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志卫 《社区》2010,(13):43-43
“去银行兑换破损的钱币,也要社区盖章证明?社区公章简直成了‘万能章’,社区干部说,烦倒不怕,有些责任实在担不起”。宁波市政协委员王凌在今年的市“两会”的提案中,反映了一个目前各城市社区十分普遍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卫炜 《社区》2009,(22):14-17
每年一度的“两会”,历来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越来越受到百姓关注。2009年3月间的两会开幕伊始便“热词”不断:4万亿、拉动内需、房市股市、社区就业等,牵动人心,而温家宝总理关于“推进改革,促进社会公甲正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社区》2014,(9):1-1
一年一度的“两会”,已经融入了国人的社会生活。近年“两会'’的议案,越来越多地包含了百姓关心的信息,成为三月里街头巷尾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上,养老、社会组织、福利、救助等是被提到比例最高的民生热词。这些热词也向来被本刊及社区居民所关注。而“雾霾”位列“热词之首”,这更是百姓关心的眼前事。  相似文献   

4.
蒲德贵  张明英 《社区》2014,(13):37-37
他们不是“两会”代表,但却是8000多名矿工家属平安工作、幸福生活的“代言人”。在重庆能源集团天池社区,由64名站长、栋长、楼长每月召开一次的“两会”很特别,代表们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而是努力为社区安宁、矿工平安去想办法,出主意。  相似文献   

5.
盛芳 《社区》2009,(16):5-5
笔者居住的社区经过积极筹备,于近日开通了“社区网站”。居民们足不出户,坐在家中的电脑前,点击一下鼠标,就能了解和掌握到社区新闻,这其中包括社区党建、文明创建、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内容。开通“社区网站”,赋予了社区居民更多的知情权,对实行居务公开,密切社区干部与居民之间的关系,促进平安和谐社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王桐叙 《社区》2008,(22):32-34
社区主体是居民,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大多数社区居民对于参与社区建设的认识仍停留在“参加活动”的阶段,即“你组织活动,请我参加”的被动参与状态。虽然不少社区建立了多种多样的社区民间组织,但这些组织也仅处于搞活动、自娱自乐、自我服务状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参与社区治理意识不强,途径不畅,是制约社区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所属社区,在解决社区工作出现的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诊断工作法”,提升了居民社区参与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尹秀英 《社区》2014,(16):13-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的改革任务。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那么,社区治理治什么?怎么治?谁来治?在工作实践中,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制”虽然有效消解了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失灵,但是在现实中面临着制度性和管理性的双重困境。在制度性运行方面,“项目制”导致了“一刀切”式服务供给、项目稳定性弱、“弱合作”社区嵌入、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之间“马太效应”等现象的发生;在管理运行方面,“项目制”暴露出志愿组织项目开发能力不足、项目管理机制低效、项目绩效评估僵滞、项目推广效应弱等缺点。项目供给不足与社区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项目分配过程中的公共价值偏离、项目监督弱化、科层治理与项目治理双重逻辑影响下的政府寻租,是导致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制”遇到双重困境的主要原因。对此,要从强化群众满意价值导向、增强政府部门全过程统筹、搭建项目嵌入社区工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促成资源整合五条路径来优化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制”运行。  相似文献   

9.
《金陵瞭望》2006,(1):26-26
鼓楼区在全国城区率先提出了“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丁作方针,并在工人新村创立了“社区议事园”。“社区议事园”是建立在以全体社区居民为主体,以议事会、议事箱、议事厅、议事栏为载体的社区议事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王斌 《社区》2004,(18):31-31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非典”这样的突发性事件之后,社区建设被迅速重视和宣扬起来,各单位、部门把社区列为一个工作重点,城管、文教、卫生、档案管理纷纷进驻社区。这本来是好事,问题是很多单位对社区工作“进而不做”,不是发挥自身的服务职能去为社区办实事,而是对社区居委会直接布置工作,“指导、支持和帮助”变成了派任务、下指标、硬性摊派,造成居委会越管越多、负担越来越  相似文献   

11.
提升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不仅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借助社会质量的分析框架,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能够识别出“缺乏社会包容”和“缺乏社会凝聚”两个风险因素。以北京、南京、义乌、宁波、成都和西宁6个城市的19个多民族社区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的条件组合展开探讨,发现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存在“以居民参与为依托的包容型社区”“以民生保障和社区认同为依托的包容型社区”“以民生保障为依托的参与型社区”三条实践路径,营造共生共乐的社区氛围、培育共享共有的社区文化、推进共商共议的社区参与和提供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是城市多民族社区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陈红 《社区》2008,(1):16-17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新碶街道芝兰社区党总支在推进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依托所在地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坚持“和谐”与“特色”并举,坚持“以党建带动共建,以共建促创建”的理念,以“千名党员社区共建”活动为抓手,全面开展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使社区党建工作得到不断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13.
张颖 《社区》2012,(25):28-28
创新社会管理已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在社区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一)设立专门的“社区管理办公室”,理顺政府、社区、服务中心的关系。由于社区是自治组织,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有许多下沉到社区,造成了社区事务繁杂,负担重。为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关系,加强对社区工作的指导,可以探索在街办设立专门的“社区管理办公室”,社区的各项工作通过“社区管理办公室”依照“准入制度”和“费随事转”制度进入社区,社区职能职责才能得到进一步明确,工作关系才能简单明白,社区管理力度才能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4.
孟谦 《社区》2014,(18):1-1
做社区工作的人,大都知道“百步亭”。多年以来,它是中国社区建设领域的一面旗帜。“百步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是一处集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社区的开发始于20年前,随着一期—期新楼盘的落成,—批批居民的入住,如今居住人口已达14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大社区”。但百步亭的名气之大,并非因其规模,而是其独树一帜的发展模式,简单说就是开发商不仅负责前期的工程建设,而且参与到后期的社区管理服务中,实践证明,后期的工作对社区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也因此有了百步亭“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社区发展概念,被人们称为“百步亭模式’。  相似文献   

15.
梁丹丹 《社区》2011,(19):48-48
2009年4月,初到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街道东庄社区居委会的我,对社区工作知之甚少。和大家一样,我对社区居委会的认知也大部分停留在“小脚侦缉队”“街道老大妈”上。直到我干上了这份工作,才开始明白什么叫“进了社区的人儿,就是社区的人儿,办好社区的事儿,铸就社区的魂儿”。  相似文献   

16.
蒋爱群  郑飞 《社区》2005,(2):24-26
为了解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和对社区工作的态度,针对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开展工作,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办事处委托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在其所辖的14个社区进行了“居民社区服务需求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对各类社区服务的需求及解决需求途径的偏好;居民对社区服务的了解,对现有服务设施的使用率、满意度;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价和参与意愿等等。  相似文献   

17.
汪文新 《社区》2014,(12):13-13
“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模式是指在社区建设中,建立起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指导下,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服务站三位一体的社区民主自治体系。“三社一体化”社区治理模式,改进了社区治理方式,“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达到政社合作、依法共治社区的目标,推动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丁涛  王帅军 《社区》2010,(13):46-47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在社区建设工作中,大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并实行三项措施,破解了社区人才匮乏的瓶颈,取得了良好效果。首先是通过“考、选、调、聘、派”等方式进人。“考”,就是按照规定的条件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社区工作者。“选”,就是面向全体居民公开推选,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熟悉社区情况、懂得社区管理的优秀人才选拔到社区干部队伍中。  相似文献   

19.
巍子 《社区》2001,(3):1-1
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中办[2000]23号文件下发以后,社区建设的热潮迭起,轰轰烈烈。经过这几年社区建设的初步探索和历练,目前在一部分城市社区建设的主题首先集中到了生态社区上来:在社区环境上求美,求新,求变,在社区质量上纷纷喊出“以人为本”的口号,  相似文献   

20.
于绍纲 《社区》2014,(31):21-21
城市中的高校,是一类特殊的“单位型”社区,高校社区里的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支部,在机构设置和运行方式上,也有着“院校文化”的特点。一般来说,人员素质较高、资源丰富是其优势,但同时也有一些特有的问题,影响了高校社区的综合优势的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城市区街党委、政府和高校党组织应该解放思想、主动联手,进一步理顺高校社区两委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