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伦理学的基础为何?这是生命伦理学家们致力于解决的元问题。比彻姆作为经典生命伦理学的代表,以常识道德作为进路,依托实证主义、规范性、概念性和方法论证明其合理性。但它遭遇了理论权威性难题、与临床实践的不相容性等质疑。罗兹主张用专业伦理取代常识道德成为生命伦理学的理论进路;比彻姆虽回应了罗兹的意见,但多以澄清问题为主,并未对专业伦理进路做出评价。常识道德沿袭了西方哲学传统的"发现确定性"的论证路径,但是它容易遗忘医学专业的社会承诺。专业伦理以"创构性"凸显其专业自治性,但实践进路也引发了理论的脆弱性问题。为此,生命伦理学需要融合两种进路:常识道德提供形式元素,专业伦理则提供质料范畴。  相似文献   

2.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生命伦理学同时也面对着后现代的道德境遇:传统道德基础的崩坍、道德权威的消解与生命伦理的学理匮乏使得中国生命伦理学亟需重新构建。尽管恩格尔哈特曾断言:一般的俗世的生命伦理学无法发现一种标准的、充满内容的俗世道德,但是他仍主张寻求一个包容道德多元论的道德结构。本文的生命伦理精神即作为这样一种道德结构的尝试,旨在为中国语境下的生命伦理学构建提供可能性根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胚基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因其对生命之"道"的终极关照与对生命自由的无极追求而成为中国生命伦理精神的始源之一,与生命伦理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安身立命。本文基于生命伦理学构建的目的沿循生命之源、社会生命之治与个体生命之养的生命理路探析《道德经》中饱含的生命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对人类基因技术的伦理研究面对的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实践活动,这一技术对目前存在的伦理学已经造成了整体性的冲击.局限于具体道德观点和伦理规范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必须在技术目标与道德价值、技术后果与伦理规范,以及技术伦理的实践合理性等方面全面展开,建构出一个人类基因技术伦理研究的整体运思框架.  相似文献   

4.
许惠芬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05-110,158,159
依据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人的伦理主体的历史发展相应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作为群体的伦理主体、作为个体的伦理主体和作为"类"的伦理主体。"类伦理"概念的提出,是从唯物史观的伦理学视野出发,对人类道德发展规律进行探索的一种尝试。从这一意义上,类伦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作为一种理想模型构成了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逻辑之始点。当今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球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诸多困境,需要类伦理作为一种普遍伦理所展现的实践智慧来应对重重危机。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伦理的视野中,现代生物医学将生命科学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对人的生命现象的研究与操纵,正在动摇和改变着人类的自然进程和传统的医学职业行为方式。在这样的强烈冲击和挑战面前,人类忽视和慢待由此而引发的种种生命(医学)道德问题,一方面伦理学的研究会因缺乏时代性而失去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的一片广阔天空,现代伦理的价值和作用就无从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现代医学也会因为缺少道德辩护和伦理力量而偏离合理的发展方向,因道德因素缺失所导致的过大负面效应会强烈地削弱医学科学技术以新的方式履行捍卫人类健康、保护人类生命责…  相似文献   

6.
关怀伦理与我国当代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女性特有的心理特征为视角来对现代人际道德关系进行重构,因此其所包含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比较分析中国传统伦理哲学中的关怀思想和西方关怀伦理学派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关怀伦理对于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在"多"与"变"的时代,伦理道德何处是家园?必须寻找"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其关键词有二:"精神"与"形态";理念是"回归‘精神’","皈依‘形态’";理论假设是建构"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现代伦理学理论,不外三种形态,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其理想类型是"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形态。20世纪的文明觉悟的本质,不是"伦理觉悟",道德觉悟,而是在伦理回归中的"伦理—道德觉悟"。个体生命世界、社会生活世界、伦理学理论内在"精神哲学"的"形态"同一性。现代理论体系中"伦理学"与"道德哲学"不只是两种话语表达,而且代表着两种不同传统和"伦理"与"道德"的两种不同"形态"取向,应当在"精神哲学"的理念和理论中加以统摄和整合。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包括"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与"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其中"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历史与逻辑地具有优先地位。"精神"及其"形态",具体地说,伦理形态,道德形态,伦理—道德形态,就是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现代伦理学理论中的"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是伦理道德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公民伦理是公民交际生活的必然要求,是逐渐成长的公民社会的产物。在整合性的哲学思辨中,公民伦理充当起公民社会的自然法,它不仅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政治哲学视域的一种转向,而且也体现了社会公共体成员对共同的善与共同利益的一致追求。现代社会公民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与行动哲学,体现出六种基本特质:公民伦理的自主性、平等性、民主性、保护性、健全性、教化性。在民主参与的现代社会中,公民伦理承担的是整合理性的人与理性的规范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9.
周秦伦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伦理:周人主要是信念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天命信仰、德性精神、礼乐象征体系;秦人主要是责任伦理,它的基本内容是“公利”原则、理性精神、法术势管理体系。从周到秦的诸子百家也区分为两大对立的伦理谱系。中国封建社会从盛(汉唐)到衰(明清)的社会伦理生活,一直受着这种对立统一的伦理体系的支配。借鉴周人的信念伦理、秦人的责任伦理,重建现代道德价值体系,这是哲学伦理学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人类改造外部客体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由于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使得人类由改造客体而进入改造主体的时代。科技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喜悦的同时也使得人类陷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和道德危机。在此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由科技所引起的伦理难题,并对这些伦理难题进行了伦理学的追问。科技所引发的伦理问题追根到底是由于科技引起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异化,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真实存在逐渐被遗忘。对科技进行伦理学的超越就是重新找回人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1.
当代道德文明建构应该以规范伦理为中心还是以德性伦理为中心?对此学界有较大的分歧.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各有优劣缺失,同时它们产生的社会现实基础也有较大差别.尽管规范伦理有缺陷,但它比德性伦理更适合现代社会生活对道德的要求,因此,当代伦理学应该以规范伦理为中心,辅之以德性伦理的开掘,形成现代的道德文明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形上世界的崩溃,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张使现代人不可避免地被卷进了技术大潮的漩涡,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技术统治思想的贫乏时代。在这个思想贫乏的技术时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医疗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已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冲击着现代人脆弱的道德底线。与技术突飞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类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不断遭遇伦理困境。现代技术的伦理困境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世界观,凸显了道德的相对性和主观性,从而为道德领域中的相对主义倾向提供了孳生的土壤和蔓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霍曼的经济伦理学、克斯劳夫斯基的应用伦理学和乌鲁利特的统一性经济伦理学,分别代表了德语背景中的三大经济伦理流派。霍曼的经济伦理学强调外在环境对现实道德变革的决定作用,否定以个人伦理学的观点去分析现代经济伦理,提出了经济伦理中的还原论;克斯劳夫斯基的应用伦理学建构了经济合理性与伦理合理性相统一的思想;乌鲁利特在继承法兰克福学派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经济合理性和交流合理性内涵,并对其内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经济学与伦理学相互对等性和自主性思想体系。德语背景中的三大经济伦理学派的研究和争论至今仍然处于活跃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杨艳萍  吕锡琛 《中州学刊》2007,2(2):125-128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不关注创造行为所引发的伦理道德问题。创造伦理学的提出,就是源自对创造行为引发的道德问题的关注。创造伦理学的缘起、研究对象、范围、意义以及创造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等基本理论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相似文献   

15.
赵清文 《学术界》2012,(12):103-110,285
安乐哲等西方汉学家看到了儒家伦理所具有的独特性,不主张用德性伦理学等西方传统的范畴定位儒家伦理思想的性质,而是以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为基础,将儒家伦理命名为"角色伦理学"。这一思路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然而却并不能准确描述儒家伦理的性质,这样既不符合儒家伦理对道德主体的理解,还有使儒家伦理陷入非普遍化的外在规范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史学上说,传统的和谐都是奠定在特定的道德价值基础上的道德和谐,这种和谐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困境。从学理上说,社会和谐只能是伦理和谐,只有复归社会和谐的伦理意蕴,确立普遍的道德合理性的价值原则,才有望使社会和谐成为现实。普遍的道德合理性既要求道德人格的塑造,又要求制度伦理的建构。而制度伦理的建构既应坚持制度的道德辩护,也应体现制度的伦理关怀。其中,制度的道德辩护——德福一致是社会伦理和谐的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能为 《学术界》2012,(12):38-49,266,269
学界普遍存在的将伽达默尔解释学与伦理学分而说之抑或将其两者作完全简单等同可以说都有失偏颇,也失之根本。如同海德格尔所认为的"科学技术已经破坏了德国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伽达默尔深刻之处在于分析了人类生活价值伦理失落之根是实践理性、实践智慧的缺位和沦丧,"实践衰退为技术",价值伦理的重塑意味着实践哲学的重建与复兴,因为从根本上说,"实践就是伦理学实践"。实践哲学就是对人类存在本质和生活行为与状态的一种理性反思,是关乎人类存在、目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本性理解,它要求在它所框定的结构中去把握"正确的""共同的"伦理;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观念"将再度重视‘伦理学’,即为‘伦理学’进行一般的辩护,但不是针对价值意识的内容,而是针对权利和道德中亦即伦理中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性"。显然,伽达默尔无意于具体伦理规范讨论,而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处理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的联结的,并把价值的本体论问题当作实践哲学及其伦理学的核心,"价值的本体论问题意味着这样一个关口,如果你不探寻‘价值’之存在所要求的整个道路,就别想通过它。"抑或说,现代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是在实践哲学的恢复与复兴中得到有力的肯定和重建的;实践哲学重又在价值伦理上担当了实践理性的责任与力量。  相似文献   

18.
作为示范伦理的儒家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政通指出,伦理要面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传统和现代化应在相互批判的互动中相互为用,当代的伦理教育应在诸方面突破。李存山认为,儒家的三纲是中国历史演变的产物,儒家伦理可以而且应该随着中国历史的新变化而变化,由此可解构三纲,使儒家的伦理观念作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调整。景海峰探讨了三纲五常自汉以来即为儒家伦理之柱石,是儒家伦理形而上的根基,成为集结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凝聚民族精神的保障。王庆节认为,现代西方主流的“规则伦理学”和儒家的“德性伦理学”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同层次上的伦理理论,不能因过分强调一个方向就走向泛道德主义,也不能因强调另一个方向而走向泛法律主义。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应有一席之地。王立新经过对儒家伦理发生作用的方式的研究,认为它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政治运作或参与政治运作对古代政治进程和历史发展发生作用,二是通过教育对人生和社会生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超 《理论界》2022,(7):30-36
黑格尔在其学术生涯中,对道德与伦理关系的阐述有着三个时期三个维度的变化。青年时期认为伦理是道德下降到习俗然后再从习俗上升到道德的循环,理论带有神秘主义形式的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康德主义色彩,其现实所指向的就是德国16—18世纪的思想和伦理生活。耶拿时期则认为道德是对伦理的扬弃,从伦理中产生了道德,在《精神现象学》中,道德从伦理过程之中发展而来。这里的伦理指古希腊城邦、古罗马帝国的未经反思的政治生活,是作为直接性的伦理而出现的。但在柏林时期也就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成熟时期,在其《法哲学》与《哲学全书》的体系之中,伦理则是道德之后自由展开的过程,在这里伦理的含义不是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内容,而是作为现代国家秩序构建的伦理生活,是经过反思的客观精神,也就是作为合理性的社会组织。伦理与道德三重维度经历了三个思维的过程,先验思维、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因此,每一个伦理在其思维的结构和架构之中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对应了黑格尔自身体系逻辑是范畴自我发展的过程,即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佑素珍 《兰州学刊》2008,42(5):19-22
从现代实践哲学的立场看,自然观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内蕴于人类生活实践之中。人类生活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即技术实践、伦理实践和精神文化实践分别体现着自然观的三个维度,即技术维度、伦理维度与审美维度。可见,时下理论界所倡导的环境伦理既非一种矫情,也非自然观的全部,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之一,即伦理之维。从人类生活实践出发,恰当地将环境伦理视之为自然观的伦理维度,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