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如何凝聚人心实现社会对个人的整合,成为了时代命题。涂尔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在对社会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社会团结""集体意识""社会失范"等经典性概念。他的早期理论一直聚焦在团结这一主题,一方面从社会分工角度,认为劳动分工促进了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状态的转变;另一方面,他从团结的反面,用社会失范视角来分析如何重塑集体意识,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最后,面对转型期道德缺乏的困境,他认为需要通过职业团体和民族国家的路径来建立普遍性的道德。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解读涂尔干相关论著的基础上,本文对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全面探讨。文章指出,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涂尔干敏锐地把握到了现代社会由于劳动分工而促生的有机团结的社会关系,深刻地剖析了这种新型社会团结得以可能的理论逻辑,进而阐述了现代社会在经济、社会与宗教层面所面临的失范危机,并开出了应对这些严峻危机的理论药方。因此,对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的当代思考,不啻为当下有关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讨论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中国转型期社会、道德领域失范问题,借助帕森斯AGIL框架,分析涂尔干各时期著作中对职业群体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论述。分析认为:现代社会问题的症结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个体性趋向普遍性,但国家与个人过于疏远造成社会失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设立中介组织——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4.
单位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进入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以机械团结为主要维系纽带的单位制以极大的冲击。通过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的视角,可以看出单位制解体后以劳动分工所带来的社会有机团结才是中国现代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评论蒲鲁东的著作中并没有断定在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间有一对一的相互关系,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也没有断言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马克思说人作为一个心理—物理实体,通过思想构想和文化诸对象来表现他自己这个事实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外在化的过程是人这样一种存在的自然表现。正是在人的精神活力和身体活力的产物否定了或掠夺了人性的完整时,才会碰到疏远现象。马克思对社会规律的分析指出所谓社会规律是从全部的社会发展方向中派生出来的,而这种方向界说了一个特定的社会。一个认为本身只是被自然规律所支配的社会是异化了的社会,这和把自己看作是处于一种他无法自由变动的制度体系的权力下的个人多少有点相似。马克思事实上认为除了一套有关社会学的居间原则的详细说明以外,没有绝对的经济学或政治学的社会规律。异化(疏远)问题在马克思比较成熟的学说中出现时,其核心是马克思力图把考察疏远的一切形式归结为经济剥削或异化的“基本”现象的合法性。马克思认为使人的自由的、创造性的精力疏远化的基本渊源在于具有在社会上和技术上组织工作或劳动的性质。在马克思晚期著作中,异化学说是和社会阶级成层学说同一构造的。只有在无产阶级控制了生产资料和工作条件时,自由才变为普遍的,而异化才会消失。马克思解决异化或疏远这问题是基于废除分工、并让工人管理工业作为计划经济的部分。但基于废除一切分工形式的任何社会改革运动却是一种幻想。恩格斯不得不提醒无政府主义者说,社会生活不可能没有结构上的权威原则和管理原则。  相似文献   

6.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马克思切中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根基,为韦伯和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社会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关注的社会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此文拟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异化劳动”以及“异化劳动的扬弃”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平等思想。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平等思想的深入探讨,来对我国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把它归结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它具体表现为人的自由所具有的背反性、工具理性的抽象统治与非理性的反抗以及个体主义对个性的异化与遮蔽。现代人被以上三种矛盾支配与统治,而扬弃人的私有财产的本性、克服人的物化关系则是超越现代主义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江溯博士《社会团结、集体意识与刑罚》一文较为中肯地梳理了涂尔干的刑法社会学思想。其中所介绍的涂尔干对于分工发达的现代社会中“有机团结”代替“机械团结”、“恢复性制裁”代替“压制性制裁”的变迁式思考对我国当代刑罚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涂尔干通过历史比较法将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重新划分为,以集体意识为精神内核的机械团结社会和以高度社会分工为基础的有机团结社会,进而将工业社会以来的社会危机归结为社会失范。针对极端个体主义膨胀的困境,涂尔干相继不加偏颇地提出了法人团体和道德个体主义的社会重构策略,同时保证了社会团结的神圣性和个体道德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涂尔干和韦伯的经典社会学思想对新加坡国庆庆典的解释力。作者提出,新加坡国庆庆典是一种与民族-国家有关的有预谋、有意识的表象建构。它被发明成传统,需要科层的、理性的组织。它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创造了机械团结,并且必须通过对国家机构的操控来实现。简言之,新加坡的国庆庆典说明了,涂尔干的功能要通过韦伯的方法实现。  相似文献   

12.
涂尔干一生关心与探索的领域是社会整合,亦即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问题。当代中国正处在急速转型时期,与涂尔干当时所处的社会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涂尔干为当时法国开的"药方"也在很大程度上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系统梳理涂尔干的社会整合思想,并结合当代中国在转型过程中遭遇的诸种社会失范问题,指出涂尔干社会整合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经典社会哲学框架内,道德批判及建构在马克思和涂尔干的比较研究中是一个重要问题。两人的道德理论都深受康德道德思想的影响,不过他们在对康德道德思想进行批判性阐释上呈现出明显差异。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实践概念,强调道德的感性本源,指出道德意识及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体系的虚假性,强调道德异化的扬弃在于走实践道路。涂尔干批判康德道德思想的先验原则,提出道德"可求性"及"道德事实"概念,并强调通过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来落实道德建构。马克思和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在本体论根基上以及在方法论路径上都存在差异。总之,涂尔干的道德理论建构本质上从属于理性主义范式,而马克思则立足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实现了对康德道德理论及启蒙理性传统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14.
涂尔干的现代性社会:主体建构与社会团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涂尔干着眼于工业社会中的失范状态,希望为法国的社会团结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从现代性社会的失范问题入手,分析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整合问题,由此探讨社会(或结构)和个体(或行动者)的相互关系应该如何,才能既实现其社会学概念化,又使其中的两个方面都能够有根据地强调这一问题,并以此为目标试图建构一种社会与个人的新型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西美尔是青年卢卡奇异化思想的主要源泉。西美尔指出,现代文化的分裂造成了文化悲剧,青年卢卡奇象西美尔一样对现代文化的危机作出了诊断,将其视为异化的表征。西美尔认为劳动分工是主客观文化分离的动因,虽然马克思等也曾对劳动分工有过精辟论述,然而青年卢卡奇却是透过西美尔的眼睛来认识劳动分工的。西美尔文化悲剧的本质在于生命与形式的冲突,青年卢卡奇同样将其视为自己思想的基础型结构,并试图在资本主义异化面前打破心灵与现实的壁垒,探索并建立新形式,以结束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类概念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及此前的一切哲学而具有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把自觉自由的活动当作类的生活和本质的主要表征,进而揭示出自然界是类的对象即"无机的机体",而社会即自我与他者的统一关系,既是类的存在方式又是类借以占有自己的自然存在的中介.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和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依据异化的扬弃与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揭示出伴随异化的劳动的发展,必然扬弃私有制和分工,必然扬弃劳动的异化,并通过遭受普遍奴役因此要求废除人间一切奴役制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必将实现人类解放,从而确立和实现类主体.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创立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劳动活动为基点开辟了解析人本质的新视界。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人本学中“现实个人”的概念,并吸收黑格尔在主奴辩证法中通过“劳动”将自我意识普遍化的辩证逻辑,建立起具有劳动生成性质的”现实个人“。劳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然而资本逻辑下的“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本质,使得人失去其本身。因此,想要复归具有全面自由的“现实的个人”,就必须通过对“异化劳动“的修复。个体获得”自由自觉“的劳动的过程,就是人获得其类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于《穆勒评注》中提出来的交往异化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和《第三手稿》的社会概念之间起着重要的过渡作用。异化劳动理论提出了社会财产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对立,交往异化通过分析货币与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说明商品交换是社会财产在私有制关系中的异化实现形式,劳动产品才是真正把个人联系起来的社会纽带。交往异化对私有财产之社会性质的这种揭示为马克思进一步提出社会概念,在私有财产的运动中发现共产主义的现实基础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所以扰扰攘攘、争论不休起源于对是非的不同认识,导致心为物役,丧失了自己的本性。他关于礼教对人的异化的描述与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概括异曲同工,而其反异化方式则与马克思大不相同,本文试图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框架内阐释庄子如何通过艺术化来反对礼教的异化。庄子主张“泯是非”、“齐万物”以达到主客合一,通过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的“体道”达到与物相忘的“物化”境界,以艺术精神来超脱现实,将人生艺术化来反对异化。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与异化》一书中,赛耶斯突出了马克思异化思想中的黑格尔主题,既肯定了黑格尔思想在马克思异化理论中的在场性,也强调了马克思对其思想的全面超越。赛耶斯首先重新界定了异化概念所蕴含的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以及具有的客观性、历史性和批判性的特征;其次,结合传统理论观点对劳动和异化劳动内容进行了新的阐述,指出其内在的历史意义;最后,赛耶斯从劳动角度解答了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问题,通过对自由程度性的理解肯定了自由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