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康德的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坚持"传统性诠释"的一方认为,康德的道德宗教是反基督教的,理由是其思想中理性的、普遍的以及纯粹道德的信仰与基督教中启示的、特殊的以及历史性的信仰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与此相对,主张"肯定性诠释"的一方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们断言,基督教中的教会信仰对道德宗教中理性信仰的确立具有导引作用,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由康德对基督教典籍《圣经》的诠释来看,人们将会发现前面两种解读各有不足,道德宗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彼此冲突的,也不是相互包容的,而是一种对话关系,即尝试在以理性方式解读基督教的过程中,查勘理性神学与圣经神学、纯粹道德与历史信仰之间的张力与对话会把我们引向何处,进而为构建道德宗教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存在着本质区别.宗教道德是调整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社会主义道德则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属于世俗道德;宗教道德体现的是神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则是一种人道主义;宗教道德通过神的力量发挥其社会作用,社会主义道德则通过社会舆论和人的良心发挥其社会作用.在理论上明确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将有益于青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各种宗教不仅有其自身提倡的道德,而且其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和维护道德尊严的信条、手法,远远超过一些非宗教的伦理学派。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服从于阶级需要,适应于一定时期一些人们的心理,对于教徒有巨大的约束力量。检讨宗教道德的动机与效果,离开阶级实际利益分析的空谈说明不了问题。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对抗性阶级矛盾,宗教道德的许多信条、戒律,作为人民内部的一部分信教群众行善去恶、遵法守纪的动力,其个人动机和社会效果都是良好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根据。必欲从动机上计较有神、无神之别,科学、迷信之分,是“左”的残余作怪。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有本质差别。在社会道德总体中,共产主义道德属最高层次,宗教道德属较低层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正经历着一个发展与扬弃的过程。共产主义道德不包括宗教道德,宗教道德也不是共产主义道德的补充。今天,对宗教道德,应本着求同存异、因势利导的原则,促使其在信教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学以讲人伦、倡道德著称于世,其为道德之载体乃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也应看到,与宗教相比,儒学这种道德载体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使得道德的阐发和推行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宗教也充满着道德,与道德不可分离。印度伟人圣雄甘地甚至说:“宗教的本质就是道德。”“宗教和道德是二而一的东西。”①与宗教相比,儒学作为道德载体,存在着如下局限性。一、别离性由于宗教把所有的人都视为神灵的子女或仆人,所以无论是享受被神灵庇护的权利,还是履行捍卫神灵、遵守神灵的道德的义务,天下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例外。世界三大宗教均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两千多年的伦理思想史表明,传统西方世俗道德与宗教道德是内在不可分割的。希腊人的宗教思想较为系统地反映在神话故事中,希腊人的世俗道德深受以神话故事中的神和英雄人物所代表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法的品质——兼谈宗教、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治社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法律何以获得良好品质,并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性?通过研究西方社会宗教、道德和法律的历史和关系,我们发现,是宗教和道德赋予了法律的精神品质,这就是正义、自由、平等、秩序和博爱;法律与宗教、道德的精神是一致的。而我国过去的法律精神与道德精神并不一致,因此,要实行法治,必须使法律具有正义、自由、平等、秩序和博爱的精神品质,并使法律与道德精神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康德在晚年发表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系统地表述了他一贯坚持的道德神学思想。他从罪恶这个基督教神学的核心问题入手,深入探讨了自由意志作为作恶和弃恶从善的终极根据所具有的道德意义,用自由取代恩典来对人性的善恶和"心灵的改变"进行了辩证的解析。康德也深刻地阐释了基督教教义和信仰的道德内涵,在坚持道德自足性的基础上,鲜明表达了道德神学"从德性前进到蒙恩"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王美凤 《唐都学刊》2004,20(1):64-67
原始伦理道德作为人类最初的道德意识与行为准则 ,与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一种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不论是原始宗教的崇拜对象以及崇拜形式、宗教仪式 ,还是原始道德的内容及其形式、传承 ,都清晰地显示出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法律、道德和宗教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三种规范.法律没有道德那样"崇高",也没有宗教那样"神圣",而是时刻立足于现实的"世俗人"和"世俗社会".它注重人的具体行为,通过调整并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和利益而达致一种稳定合理的社会秩序,因而,法律的核心关怀必然是人.马克思认为,法律是人的行为本身的必备规律,而"在民主制中,不是人为法律而存在,而是法律为人而存在;在这里,人的存在就是法律"[1](P281).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新理学之人生四境界理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与方东美生命哲学之人生六境界理论--"行能的人"、"创造行能的人"、"知识合理的人"、"符号人"、"道德人"、"宗教人",二者虽在划分标准、具体内容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因其同样作为中国现代人文主义者,其境界理论又在划分层次、最高境界理想等方面具备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功能主义者信奉的一条定律是,宗教维系道德秩序。这个信条必须予以修正。如本研究所示.只有以有威力、有意识、主动并关注道德的神为基础时宗教才能发挥上述作用。与涂尔干的观点相反,参加宗教仪式本身很少独立地对道德产生影响,而如果人们认为所崇拜的神是不具意识的本质或虽具意识但神力范围小而且不关心道德,那么参加仪式对道德就根本没有影响。因此.神与道德之间的联系主要限于具有复杂文化的社会中,但即使在一些高度发达的社会,道德的宗教基础也正在消失。本定量研究所依据的是《世界文化大全》对427个社会的记载和对美国及其他33个国家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关于科学、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人们多是在否定意义上谈到康德。其实,正是在这一关系问题上集中地体现了他道德革命的真实精神:道德不但对科学、宗教是自律的,而且是科学、宗教的基础。           一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集中地讨论了科学问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集中讨论了道德问题。《纯粹理性批判》总的精神是崇尚了理性,弘扬了科学、知识,但《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结论却是要限定科学,为信仰、道德留地盘。究竟如何看待这一似乎矛盾的现象;限定果真就是否定,果真只具有消极意义? 科学、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  相似文献   

13.
李向平 《创新》2012,6(3):17-23,126
中国宗教与信仰近30年的变迁,始终围绕着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宗教危机"的社会意义、私人信仰与中国法制建设、宗教消费方式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民族主义"的抬头"、执政党信仰"的建构与认同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使"宗教危机"转为"宗教转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派神道、佛教、基督教三教联合的"三教会同"构想是日本政府经历了一系列试行错误的宗教政策后提出来的。明治末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政府在镇压运动后,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宗教感化社会的主张,要求神、佛、耶三教辅助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方针的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的道德涵养,宗教与教育携手为国家服务。由日本政府主导召开"三教会同"恳谈会,得到了三大教派的积极呼应,"三教会同"体现出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以来由对宗教的强力打压到积极利用的转变,标志着大正时期以后日本政教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摩西十诫"与西方文化衍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晓旭 《社科纵横》2006,21(3):139-141
“摩西十诫”作为西方文化中最早的宗教戒律之一,经历了从旧约到新约再到世俗化的演变,深深影响了西方文明中的社会道德、行为观念和政治法律等。本文重点分析了“摩西十诫”对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其演进过程,以探讨西方宗教文化与西方世俗道德、法律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儒学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儒学与基督教的比较研究〔新加坡〕龚道运儒学体大思精。本文限于篇幅,只研究孔子的儒学。即使就孔子的儒学而论,它也具体而细微地冶宗教、道德与哲学为一炉。世人对孔子儒学的道德和哲学层面的研究已汗牛充栋,但对它的宗教层面的探讨则不多见。本文拟从比较角度...  相似文献   

17.
苏格兰与英格兰实现合并后,苏格兰长老会教推行宗教世俗化。休·布莱尔采用扩大宗教的道德约束力、强调基督新教的入世性和放大基督新教中的人性三种方式,促使宗教从神性回归到人性,将宗教从天国拉回到现世,成功地完成了苏格兰宗教的世俗化,将宗教嵌入到人们的日常世俗生活中。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宗教的世俗化即是基督新教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与时俱进,同时也反映出当时苏格兰资本主义市民社会正在形成的历史状态。  相似文献   

18.
"孝"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已东传日本,并与佛教合流,成为日本国民的道德规范、宗教精髓、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核之一。"孝"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受到了日本的政治思想、社会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内涵与形式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至今仍然植根于日本社会的深层,制约和规范着日本人的行为心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各个层面。尤其是现代社会中的"孝",随着家长制的崩溃、小家庭的发展、社会的多样化、道德的相对化等因素的变化,凸显出质的演变。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化,只要亲子关系存在,"孝"就不会过时,必将作为不可替代的道德理念,继续发挥统导作用与凝聚效应。  相似文献   

19.
周浪  孙秋云 《社会》2017,37(4):1-31
本文通过对苏北望村基督徒因病信教现象的考察,关注信教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演变。用"信念"来把握农民"信"的起点心理,它蕴含了个体面临生命困境时寻求宗教帮助并对之赋以期许的自然心态和家庭伦理。"信念"的宗教建构、"信念"的情感嵌入以及"信仰"要求三个宗教操演环节促使个体心理的由俗入圣。基于原有病型及其疗效基础上的个体与宗教间的互动,信徒发生了信念坍塌、信念过渡和信仰升级三种类型的心理分化。"信念"操演与分化构成了农民宗教心理演变的机理,也形塑了农民的信仰方式。文章进一步探讨"信念"对于理解中国农村宗教实践中的个体宗教心理、宗教皈信、宗教复兴等议题所具有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皮湘林 《社科纵横》2013,(10):58-63
社会工作的道德特质使社会工作的道德情感介入成为必要。宗教信念、同情心、人类的互助心理成为社会工作源起的丰富的情感动因,然而,在专业理性主义的冲击下,社会工作的专业姿态让社会工作保持与情感、价值的疏离,社会工作陷入困境。社会工作者的正义感、责任感与关怀感的道德情感的重构是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形态与伦理形态的。社会工作者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塑造需要社会、社会工作教育以及社会工作者自身各个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