-2001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我们发现人力资本层次结构显著影响经济增长,其中以大专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比例衡量的高级人力资本对人均产出的正向影响最大,以文盲和小学学历占从业人员比例衡量的初级人力资本对人均产出的正向影响最小,而中级人力资本的影响居中但影响方向为负。该研究结论对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中西部各省在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同时,更要提升人力资本的层次结构,注重人力资本的"质",发挥高级人力资本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调整中级人力资本结构,培养合格的专业性、技术性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东西部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首先厘清区域之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差异.基于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省级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对东部和西部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和西部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具有明显差异: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科教文卫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高于西部地区.因此,在不同的区域条件约束下,区域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稳定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根据Stolper-Samuelson 定理,作为劳动力丰裕型经济体的中国,伴随着出口的日渐增长,劳动收入占比应有所提高,然而中国却出现了与Stolper-Samuelson 定理相悖的现象.有鉴于此,本文基于企业层面数据,在考虑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以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从全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四个层面就出口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层面出现有悖于Stolper-Samuelson 定理的现象,主要原因来自于东部和中部的推动,而西部地区的出口符合Stolper-Samuelson 定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