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知行合一     
最近读了一本书,其中一位人物对我感触很深,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明朝的王守仁。不是他的忠诚吸引了我,也不是他的政治才能让我记住他的名字,而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2.
陈亦权 《社区》2012,(9):60-60
约翰是我们学校特聘的外语教师,春节期间,他让远在英国的妻子和孩子一起来到中国和他团聚。他的孩子小约翰在伦敦读中学,也从课堂里学会了一些简单的中文,和我们沟通起来虽然不是非常流利,但也还算是可以相互理解彼此的意思。没几天,小约翰就和我那同样正在读中学的儿子  相似文献   

3.
臧克家先生书面发言冯至同志,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他与我同庚,但成名比我早。我读初中时,就喜欢新诗,读了他的《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他的诗作,很有影响,受到鲁迅先生赞扬。当年我读他诗,但不知其人。直到1947年我在上海主编《文讯》...  相似文献   

4.
拥有兰波     
读他,流连在他的诗园,享受独特的灵魂颤动,但沉默着想到他英年早逝,我常常会流出泪来,即便在人群里克制着,也总是无法抑制潮湿在眼眶里滑过。  相似文献   

5.
冷蓝 《人生与伴侣》2009,(11):13-13
她从小便生长在我的光环里。我读大学的时候,他才刚刚小学毕业,没有考入重点中学,有人见了他便嬉笑说:你姐姐当初读的可是最好的初中,你念的这所,她看都看不上眼呢。他也不争辩,白人家一眼,便用力地甩一下书包,嗖一下跨上自行车走人。那车也是破旧的,他几次央求家人换辆新的,可是无用,父母总会冷冷丢给他一句:你姐姐当初还没车可骑呢,不照样进了最好的中学,且年年考试第一?他不再言语,只拿起气管,哼哧哼哧地给车打气,  相似文献   

6.
我在北京读的大学。刚上大一的时候,我看到在我们学校的东门外有个摆地摊卖水果的小伙子,旁边的是他的女朋友。他的女朋友也摆了个地摊,卖的尽是发卡、卡通娃娃、电池、小工艺品等。  相似文献   

7.
记者:您能和国内的读者谈谈,美国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的状况吗?敬辉:我本人并不是读工商管理的,但我有一些商业的学习背景和工作经验,也曾经考虑过申请读MBA学位。我的很多观点都是来自我和周围美国MBA的朋友的谈话和从教育的角度对MBA的一些个人看法。在依利诺州读书时,我当年的室友就是个读MBA的中国人,他现在在加拿大读工商管理的博士,我们谈过很多MBA教育的问题。 记者:21世纪杂志之所以策划这个话题,是因为国内申请读美国MBA 工商管理硕士的人越来越多,MBA是出国留学生的首选专业之一。申请读国内高校的商学…  相似文献   

8.
和儿子散步时,他告诉我,高二德文课正在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喔?老师怎么说?"我兴味十足地看着他—我也是高二的时候读这本书的呀,在1969  相似文献   

9.
国学是活的     
徐宏力 《社区》2014,(23):7-7
我让学生读《周易》,他看我的眼神像观察出土文物,精细而好奇。“算命很荒唐,对吧?”我问,他没回答,我知道说到点上了。  相似文献   

10.
陀思妥也夫斯基心理描写艺术探析王辽南我首先分析整个的心理,然后描写。──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是一个奇特的作家,有创造性,人称“残酷的天才”,我们现在读他的小说,一方面屡屡为他作品的“残酷意味”而震动,另一方面,也为他捕捉、展示人物心理真实的高...  相似文献   

11.
儿子总不能静下,心来看书,就是强迫他看,他也只是看诸如画报、漫画之类多少带有直观色彩的书,而对于我买的大百科全书、童话选、简易历史读本、地理书籍等则是“不屑一读”,更不要提唐诗、宋词之类的书了,任凭我磨破嘴皮子,甚至是严格限制每天必读一些唐诗宋词百科类,否则“家法伺候”,他也是我行我素,继续搭他的积木、看他的《猫和老鼠》、玩他的奥特曼,对此我是恨铁不成铜,有好几次还真的“家法伺候”,但几天过后一切照旧,真是拿这小子没有办法。  相似文献   

12.
读苏轼的“醉中走上黄茅岗”、”簌簌衣巾落枣花”等诗词佳句和《放鹤亭记》等散文,我以为除了抗洪的七十多个昼夜苏轼是辛劳的,其余的日子他是轻松欢愉甚至是疏狂的。可是,读了苏轼写的许多书简后,我才知道自己对他的了解是多么片面和肤浅。  相似文献   

13.
周莲珊 《新少年》2009,(1):62-63
我3岁就失去了父亲和母亲,只好与我5岁的哑巴哥哥相依为命。因为小,又不懂事儿,常常整天哭个没完。哥哥为了哄我,常常趴在地上给我当马骑……我的童年是在哥哥背上玩儿过去的!小时候,哥哥的背是我的摇篮,也是我的家园……我的哑巴哥哥为了我能有书读,他历尽了艰辛,磨难……  相似文献   

14.
楚钰 《源流》2023,(8):32-33
<正>这几天,我读了《老人与海》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这本书讲述了一位渔夫圣地亚哥的故事。有一次,他独自出海捕鱼,在8天后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在回去的途中,有鲨鱼来袭击,不断吞吃他的猎物,他也一刻不停地和鲨鱼作斗争。最终归来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相似文献   

15.
虽然我读书不多,也一直没多少长进,但我经常尝试着读各种不同风格的书。王小波的书我前两年就买过,也读过一些他的杂文,但那时还不怎么喜欢。最近我又迷上了王小波的文字。比如最近看过的:小说《革命时期的爱情》,杂文集《思维的乐趣》。不但从书上看,也从网上阅读。如果要我谈谈读王小波的感觉,我认为用两个字来概括很贴切,那就是:有趣。由此我几乎可以断定,他必定也是个有趣的人。因为只有有趣的人才能写出有趣的文字。此外,王小波本人也把有趣当作他一生不可动摇的信念,还说假如这世界上没有有趣的事他情愿不活。他的妻子李银河评价他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一向觉得他有两个东西比较突出,一个是他的那种已经形成了的个人的写作风格,我觉得这个并不简单。另外,就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这从他的杂文里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时候在一个南方二线城市的二流学校读一个普普通通的专业,男朋友在法国念书。本来高中毕业的时候遵从他的意愿填报的南方城市,后来我考取,他落榜,但是家里兜底,让他出国念书。  相似文献   

17.
怡人 《人生与伴侣》2010,(11):50-51
第一次喝啤酒,是在读高中时。高中毕业了,我记得我哥对我说,你可以喝点啤酒了。其实在很早,大概读初中的时候,爸爸让我喝过白酒,是茅台酒。他觉得这酒那么昂贵,应该让我尝尝。  相似文献   

18.
吴建 《江海纵横》2004,(5):36-36
读过王志清教授的几部著作,从没有像读他的新著《神啊,神!——生命的痛感》那样感动。近读此著,我的心情是那么的凝重,简直就是压抑,仿佛有巨石压胸,好久好久叹不出气来。  相似文献   

19.
张晓风 《可乐》2010,(10):29-29
汪老师的家是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常去的。他们没有子女,我在那里跟他读《花间词》,跟着他的笛子唱昆曲,还留下来吃温暖的羊肉涮锅……  相似文献   

20.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