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创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制度的信用基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激发诚信原动力,降低市场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二是在党建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性和智慧上的实证体系有助于党员的党性提升,从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统一”理念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和重点内容之一。面对新环境、踏上新征程、肩负新任务、迎接新挑战,要根据新要求,采取新办法、开发新模式、创造新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上,有利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伟大事业的时代重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宣传理论政策、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感受志愿服务的有效平台,各地政府和高校应该正确利用好这个平台和资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加速器”和“营养剂”。大学生群体也应该利用好这个舞台展现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文明素养,进而展现良好的国家形象,在社会实践中发扬志愿者服务精神,在交流沟通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征程中不断增强大学生“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脉和灵魂,更加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要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新表达,中华优秀法律文化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坚实法律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是奠立在深厚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蕴含着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文化强国,需要在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悠久的中华文明是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华法律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创新发展之源,“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涵养人类文明形态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的时代特征,提出“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顽强奋斗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守正创新”视野中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两个结合”之间相互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要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之正、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正,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为当代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构建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5.
在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于服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及推动毕业生社会就业、创业等方面意义重大。文章基于“四位一体”新视域,即立足于政府、高校、家庭及学生四个发展维度,多层次、综合性审视与把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才能真正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双创”,亦或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科学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取用有节”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智慧方面,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倡导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方式等特点。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从而不断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建设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必要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坚持现代化建设方向的重要保证;是加速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动力量;是凝聚现代化建设力量的整合机制;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滥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返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就要在传统文化中对其追根溯源并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新”,既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修身过程中重“践行”是我国伦理道德思想中一份宝贵的遗产.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就明确提出了“践行”的修身方法.他认为“践行”是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践行”是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基石,也是其他学科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中国传统的“践行”思想对于当今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和道德生活的不断完善,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南──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论纲宋歌,徐亚丽中国共产党为全国人民制定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实际上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要求。这...  相似文献   

12.
“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述,中国梦经历了百年沧桑,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新的内容,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育途径,做好大学生中国梦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展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本刊特别开设“全面深化改革热点问题大家谈”专栏,为全面深化改革热点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邀请资深学者专家对全面深化改革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以期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言献策,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推动中华传统和谐精神转型,培育现代新和谐精神,必须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大系统中,批判继承中华传统和谐精神资源,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尤其是西方现代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开放精神、个体精神等有益的和谐文化因子,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教育引导、道德控制和法律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6.
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凝练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从理论依据来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相联;从历史依据来看,它与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探索史紧密相联;从现实依据来看,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7.
我国属于“现代化后发型”社会主义国家,对现代化目标的设计,既要符合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国情,还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具有多维性,即:“富强、民主、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横向全面协调发展性;“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纵向可持续推进性;“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终极价值趋向性。  相似文献   

18.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林建华 《东岳论丛》2019,40(9):5-16
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诞生在欧洲,却传遍全世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信仰体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也需要解决"服水土"的问题,才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标志,它继往开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相辅相成,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壮举,它积淀的经验弥足珍贵且历久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指向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光辉篇章。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开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和创新开辟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时代变迁和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着传统社会主义文化向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转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文化范式转变,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文化建设找到了正确的位置;由计划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封闭保守的社会文化结构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形态和开放创新的社会文化结构转变,文化建设获得了反映社会进步、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崭新的时代内容,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由"穷过渡"的文化价值目标取向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价值目标取向转变,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