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2012,(12):78-79
“元芳体”引发网友“千万次的问” 元芳体是网络流行语言风格,其句式为前面陈述一件事情,在最后会加上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元芳”全名“李元芳”,是热播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系列的重要角色之一,在电视剧中,狄仁杰面对案件经常问:“元芳,你怎么看?”而元芳常常回答:“大人,此事必有蹊跷。”。2012年10月,这一惯有的片断被网友吐嘈,被引用到有“百度卢浮宫”之称的李毅吧,作为提问的常用句,从而引发了元芳体的爆红。一段时间后,“元芳,你怎么看”在微博上疯传,成了网友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万能句式。  相似文献   

2.
最佳动物     
父亲和两个孩子在看电视里的“动物世界”,突然来了灵感,就问孩子:“我来考考你们:世界上许多动物中,哪些动物是既能给你们肉吃,,又能给你们皮鞋穿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冯敬兰有人在敲门,声音怯怯的。正是午休时分,办公室里我们几个不约而同打住了话头,把目光投过去。“请进!”一齐说道。门被小心翼翼地推开一道缝,有人轻轻地叫出了我的名字。我起身把客人迎进来,“是你啊小云?”我惊讶地脱口而出。我不知道她怎么会找到这...  相似文献   

4.
仁斌  洪峰 《新少年》2009,(4):6-7
董一蒙是彰武县西六家子乡九年制学校女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因此,她和这里的许多孩子一样,成了“留守儿童”。在西六,贫困孩子多,留守儿童多,这些特殊孩子是否感到了孤单和艰难?不过,董一蒙说:“我们身边有许多朋友。”是这样吗?还是让我们到西六去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5.
李家伟 《社区》2010,(5):14-15
当爱人一再逼我读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时,我有些小小的不耐烦。一是在我孤陋寡闻的印象里,好像现在市面上没什么值得一看的关于教育孩子的书籍。二来是尹建莉的这本书的名字让我下意识地有些小小的抵触:这不是给家庭妇女看的吗?  相似文献   

6.
还记得《大宅门》里的那个无赖韩荣发吗?还有那个《神医喜来乐》里的坏药商孟庆和: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有话好好说》里那个喊着“安红!我想你想得睡不着觉”的民工,以及热播电视剧《玉碎》里的“臭咧咕”……清一色的反面配角无一例外地让观众记忆深刻。他们的扮演者有一个并不太响亮的名字——杜旭东,别看他长相不济,他可是大校军官,海政文工团演员、剧团团长,而且,有一个漂亮的医生妻子……  相似文献   

7.
李保 《百姓生活》2011,(12):35-36
2011年4月25日下午,湖南省沅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女医生高宏的手机响起了铃声。她一看显示就按掉,再将电话回拨过去。高宏和手机那端的孩子早有约定,有什么事只管找她,但话费由她来支付。“是阿雅吗?你还好吧?”“我好,阿姨……谢谢您寄来的衣服,真漂亮!”电话那头,是一名女孩。高宏亲切地说:“阿雅,告诉巴桑,阿姨过段时间就去看你们。”阿雅和巴桑是姐弟俩,是高宏资助的3个孩子中的两个。  相似文献   

8.
我上完书法课,回到家,孩子正愁眉苦脸写周记。母亲坐在床沿无奈地叹息着:“唉,坐那儿半天了。一个字也没写出,”一股无名火突突地从心底冒起。我居高临下、僻里叭啦地数落了一通孩子。“没出息!周记,不就是写你一周来最有趣、最快乐的事?比如、比如……”孩子抹起眼泪,我心里一惊:快乐?!他的快乐是什么?他有快乐吗?  相似文献   

9.
于丹 《社区》2013,(2):4-4
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相似文献   

10.
勿憾心安     
一日无聊,我在网上扔了个漂流瓶,上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能回到十年前,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瓶子刚扔出就得到很多网友的热情回复,有人说希望自己当时就开始创业,有人说希望自己好好带孩子,  相似文献   

11.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几乎是每一个做父母亲的心愿。这确实是好事,人才的培养关系着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事。这篇叙述一位父亲呕心沥血、想方设法把儿子培养成“北大”学子的故事的文章,发人深省,引人思考,给人启示,让人看到了“北大有多远”?就看“对孩子的爱有多深”?  相似文献   

12.
疼痛的分类     
那天,我在水果摊买水果,一个四五岁大的孩子扯着妈妈的手.一直哭闹个不停,也许是妈妈手头的钱不够,也许是妈妈觉得贵,舍不得买,迟迟不答应:孩子嘴里哭嚷着:我要草莓!我要草莓!“乖,我们不买,好不好?一会儿妈妈去给你买个玩具。”“不嘛,非要草莓!”我看了草莓一眼,也确实,果盘里的草莓一个比一个大,红红的,非常饱满,是一个个奔跑得绯红的小宝贝的脸呢.  相似文献   

13.
何兴明  谢青 《社区》2009,(7):33-33
“我的孩子爱顶嘴,怎么办?”“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能谈谈你是怎么做的吗?”“我们平时很忙,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要注意什么?”……30多位闻讯赶来的居民挤在小区活动室内,围着几位教子有方的家长,针对自己孩子存在的各种问题,问这问那。  相似文献   

14.
鬼来了?!     
《阅读与作文》2008,(7):20-23
阴森恐怖的画面,慑人魂魄的叫声,面目狰狞的“鬼影”……出现在现实生活的场景中,离奇而“真实”,一段段灵异视频在网络中大行其道,万千网友争相传阅,令人胆战心惊,令人不寒而栗。真的?假的?恐惧从何而来?看《探索·发现》为你破解“灵异事件”之谜。  相似文献   

15.
蒋昕捷 《社区》2010,(28):60-63
在南京东郊的国际学校里有一棵特殊的“圣诞树”。每年临近圣诞节,树上就会挂出上百个圆形的小卡片,上面写着一些苏北农村孩子的名字、性别和年龄。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13,(30):5-5
北京“摔婴案”发生后,一个标题为《切记“垃圾人定律”,避免悲剧发生》的帖子在网上被广泛转载。该帖的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如果北京那位被摔孩子的妈妈早点知道‘垃圾人定律’,就可以避免悲剧!”网友纷纷转载并赞许的这一定律,这究竟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和无奈?  相似文献   

17.
近日,网络上热传中国式父母包办孩子一生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有人批评,国内教育最大的弊病是没有一次真正让学生自己选择。当他们大学毕业后,突然要面对选择职业,怎能不茫然?作为全国首家职业规划师资格认证培训及职业规划咨询机构,  相似文献   

18.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  相似文献   

19.
木子 《社区》2012,(21):35-35
“医院里的实名叫号有时真让人觉得尴尬。”近日,邓先生看病时遇到了尴尬事:去医院看前列腺,碰到女同事,刚好电子屏叫号轮到他,为此邓先生尴尬极了。据了解,如今上海的某些医院已在泌尿外科、妇科等特殊科室实行特殊叫号:将病人名字的一个字用星号代替,以保护病人隐私。众多患友建议,有关部门能否将这一做法在全国各家医院推广呢?  相似文献   

20.
吕斌 《社区》2012,(9):52-53
“我想不明白,同样要花钱花时间照顾,你们为何宁愿养只狗也不愿要孩子?”去年国庆期间,居住在广西桂林的白大妈被儿子叫到南宁来照看“孙子”,可让白大妈不爽的是,这“孙子”并不是人,而是一只宠物狗!据笔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宁愿养猫养狗当“儿女”,甘当“丁宠”而不要孩子的80后小夫妻的人数并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