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古人称喜事曰“吉”、“大吉”、“吉祥”、“吉利”.称灾事则曰“凶”.此二语之来源、暗昧已久.兹说之如次:古字甲骨文形体作:“(?)、(?)”.(参看《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第44页)(旧说吉字形象牡器,或象予兵,皆不确.)今案,吉字形从口,从矢,或从射;于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写成于两汉时期的西北屯戍简牍中一组同义词"矢"、"箭",确定汉代"箭"开始常用为"矢"义,而像《史记》等传世文献中用例还很少。而"箭"能迅速取代"矢",可能跟"矢"常借用为"屎"义有关。  相似文献   

3.
"侧目"一词的意义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本义,"不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二是概括义,"畏惧、愤恨";三是具体义,表示"畏惧、敬畏、窥视、愤恨、蔑视、冷眼"等.这些意义之间错综复杂而又自成系统,形成一个层层统摄的意义网络.这个意义网络给我们的启示是词典上的释义对语言运用中具体意义有涵盖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敦煌契约文献中,"左南直北"有两个意义:一是四处闲逛,不专心工作;二是不听话,不顺从。义为四处闲逛,不专心工作的"左南直北",与义为或南或北,比喻不专一、不固定的"南北"相关。义为不听话、不顺从的"左南直北",与义为相反、违背的"左"相关。当"左"表示相反、违背义时,"直"或作为状语修饰"北"。"直北"相当于"北";或"直"义同"左"义为相反、违背。  相似文献   

5.
从字形构造看,"义"一开始就带有"神圣命令"的意涵,墨家之"义"恢复了这个意涵。墨家之"义"还具有利他、不分亲疏、追求公平正义等特征。后世的"侠义",经过明代通俗小说的推衍和近代梁启超等人的论证,逐渐与墨家之"义"联系在一起。而"正义"这一术语虽然是在翻译西方著作中生成的,但它的内涵却与墨家之"义"有许多相同点,在墨家、儒家的基础上进一步接受和改造"正义"这一关键词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从历时平面看,"X+透"结构中的"透"从本义发展为表实在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继而再发展到表程度义;从共时平面看,"X+透"结构中的"透"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程度等义,并且"透"还在进一步语法化。可以说,"透"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7.
江西别称为"赣",因赣水纵贯全省而名,而赣水、赣县名称源流在古代文献中复杂歧出。从赣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对其来源进行考察,并辅证于史籍、方志等诸多文献,可以得出赣水之"赣"是假借表"赐予"义之"■"为之。后"■"字形体俗讹成"赣",并非来源于"贑"。从文献学及地名命名规律也可论证赣水名称先于赣县。  相似文献   

8.
从共时平面看,"V开"结构中的"开"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它可以表示动作的结果、趋向和起始义。从历时发展看,"V开"中的"开"的演变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抽象的结果义;另一条是从表具体的结果义到表趋向义再到表动作的起始义。笔者认为这两种途径中的"开"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了虚化。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助动词"会"一表有能力做某事或善于做某事,一表可能性.一般认为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从语言的发展看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是由表"理解"义的动词"会"演变来的,时间是在晚唐五代;后者是从中古助动词"会"功能扩展而成的.中古助动词"会"起源于表"会合"义的动词"会",形成时间约在汉魏之际.  相似文献   

11.
东汉"义从"主要指接受汉朝调遣的羌胡兵,其中的"义"字强调羌胡兵辅汉的自愿性,体现了汉王朝边疆整合的伦理路径。在以"义"治国的过程中,"义"的标准大体有法、礼、情三种,承秦而起的汉王朝起初重"法义"。后来"礼义""情义"地位渐升,甚至可以超越"法义"。正是在"情义"渐重的情形下,"义钱""义谷"等标榜助国自愿性的名目陆续出现,东汉"义从"即生成于这一潮流中。尽管"义从"概念的名与实未尽相符,但义从群体参与汉王朝的军事行动,对中原王朝以及边疆族群自身的历史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神"是刘勰《文心雕龙》吸收总结中国古代巫术、哲学、宗教、医学、文学艺术等内涵发展而来的核心范畴之一,兼具多重义,在《文心雕龙》中以"神"为核心的范畴群也是构成"神"范畴内涵的重要依托。结合古代生命医学思想解读"神"义,更可洞识刘勰"神"的生命内涵及其理论系统性。"志"亦有多重义。强调"思"是刘勰为文用心之"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序>中有"赏究天人"之说,一些学者认为是"学究天人"之误.事实上这并不是失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第一,"赏究天人"不仅可通,而且更能体现六朝文人的审美倾向;第二,从校勘依据上看也有可商榷之处;第三,如果以"赏究天人"为误,而改为"学究天人",则与钟嵘在<诗品>中体现的反对以学为诗、倡导直寻的一贯思想不合;第四,与序言中的语境不合;第五,与当时的玄学审美思潮不合;而"赏究天人"说法的出现,正可说明"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当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的观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石性范畴.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所具有的高度融摄性的特点,使"中"范畴包含了跨度相当大的复杂丰富的内涵.根据"致中"的终极落实点以及相应达成目标的过程特征的不同,能明显将"中"的内涵分为超越义、至上义、折衷义三个层次.守中致和是中国传统学理的枢纽.  相似文献   

15.
敦煌文书中有关的"祭祀"记载,是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缩影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从文书中的记载,看丧期内的祭祀、墓祭和十斋忌等三方面,再结合古代有关礼仪文献加以考证,以图复原中国古代的"祭祀"事象,给今人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阉割文化”伴随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生而大行其道,也为“去势”引入了“阉割”之义。动物“去势”有三种作用,驯化、使肉 质肥美以及贸易垄断;而人之“去势”是封建君主制巩固皇权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有驯化之用。由古至今表示“去势”之义的词 也是不胜繁举,对此类词汇的搜集和整理,对农耕文明以及阉割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古字、古词的考释都具有重 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探讨诗歌用字中的"雅字"问题,以"茱萸"二字为例,从它在音、形、义三方面的特点来探讨其给人雅的感觉之原因,又将"茱萸"放进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之中,追溯茱萸在诗人的歌颂中慢慢获致的各种丰富优美的内涵。认为,诗歌中之所以有"雅字",一方面可能因为这些字的音、形、义三者结合得比较恰切,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这些汉字在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获致了丰沛而富有情味的内涵,从而使人产生了它们是"雅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8.
服装设计中的龙纹装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龙纹作为龙的图腾形象在中国服装设计中的装饰性有三种表现:古代服饰中的皇权象征,民族服饰中的吉祥意义,现代服饰中的图案装饰.  相似文献   

19.
"败绩"本义为"毁坏绩麻",后产生隐喻义"毁坏功绩""事情的毁坏、失利"和"战争的失败"义;随着当时社会对战争环境与战争结果的普遍关注,"败绩"其中之一的隐喻义"战争的失败"上升为字面义,而在同时,"败绩"也固化为一个词。从"败绩"的词汇化历程看,隐喻义向字面义转化的关键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典型环境中图形的一种张显和普遍认可,是人们适应其特定时代或特定需求的一种主动选择。隐喻义的字面化是词汇化的一个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王维<鸟鸣涧>中"桂花"之义历来众说纷纭,大多认为并非实指桂花,因为桂花只在秋天而不在春天开放.而从有关史料、唐诗中有关桂花的描写以及王维的创作实际看,此"桂花"应实指一种春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