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野中所研究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互不相同。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理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申庚科 《理论界》2010,(3):22-23
在马克思的早期哲学著作中,马克思多次使用"实践"概念。《博士论文》中的实践是青年黑格尔派的理性主义实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是人本主义逻辑下的异化的工业实践,在《论费尔巴哈提纲》中才确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实践具体化。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费尔巴哈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对实践的态度以及实践概念的侧重发生了转移:从异化的实践到科学的实践,从物质生产实践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就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渊源、产生过程及研究意义,谈点个人粗浅认识。 研究导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一本重要著作。通过《手稿》,人们惊异地发现,马克思在早期活动中,对旧哲学的异化概念加以革命改造,深刻地揭露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努力探索私有制的本质和奥秘,初步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并对古典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的平均的共产主义进行了批判。《手稿》包含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初成果,也包含着  相似文献   

4.
我已经说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基础上建立的历史现象学,而后来的《资本论》则是他系统理论表述的“逻辑学”。(参见拙文:《马克思哲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制高点》,《哲学动态》1997年第6期)但仔细去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说明和表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同时,他在哲学意义上建构的历史现象学批判也有了进一步更加成熟的表述。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那种艰难的理论逻辑建构不同,这是将科学的理论思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的过程。在此,我们简要地…  相似文献   

5.
在 2 0世纪 60年代 ,弗罗姆最早明确指认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人。他以青年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理论依据 ,将历史唯物主义重新诠释为人本主义。本文集中讨论了他对马克思哲学中人性、人的本质的理论定位 ,并对其基本理论意向提出了批评性评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思想结晶,作为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卓越的哲学著作,马克思运用当时所掌握的哲学观点来概括其经济学研究成果,异化劳动就是这样一个经济学哲学范畴。本文试图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理论逻辑联系的四个规定来探索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异化史观是马克思早期的哲学人本主义思想,这一观点如何转向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立足于异化史观到"泛分工论"的视角,可以看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隐含着两条逻辑线索:一是异化劳动的哲学批判线索,二是对象化劳动的经济学实证线索。其研究方法经由抽象的哲学人文批判到模仿国民经济学的经验历史主义方法再到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推进,揭示了异化史观逐步解构、对象化逻辑取代异化逻辑、逐渐成为独立的发展线索从而建构起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此时,历史唯物主义深层视域中真正的现实的人文关怀才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着人本学逻辑与现实的科学逻辑的深刻对立。一方面,马克思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批判和重新整合了政治经济学;另一方面,蕴涵于政治经济学中的现实的科学逻辑却又不自觉地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正是在对象化、这一异化史观的基础范畴上,我们看到了现实的科学逻辑完全自发的运演。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马克思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思想发展的认识上存在着一个问题,这就是,《手稿》时期,马克思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主要是从经济学观点上表现出来的;而《提纲》对人本主义的批判,主要是从哲学上作出的,这中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呢?我认为,近年翻译出版的马克思1845年3月写的《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以下简称《评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一文,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思想转变的主要线索。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第一次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本语境解释的方法,解读了马克思写于1845年3月的《评李斯特》一文,推翻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仅仅将其指认为马克思生产力概念初步表述的说法;并揭示出青年马克思在第一阶段经济学研究的最后,已经开始无意识地摆脱《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那种人本主义的劳动异化逻辑,不自觉地走向一条从客观现实出发的科学思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发生的真正前夜。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5):40-44
从马克思总体思想的逻辑进程来看,《评李斯特》是一个过渡性的文本。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认知态度的变化,不再像之前(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那样把古典经济学当作批判和否定的对象,而是开始内在地承袭这一思路来建构自己的哲学理论;二是在逻辑布展的格局上,客观的现实逻辑已经取代了人本主义逻辑,成为此时马克思话语布展的逻辑中轴。这是马克思向历史唯物主义迈出的坚实一步,为其后的思想变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 ,也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过程。马克思在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 ,确立了物质生产力的理论逻辑起点。以此为基础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开启了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科学视野 ,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逻辑的转换。但由于经济学研究的滞后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尚未展开 ,因而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缺乏新的理论支点 ,人本主义逻辑的“空骨架”还会偶尔显灵。马克思的科学历史观的完全创立 ,取决于生产关系范畴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从追问劳动异化的根源开始,逐步走上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解构道路。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中,解读出了两重逻辑:一是经济学的实证的非历史的线索与哲学外在性批判的组合,即用分工-交换这一经济学思路来展开哲学批判的逻辑方法;二是历史性的实证逻辑,即以对象化劳动、实践、生产方式等概念建构出的历史发展线索,这一逻辑缺乏内在的批判性因素。这一缺陷导致马克思不得不从第一重逻辑中来寻找批判动力,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文本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理论结构。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则扬弃了这两重逻辑方法,走向一种以客观内在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科学的批判逻辑,这是马克思哲学路径中的第三重逻辑。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形成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人学观之前,经历了对黑格尔人学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的吸收与批判,交织了人本主义方法论逻辑和科学方法论逻辑的共存和斗争,并通过《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中对人的本质的两个基本规定性逐步阐明,最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系统的科学的人学观。厘清马克思这一早期人学思想及其逻辑演进,对于理解马克思如何实现对近代人学思想的超越和开启当代人学研究范式具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主体内容,是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向唯物史观过渡的一次重大突破,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它还受着费尔巴啥人本主义的一定影响,还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的科学理论。有人认为异化劳动理论从物质生产、经济事实出发,研究、论证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是唯物史观形成或基本形成了的理论,因而,《手稿》是一篇成熟的著作。笔者不敢苟同这种看法,就此谈一点管见。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天津美学学会和南开大学于1982年9月在天津召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美学问题学术讨论会。现将这次会议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手稿》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还是人本主义的? 这个问题实质上是确定《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一种意见认为,1844年,马克思在哲学上已经由黑格尔转向了费尔巴哈,并且酝酿准备着新的变化。总的来讲,马克思开拓了  相似文献   

18.
杨谦  王思鸿 《中州学刊》2014,(3):120-12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转变,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从"物性"到"感性",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人到现实人,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马克思开始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早期考察自由问题的视角,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开始转向人本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域下的"劳动"。这一转变是马克思哲学逻辑展开和世界历史思想发展两条线索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哲学逻辑展开而言,马克思从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到超越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理论,关注到劳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从世界历史思想发展而言,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发展对劳动形态的改变看到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凸显,深刻认识到劳动与资本的张力关系是终结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逻辑和历史两条线索的发展说明,劳动是解决自由问题的现实基础,是马克思后期形成科学唯物史观的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社科信息     
《大庆社会科学》2014,(1):159-160
正马克思的资本批判逻辑及启示常江、杨莱撰文指出,《资本论》及其手搞不仅具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性质,而且葆有社会历史批判的实践品格。《资本论》以双重批判的整体视野集中体现了马克思研究社会历史发展和现代人自我解放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批判逻辑是通过"哲学—经济学"研究的不断视阈融合实现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马克思通过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研究,形成了对"资本"本质的自我理解:资本是一种"积蓄的劳动"或"对他人劳动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