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七个尖角阁的房子》是霍桑继《红字》后于1851年发表的又一部罗曼司作品,是一部将历史、哥特、罗曼司融合在一起的成功的尝试。本文从《七个尖角阁的房子》中祖辈留下的历史罪孽入手,探讨霍桑是如何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来绘制美国历史中的罪恶的。  相似文献   

2.
正我到英国探望六十多岁的姑妈后,心里感到凄凉。因自从姑父去世,姑妈便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偌大房子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原来,为了培养独立自主的习惯,英国的孩子18岁后要离开父母,搬到外面居住,这也造成了很多老人独居的现状。为此,一些慈善组织专门定期组织年轻人去体验孤独老人的生活。我和表哥、表姐三人也参加了这样的体验。我们被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指定房子里进行体验,  相似文献   

3.
旅英散记     
浮光掠影威尔士小镇儿子邀我和老伴去英国玩,我们也乐得此行。他们全家住在英国威尔士一栋乡村别墅内,房子是新建筑,很现代,外表却要做旧,所以显得挺古朴。儿子说:这就是英国人的风格——怀旧。家里院子大,光草坪足有篮球场那么大,跟美国不同的是家家有院墙,有铁栅栏门。  相似文献   

4.
颧(上)     
《阅读与作文》2008,(11):21-23,20
在一个小村子最后面的一座房子上,有一个鹳的窝,鹳妈妈和自己的四个孩子住在里面。孩子们伸长了脑袋,翘起带着黑点的喙,因为他们的喙还没有变红呢。旁边不远是鹳爸爸,他一个人站在屋脊上,笔直地挺立着。他收起一条腿,好让自己在站岗放哨的时候不至于太无聊。人们会以为他是木头刻的,因为它站着一动不动。  相似文献   

5.
谨慎的客人     
正祖辈在隔代教育中要扮演多重角色。不少祖辈在儿女有了孩子以后,就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带养孙辈的任务,成为不折不扣的带孩子的"老仆人"。他们带养时全心全意,就怕孙辈有点什么意外;同时还要为上班的子女操心,担当了"买汰烧"的任务。虽累,却任劳任怨。在隔代教育中,很多时候是祖辈到子女家去照顾孙辈,有时也得扮演客人的角色,客客气气地与下一代相处。祖辈毕竟不是住在自己的家里,特别是去和儿媳妇、女婿一  相似文献   

6.
我希望现在,我住在最后的房子一里,爱着最后的人,用最后一种稳定的方式生活着,希望下一次再搬的话,是从今生搬往来世。  相似文献   

7.
蔡文峰 《市民》2006,(6):67-67
我最美好的居住经验,是在波兰小村Powalczyn度过的一个星期。我们一群人,住在一栋独立、两层的红砖别墅,那别墅二战之前就已存在,二战后原住户逃亡到德国,农民把房子卖给城里的波兰人度假用,保存至今。  相似文献   

8.
苗君甫 《社区》2012,(33):42-43
在城里买了房子之后,我就把住在乡下的母亲接了过来,没想到母亲并不开心,常常抱怨说,在城里住没有一点儿人情味,根本不如乡下,上下电梯也没个人说句话,住对门的也不经常串串门……  相似文献   

9.
爱的故事     
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小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住在一座破旧的小房子里。一天夜里,房子突然着火了。奶奶和小女孩困在屋里,大火迅速蔓延,整座房子变成一片火海。  相似文献   

10.
柏克以英国为例,认为自由乃是我们得自祖辈的一项遗产,是在尊重过去的传统基础上通过渐进争取和改进得来的,它并不能割断我们的亲情和信仰纽带。凡是从不向前回顾自己祖先的人,也不会向后瞻望子孙后代,而只有懂得尊重传统的人,才明白保守主义所保守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左新华住在西四北三条某大杂院里,房子40平米,还有一间自建的小厨房.全家一共4口人,丈夫、孩子、婆婆.左大姐自己是职工,月收入2000余元;丈夫没有固定工作,收入时有时无;孩子上初中;婆婆72岁,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李晓 《社区》2012,(29):53-53
国学大师启功活了93岁,他一生无儿无女。早在生前,他就把卖字画和稿费所得的20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给了执教的北京师范大学,而自己却住在简陋狭小的房子里。  相似文献   

13.
小学毕业后的很长时间,我住在祖辈的老宅中。坦白说,环境不算好。在霪雨连连的梅雨季节,屋后的墙上满是绿苔,颇像与世隔绝的桃源,红漆剥落的老式木家具总是有一丝腐朽的气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 《社区》2008,(20):56-56
有一个字。囚,是人被四周围住了。房子是囚人的,人寻房子,自己把自己囚起来。这有点投案自首。过去的地主富农,买房买地,现在一般的农民省吃俭用,第一个建设就是盖房,活着没有盖所房子,好像一个总统没有治理好国家一样,很丢人的。时下的房地产很热,大款们也是广置房产。都要囚,囚了自己,还要给子子孙孙都有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我的家乡是十渡,我的家住在距离十渡15公里的王老铺,我家住的房子在海拔900米的高山上。  相似文献   

16.
抓贼     
凤凰 《社区》2008,(1):52-53
小区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有些人家的房子空着,就出租给来城里打工的民工住。李四就是一个打工的民工,他也租了一间房子来住。虽然住在底楼,但是他早出晚归,小区里的人很少见到他,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干什么的。  相似文献   

17.
最近,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桩奇特的遗产继承纠纷案,一对亲兄妹为母亲留下房子该归谁,闹得不可开交,他们手中都持有一份已故母亲李亚娟将房产全部赠与自己的遗嘱。老母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自己的房产,这套房子到底该归谁?  相似文献   

18.
姜雯雨 《中国农村》2011,(6):124-129
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栋房子:于内,极尽奢华;于外,景色醉人。Casta Diva就是这样一栋充满梦幻与历史色彩的房子。时间在它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使得它愈加生动与迷人。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房子,我跟大多数人概念不一样。我从小住在清华校园里,家是那种二层的小楼,外表看起来很普通,面积也不是特大,但是特别安静。这地儿都没动过,也没装修之说,从我生下来就是这样红色的,很老很旧。但我在那儿真觉得挺好。有一个家,不仅仅是睡觉的地方,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房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8,(24):33-33
也许有人会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房子的人,养老是没有问题的,只有一套房子的怎么办?其实,有一套房子也一样能够以房养老。为此,笔者还提供了有别于“倒按揭”的五种以房养老方案。方案一:可以采取“卖房”办法筹措补充养老金,但不是卖给外人,而是把房子卖给自己的子女。也就是说,老人可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子女。老人每月可从子女那儿得到一笔退休金补助,而子女也可以以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买下父母的房子,这将更加增进老人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