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域民情风俗对路遥小说创作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一,区域民情风俗使创作主体成了这种区域文化的载体.二,区域民俗对作品内容施以影响.三,区域民俗对作品艺术形式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昝风华 《东方论坛》2008,(3):40-44,53
在汉代散文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风俗文化为其提供了大量新鲜丰富的养料。汉代风俗文化对于本时期散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内容的丰富和功能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风俗文化对汉代散文的写人、叙事、说理艺术及其艺术风格有重要影响;作为风俗文化之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汉代散文的风格及语言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贵州民族文学创作在作家们的寂寞耕耘中出现了发展的好势头,出现了十分令人欣喜的好局面。在50年代成名的老一辈作家中,著名彝族作家苏晓星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末代土司》,结构恢宏,气度不凡,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力作。著名苗族作家伍略则以《虎年失踪》为代表的系列中篇小说编织了一个熔风俗、文化及政治于一炉的魔幻故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快乐的意象性审美空间,提供了一个与以往小说风格完全不同的文本。著名布依族诗人弋良俊在写了雅俗共赏的《面对被拍卖的苗家女》等长篇小说后工作烦忙之余又推出了《冬至》等短篇小说。可…  相似文献   

4.
所谓小说与诗的分界,大致在故事的组织与抒情的格式、韵致之间的差别。不过,这种文类的界线,其实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因此,一直有腑胃“抒情小说”和“诗意小说”的提法。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小说中的诗性意蕴,不是指以诗的外在表征来演绎或反串小说的“诗意”与“诗趣”,而是注重融会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中的诗性情调。这份内蕴于小说中的“诗意”与“诗趣”,正是积淀在作者个性中的品格修养和体现在作品风格中的精神内核。因此,肮胃诗性情调,其实质是来源于个性化生存的本真状态和表现为个性化索求的审美的理想境界。读台湾作家墨人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尝试使边地文化背景下的云南民族风情小说与中原文化背景下的汪曾祺风俗──文化小说互为反光镜,不仅照亮云南民族风情小说研究的诸多暗角,更折射出潜藏于两类风俗小说深层的相映成趣的审美意蕴、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森鸥外作为各自民族的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却在小说创作上表现出了貌似迥异的风格,但基于强烈关注现实的意识、复杂沉痛的内在矛盾、融贯中西的文化品格等因素上来比较,他们都具有执着理想的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深入文本的进一步审视下,可以发现鲁迅对森鸥外的接受是一个由出于个人气质原因的喜爱到结合时代使命感的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明清话本、拟话本小说的地域叙事为我们从小说文本反观地域风尚提供了可能性。"三言"中有多篇文章涉及闽地叙事,内容涵盖政治事件、民间传说、海上贸易、风俗地貌等,具有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三言"的闽地叙事多叙离乱,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多用民间视角;对闽地原有民间故事的改写涉及海上贸易与倭患的历史图景;对民间传说的敷演与闽地风俗地貌相关,当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为我们考察特定历史时期闽地政治、经济、文化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以不同地域农村文化生态系统为创作背景 ,反映不同文化区域的乡土生活与风貌 ,表现出独具地域性的审美特征。从小说的乡土题材、描摹的民俗风情及方言使用等方面 ,展示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民间性文化特点与地域性的文化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9.
泛指叙事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特有的叙事模式之一,其特征是在叙事中有意取消具体的叙事时间,也不针对特定的人物个体,以此造成叙事的话语跨界和功能变异,叙事抒情化,情节和人物意象化,参与文本中风俗意象的建构;而限制性视角的使用和视角越界现象的发生,在叙述者、小说人物和风俗意象之间进一步造成了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营造出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10.
鲁迅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鲁迅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迅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11.
风俗是合作化小说重要的叙事策略之一。大量的风俗描写渗透十七年合作化小说中,与政治话语同谋共生,演绎当下意识形态,表现现实秩序的合理性。本文从风俗自身的特性和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入手,考察风俗叙事与政治话语的结合状态,及其在合作化文本建构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吉狄马加诗歌创作已成为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写作的一种典范,其文本在异质文化的交汇之中,形成了诗人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从语言的修辞角度,分别考察其诗歌文本中典型词汇、词语选择、词语的组合搭配以及个性化的修辞格--反复与排比、隐喻与象征等风格手段,探寻诗人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古代早期小说的产生发展有本于中国原生文化和民间思想的一元,其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和明显的是道家文化对其文学品格的滋养和影响。而古代早期小说文学品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游心寓目的审美目的、玄言神怪的创作题材、贵异尚奇的文学特征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针对《围城》意象研究基本阙如的现状,文章提取了小说的两个贯穿性文化意象,即轮船意象和家意象,对小说进行了新的解读。轮船意象属于文化意象,讽刺了现代盲目的出国热。从叙事功能来说,它具有设定背景、贯通结构和凝聚意义的作用。家意象在小说中是以意象系列的形式出现的,既指现实的家,也指其他各种象征隐喻意义和文化引申意义上的家。在《围城》这种散文化结构的小说中,它起到了凝聚叙事结构、揭示中心和升华主题的作用。轮船意象和家意象的互织互动,升华了文本的文化内涵,形塑了小说的审美风格,是解读小说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是作家们的精神母乳。地域文化精神直接影响到小说叙述焦点的定位与运动、小说话语与叙事视角的选择、言语风格的确定以及语言结构的形成;方言土语不仅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资源,而且为小说语言增色许多;作为地理风貌的自然风光进入小说,必然影响着描写这些风光的语言风格的选择;民间语言体现一种民间立场的叙事,与官方文化拉开一定距离,并显示出民间幽默的智慧与解构的才能;有作为的作家不仅善于到地域文化中去淘金,而且能跳出其拘囿,去经受各种异地文化的洗礼。  相似文献   

16.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 ,对中华风俗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 ,描述了区域风俗文化的特征及内部差异 ,分析了区域风俗文化形成、演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穆天子传》的撰者、成书年代、文本性质等,均可谓学术疑案。从叙事动机出发,依据战国初期前后相关文献的巨大差异,可以认同此书源出赵国后嗣对祖先的追崇。《穆天子传》体式近似起居注,风格却呈现恍惚无征之态,它既非信史著作,亦非上古神话抑或次神话之类。基于社会风尚和读学心理来审视,穆王故实在虚实相生中形成的小说境界,曾一度受到战国末期神仙思维、汉晋时世造仙运动先后影响,最终在历史误读中造就了后人所谓的神话品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追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复苏的基础上,深入论述了其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给新时期小说带来的奇异风格。  相似文献   

19.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风俗文化对汉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风俗文化是汉赋题材内容的重要来源;汉赋的喜用铺陈夸张手法、风格闳富奇丽等艺术特点的形成与汉人喜爱奇谈虚语的风气、汉代的神仙信仰、汉人追求完整繁富的审美风尚以及其他种种多姿多彩的风俗事象都有一定关联;汉代文人赋对本时期民间文学有较多借鉴。  相似文献   

20.
菲利普·罗斯的“祖克曼书系”九部小说在叙事策略、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自涉互文性。自涉互文性表现为后文本对前文本的提及、扩充或重构,具有小说叙事学的功能和意义。“祖克曼书系”的自涉互文性体现出罗斯以犹太人的身份困惑、美国梦、追求“精神之父”等主题的作品的整体创作特色,反映了罗斯对纽瓦克犹太社区的风俗与时代变迁的如实记录与生动描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