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美学不只是关于美和艺术的知识领域,同时也是现代精神自我确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旨趣系于个人主体的正当性这个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鲍姆嘉通最初在理性主义体系里构想出一门准认识论性质的"感性学";而后,康德在批判哲学范围内为之确立主体的根基,并赋予"审美自律论"以完整的哲学形式;席勒从康德的概念框架出发,将审美批判扩展至社会政治领域,提出一种"审美乌托邦"思想.现代美学早期的这段历史,显示了审美-艺术问题是如何被推向现代思想前沿的.  相似文献   

3.
以理查德·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学者把身体美学定位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视为美学在传统心灵美学基础上继续向前开拓的根本方向。这种定位能够成立的原因在于,身体美学具有自身深厚的哲学基础,即身体存在论。它与作为心灵美学哲学基础的心灵本体论相对,提供了对哲学之为哲学具有构成作用的“存在”问题的解答。基于此,身体美学才能作为基础构造的美学知识,即美学基础理论。这首先集中表现为身体美学在根本上转换了美学关于审美的认知,具有自身的且区别于心灵美学的美本质论。当然,除了哲学基础、美本质论外,当身体美学在美感论、审美范畴、审美形态、美育等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上都给出自出机杼的回答之后,它作为美学基础理论的学科定位和面目可以更为立体地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康德以批判哲学为基础,通过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美学的调和,推动近代西方美学产生了关键性转折。从"美的分析论"到"崇高的分析论",康德从不同方面考察和论述了审美中感性和理性的关系问题,试图以不同方式将两者调和起来,回答审美愉快的情感何以具有理性的性质这一基本问题,并通过对"美的理想"和"审美理念"内涵的揭示,对美和审美的本质特征作了深刻概括和创造性阐释。康德美学的内在矛盾,表明依靠调和无法真正解决美和审美中感性与理性等对立面的辩证统一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基本解决则是由黑格尔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美学》的答辩——与张法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先生与我的分歧,首先就体现在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上.第一,我认为实体性的美的本质并不存在,美的本质问题应该转换为审美的本质问题;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他的美学研究是从美的本质问题出发的;第二,我认为审美的本质问题可以言说,而张法认为美的本质不可以言说.在审美超越性问题上,我认为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因此"美"不在现实领域,而在超越现实的领域.而在张法看来,只有现实的才是真实的,而超越现实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张法批评我的美学体系"无学","无史"、是"后现代间性拼贴",主要是因为我的美学的哲学基础不符合他的观念.而我的美学体系,综合了现代哲学、美学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成果,并且进行了独立的创造.至于它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用学翻译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雄 《学术论坛》2006,(3):190-193
中国传统的译论折射出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观中国翻译美学与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哲学-美学思想,探索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审美的认知图式与审美再现原则、文化美学与文化传真、灵感翻译美学、语用学翻译美学综观,提出中国语用学翻译美学走向动态的理性的语用意义、语用价值与语用美学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后实践论美学”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论美学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主要贡献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美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然与人的一种关系属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客观论美学和主观论美学的思想局限,为美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根基。新时期以来所出现的后实践论美学的各种理论主张,不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理论对于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就是试图对之进行改造,来否定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并借此来否定美的哲学,进而把美学归结为只是一个审美经验论和审美心理学的问题。就观念和方法来看,这都不是对美学研究的推进,而是向传统主观论美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波瑞奥德的“关系美学”一度被西方学界誉为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然而,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作为朗西埃的批评对象存在从而显得学术光芒十分暗淡。重估其学术价值的方式之一是将其放到上世纪90年代法国那场“当代艺术危机”的大讨论当中,作为对这场运动的逆向回应,波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力图为当代艺术正名,并且尝试在新的社会语境中,重新建构当代艺术的表征范式。同时,这种艺术表征范式的重建背后还体现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动摇着人们对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惯常理解。  相似文献   

9.
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新实践美学与旧实践美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它们都以实践哲学为基础 ,以实践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由此在对待审美、美学的逻辑起点、劳动与审美以及美的本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的观点仅仅是在实践美学体系内作修补 ,它注定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阳明心学美学蕴涵着传统中国乃至东方哲学美学的深层智慧,"本体—工夫—境界"是其内在的理论构架。本体工夫论是切入阳明心学美学研究的独特视角,传统与当代的统一、东方与西方的会通、本真与本心的辩证构成该研究的基本原则。具体研究内容则从四个方面切入:其一,从宏观的角度,历史和逻辑统一地考察阳明心学美学形成的哲学基础和理论背景;其二,从微观的角度,系统地分析阳明心本论美学的逻辑结构及其独特的审美本体与工夫论思想;其三,从比较的角度,深入地透视阳明心学美学及其本体工夫论思想与西方传统美学理路的不同;其四,从现实的角度,客观地分析阳明心学美学对构建当代中国美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成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否定本体论出发 ,提出否定主义美学观的三个基本命题 :“美在本体性否定之中”、“美是本体性否定的未完成”、“美学只能说‘不美’和‘丑’” ,它们分别涉及“美何以成为可能”、“美是什么”以及“如何言说美”等基本美学问题 ;文章进而对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作出否定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3.
周纪文 《阴山学刊》2003,16(2):5-12
周来祥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提出的“美是和谐”理论在中国美学界独树一帜 ,因而又被称为和谐论美学派。周来祥先生的和谐论美学思想体系包括了方法论和体系论 ,美学和艺术本质论 ,美学和艺术形态论 ,中西方比较美学研究和中、西美学史研究。在五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 ,周先生始终坚持辩证思维和历史主义观念 ,理性精神贯彻如一。和谐为美是其思想的核心 ,三大美的理论是其精华 ,主潮风格是其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业时代带来的全新的变化,经典美学面对新的审美趣味带来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和批判当下的语言混淆、广告迷离等一些审美现象的同时,提出从美学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入手,建构商业时代的美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美学研究的对象从“美”向“审美”的转移,“美学”的学科名称遭到“审美学”的挑战.这些论争对于人们重新认识“美学”的涵义颇富启发意义,但它们主张将“美学”改名为“审美学”,将美学研究的对象仅仅局限在“审美”关系、活动、经验内,否认对“美”的本质、共性、规律的思考、抽象和概括,这却是令人难以苟同的.虽然“美”包含“审美”,“美学”可以译为“审美学”,但作为学科名称,还是保留“美学”的译名更为合适.由于在中文中“美”与“审美”是两个概念,“审美”必须以“美”为存在前提,因此,对“美”的追问是美学研究回避不了的问题.美学就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人文哲学.  相似文献   

16.
朱立元  曾仲权 《江淮论坛》2014,(4):149-156,86
鲍姆嘉通的美学具有二重性:感性学和审美学。作为鲍氏美学的主要出发点和归结点,审美学主要体现在其关于学科目的、美学分类、美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美学家的论述中。旨在指导感性谈论以臻于完善的哲理诗学既是彰显鲍姆嘉通美学审美学特性的美学批评的具体形式,又是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学科设想的源头。鲍姆嘉通美学的二重性实质上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理论性理性和实践性理性的融合。鲍氏美学的二重性和美学批评对康德与黑格尔美学发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者为文艺美学命名情况与当年鲍姆加通命名美学时的境况是一样的,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事实的存在要比文艺美学这个称谓的出现早得多。中国传统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主要形态就是文艺美学。西方美学在对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感受的研究中,逐渐从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的核心问题,向审美意识的核心问题,再向审美经验的核心问题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可以说也是与西方美学从单一的哲学美学,向同时存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哲学,再向同时存在着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美学的美学学科格局的变化同步进展的。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当前实践美学研究的不足是停留在一般的、宏观的、社会学的层面而未能进入特殊的、微观的、心理学的层面,所以尚有待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强调审美对于现世人生的意义,重申美学对于当今人的生存状况与心灵世界的深切关注,倡导美对人类灵魂与道德人格建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美学研究与人生论的整合,才是丰富和发展实践美学的最终落脚点,才是美学研究的原点。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兼具多种身份的学者,许明的学术经历经历了从北京到上海两个重要阶段,他的学术起步是从美学研究开始的,<美的认知结构>是从理论思辨角度展开美学研究的反思,审美风尚史的研究强化了许明美学研究兴趣的转向:从抽象的美学思辨转向实证的审美考古.在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史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正是延续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问题的密切关注,使得许明从90年代开始在文艺批评领域提出建设新意识形态批评.进入新世纪以来,许明的学术研究逐渐凝聚为"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问题,并形成"大文化史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西纯粹美学理论有了新的发展,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与杨春时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各自的主要代表。马丁·泽尔把审美的核心放在显现,杨春时则认为其乃是存在。马丁·泽尔的显现美学由审美感知和审美对象组成的审美情境为主要构成,杨春时则提出了审美“现象”,以现象的显现凸显审美的独特性。马丁·泽尔虽然试图超越“存在美学”和“假象美学”的二元区分,但对审美感知的强调使其还停留在西方传统美学的感性学之内,杨春时则汲取了中华古典美学思想,以审美是自由的生存方式和超越的体验方式,创建了生存美学。马丁·泽尔虽然强调了审美乃是哲学的“校正”,突出了审美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中的作用,但审美的地位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定,杨春时则完全突出了审美之学的重要性,认为审美乃是第一哲学,是哲学的根基和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