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4 毫秒
1.
壮族地区农村的地名称谓多用壮语命名,指事表意,种类繁多。笔者从《广西壮语地名选集》一书和一些县志、史料选先录了一些壮语地名进行归纳分类,主要有:以田、地、江河、动植物、方位、数字、姓氏等等命名。这些壮语地名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历史、物产、生活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地名的来源等。  相似文献   

2.
壮语地名是用壮族人的思维方式命名、体现壮族文化内涵的地名.守土性、混合性、壮汉对应复杂性是壮语地名的特点.通名和专名是壮语地名词汇系统的重要内容.对壮语地名的研究,有民族学、人类学、农业史、语言学诸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壮语地名有壮语和汉语两部分,其关系有以下三种: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有对译关系;有壮语有汉语,汉语和壮语没有对译关系;有汉语,但是没有壮语。书写壮语地名的方块字有的本身就是汉字,即使不是汉字,也会向汉字系统靠拢。壮语地名有转化为汉语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壮语地名的分类--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言文化的角度给壮语地名分类有语言分类和命名法分类。语言分类有构词类别和造词类别。构词类别有单纯词地名、复合词地名和词组地名。造词类别有原生地名和非原生地名。命名法分类有描述性地名、记叙性地名、寓托性地名。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我国南方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自古以来,壮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壮语。按照我国语言学家的分类,壮语届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壮语形成了丰富完整的系列词汇,具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特点。在壮语地名的冠名方面,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与规律,并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世代传承沿称。在壮族地区众多的壮语地名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越语(古壮语)的成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的历史分布、“思维特征及其生产方式。但由干壮语地名皆用汉字…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学的研究成果,大都从地名学领域出发进行本体研究.从语言、文化两个角度对地名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目前可见的有李如龙先生的<汉语地名学论稿>、<地名与语言学论集>、盛爱萍<温州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等少数专著.而壮语地名的研究成果,大多散见于各类论著中.系统梳理和讨论壮语地名的研究成果,就笔者管见,当推覃凤余、林亦两位教授的新著<壮语地名的语言与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壮语地名>).全书共分七章,集地名语言及文化研究于一体,材料丰富,既填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系统研究的空白,又推动了汉壮语接触研究、壮族文化研究的进程,可谓二十一世纪中国地名学研究领域结出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柳州一直是壮族聚居地,保留有大量的壮语地名。由于这些地名皆用汉字来标壮音,使人难以了解其由来和本义,甚至作出背离原意的解释。笔者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学和地名学的方法,选择教有代表性且已被误解的“百朋”、“鸡喇”、“洛沟”、“拉堡”等四个壮语地名进行考释,意在辨正其误解,恢复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8.
桂东南壮语地名趣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间林林总总地名中,有一些地名很特别,不能望文生义,只有用壮族语言含义去解释,才能确切地了解其真正的意思。这种地名不仅桂西壮族聚居的地区有,在今天汉族聚居的桂东南一带也有,而且比比皆是。(一)冠以“古”字的地名。平南县的古榄、古和,桂平市的古楞、古滩、古棚、古冬、古带、古程、古林、古重,北流市的古架、古红,岑溪市的古麻、古万、古塘、藤县的古龙、古兰、古秀,容县的古泉、古练、古有等地名。这里的“古”字,是壮语“棵”、“株”的意思,是壮族特有的植物量词。古榄即是榄树,古练即是苦楝树,古有即是枫树,…  相似文献   

9.
壮语是壮族的外在标记.壮语中蕴涵着丰富的壮族历史文化内容,与之相关的壮语地名、古壮字和壮族古籍是壮语派生的文化现象,也是壮族先民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透过壮语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可以探索壮族历史的悠久性.要发掘整理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弘扬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学理论来指导.  相似文献   

10.
古容州即今广西容县保留有许多壮语地名,真实地记录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壮汉民族的演化和文化交融情况,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汉语和壮语中颜色词在联想意义方面的文化差异来探讨汉壮两族文化上的一些异同.认为作为色彩载体的颜色词,因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审美观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民族的人们来说,在颜色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及其运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地名是人们对不同方位、范围的个体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地名形成过程中各种情感因素的融入,使地名附着或隐含着各种情感色彩.通过分析西藏地名中的情感色彩,可以展现地名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地名情感色彩的研究对西藏地名的进一步挖掘整理,以及今后新地名的命名或更名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邵阳(南路)地区与稻作有关的语词与壮语的对比研究认为, 壮族的“那”文化即稻作文化在我国南北交往的长期历史中,吸收了中原汉族的旱作文化;另一 方面,“那”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形成,成为江南汉族稻作文化的有机组成 部分。湖南邵阳(宝庆)南路地区,曾经是壮汉两族及其先民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地方,可以说, “那”文化深深地融进了这里的汉族稻作文化,成为它的筋骨和血液,邵阳(南路)话中的壮语 成分就是证明。  相似文献   

14.
壮语稻作词汇及其文化内涵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子与麦子、玉米并称世界三大粮食作物。壮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 ,有悠久的水稻裁培历史。壮语之中沉积着丰富的稻作文化词汇。本文从广西马山县壮语相关的稻作词汇入手 ,挖掘它们的深层内涵 ,从语言角度解读壮族的稻作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地名是人类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财富。地名的作用在于体现个体地表空间的特定方位概括标志,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客观地记录了自然与社会变化的轨迹。地名作为符号,涵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意义,历史上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按照人们的意愿和认识,留下了许许多多具有民族性、时代特点和自然特征的地名。如,我国乃至欧亚地区都存在大量蒙古语地名,而且大部分保存着蒙古语特征,意义明确。但是由于时代变迁,民族迁徙等复杂原因,使有些蒙古语地名意义失真,似是而非,更有甚  相似文献   

16.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地介绍凤山怀里壮语的音位系统,进而从声、韵、调三方面与壮语标准音进行比较,突出其不同点.最后对怀里壮语与标准音的相异点作初步的分析,并联系侗台语的某些语音发展变化情况,作出预测带-k尾的塞声韵在侗台语中有逐渐消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地处广西中部的柳州市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其早期居民是当地的壮族及其先民,秦汉以后,内地汉族各民系先后进入柳州居住.从不同的地名,可窥探不同民族或民系留下的历史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18.
壹、一般情况根据平乐县有关部门提供的材料,该县目前有壮族约17000人,占全县人口4.28%。壮族主要分布在同安、福兴、源头三个乡镇。源头镇原古营大队是壮族比较聚居的地方,1985年底共有3557人。讲壮话的村庄有白土、秧地、六朗、猪母、明村、莲塘、大洞(一部分) ;壮族讲汉语的村庄有金竹、石排、木村、石粉、古营,这些村庄老一辈人还讲壮话,可见改讲汉话是百年以内的事情。汉族村庄有迥龙和木兰两个。壮族村庄一般兼通汉语桂林话和平乐话,汉族村庄一般不懂壮语。从桂林到昭平  相似文献   

19.
凉山彝语地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名,即是地方的一种名称或代号。地名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对那些与自己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地理环境进行观察、了解、命名的结果。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各异,因此地名有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本文拟对凉山彝语地名的类型,即以野生动植物、家畜、农作物、家支姓氏、地理形状、地形的相对位置、物产、矿藏、土壤的颜色、人们的意愿、民间传说、事件、宗教信仰等命名的地名,以及其所反映的凉山彝族的社会历史情况,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多向视角,对壮语地名与泰语地名的构词方式、命名规律、遣词取向、文化内涵存在的同一性及变异性,作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认为两者同属"中心词+修饰词"类型的"齐头式"地名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性、共时稳定性、历时延续性的地名文化景观.表明壮族和泰族不仅是母语同源,而且他们的祖先作为古老稻作民族的岭南越人族群,曾经在共同或相近的地域里生息交流,历史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其中存在的差异,则是自秦汉至唐宋时期,他们随着历史演进和分化迁徒的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和各自的国度里,吸收不同的外来文化因素而变迁演化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壮族和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