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以三种价值诉求呈现出来,即政治诉求、学科要求和生活需求.三种价值诉求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基础,这就是市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为三种价值诉求之间的通约创造了可能性.而在实现诉求的具体道路上,三种价值诉求之间存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状态:阻隔、通约与超越.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相互通达的可能性,无疑是人们当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公正的观念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动,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人与其他没有自我意识的非人,它体现了主体的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道家的正义观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统治者方面来看,无为即正义;从百姓角度看,自由、自化即正义;当正义作为一种对待他人、他物的态度时,它强调要公正地对待他者。道家的正义包括自由、平等、安全等不可通约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文化认同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中。从静态看,思想品质上注重实践性,思维方式上注重辩证性,价值诉求上注重整体性,这三大文化认同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可能的内在前提;从动态而言,文化认同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诉求时期为革命思想认同,经济诉求时期为均富思想认同,当下文化诉求时期为最高形式"文化植入",即"把马克思主义培植为一种中国的本土文化",进入民众的实际生活,发展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李红珍  曹文宏 《浙江社会科学》2012,(1):41-45,40,156
政治价值是人类在政治领域所显现的超然本性在精神与观念层面的凝结,必然带有某种应然与抽象的色彩,也与人们实然的政治生活保持某些距离,呈现出某种“底线性”和“共通性”特征.这也表明在人类社会中的确存在普世性政治价值.但承认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政治价值就可以不分条件地被普世化.政治价值普世化是一种源于人类理性自负的理论冲动,它总是试图将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的特定政治价值予以普遍化,不切实际地放大人类共性价值的存在范围,从而限制了多元价值的发展空间.实际上,当下中国学界的政治价值的普世化诉求只是对市场经济时代价值多元化困境的一种无奈回应,且其方法论基础也具有深刻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应该如何管理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居住形态集中化、社区结构异质化、治理主体多元化的新型农村社区表现出利益诉求增多、民生诉求凸显、民主诉求增强等特点,这就要求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成都以新型村级治理机制构建促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以村级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民主治理水平提升;以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推动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为新时期我国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认为日益加深专业化造成了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而形成不可通约的差异和难以消解的权力话语,交往和共识是不可企及的地平线.哈贝马斯则认为,共同的生活世界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同情,而交往理性则为重建现代性方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再造了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作为解放区抗战文艺精神价值的首要特质,崇高感和崇高美应成为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与理论建构的审美基石;解放区抗战文艺的创造和创新精神,表现出在战争条件下中华民族的自我接续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发掘能力,对此,在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中,之于创新理念的必然实施不仅有了更多的理性认同,而且也有着必定延续借鉴的历史因由与心理情感的主观诉求;解放区抗战文艺的大众性是由战争本质所决定的,而它的多样性也是建立在大众性基础之上的,面对当下文艺创作实践多方面、多样性和多向度的发展,对大众性应该有着现代性和社会人文状况不断深化的阐释——社会人口结构的持续阶层化,为大众性的当下认知和实际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信仰是由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实践目标构成的精神系统,支撑并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社会行为.在中华文明历史传承和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中,中国人的信仰体系有着四大基本支柱,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信仰、实现中国梦的发展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信仰、打造美丽中国的生活信仰.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电视文化中弱势群体的界定、电视新闻节目的人文精神和电视新闻节目聚焦弱势群体的人文意义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揭示了社会弱势群体与电视新闻节目之间的必然联系,二者人文诉求的一致性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聚焦弱势群体必然获得双赢:即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电视新闻节目资源的补充。在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之下,电视新闻聚焦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有利于减少社会冲突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的法治理论普遍强调法治的价值内涵,而政治哲学的差异和道德主张的不同导致了对法治的多样性理解。在影响较大的几种西方法治学说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一致性理论倾向,即仅仅强调法治的形式内涵、工具内涵、程序内涵,而并不触及法治的外部价值诉求或政治理想。法治是一个实践的概念,道德上的理想与政治上的抱负是法律应担当的使命,而法治所关心的乃是法律统治地位的确立与法律的有效实现。将法治狭义地界定为形式意义上的一种社会政治实践方式,一方面使得这一概念作为分析工具获得了使用上的便利,另一方面十分有助于从这一"简单化"的概念出发开放出与法治有关的种种理论问题,有助于区分和探求法治的实践路径或实践模式,有助于关注到法治的工具合理性及其有限性,有助于总结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人们对法治所寄予的价值期待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特别是确立当下中国法治实践的应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陈继红  辛晓红 《江海学刊》2012,(3):208-213,239
儒家的"亲亲"思想中蕴含着两条自然逻辑进路:其一,从"亲亲"到路人,是"爱"之情感生发的逻辑进路;其二,"家庭—宗族—天下",是共同体意识生发的逻辑进路。这两条逻辑进路构成了一个前后相因的整体性进路,昭示了儒家"亲亲"思想与现代慈善伦理通约的可能性。在认肯此种逻辑进路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儒家"亲亲"思想加以更新与发展,可能性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有助于厘清当下的认识误区,促使现代慈善伦理立足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探寻其合理性根基。  相似文献   

12.
世俗化:现代性生成的历史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俗化进程,指的是西方近代化发端时期,传统宗教的超验秩序解体,中世纪神学被一种文化祛魅精神所拷问,神性世界被一种日趋工业化、商品化、货币通约化的新的社会惯例所溶解,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个人概念逐步确立、个人能力与价值的逐步显现并带动西方近代形而上学自我意识哲学启蒙和发展的过程。世俗化过程与现代性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神圣权力向世俗权力的转移确立了现代性社会结构中的三个重要维度: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权力和行为边界。世俗化发育的精神内核乃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具有现代意义的个人概念的充盈,它客观上输入了现代性生成的历史事件的主体,也构成了现代性不断得以绵延的精神动力与根据。在此意义上,现代性的生成就是世俗秩序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在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三个层面上面临着媒介转向,文艺理论研究与媒介研究存在可通约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在媒介化转向后的文艺理论重点研究范畴应关注主体及媒介渠道和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公民人格是解读公民社会合法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深层判据,它植根于公民社会的制度存在,孕生于公民伦理的精神价值.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社会趋向与公民伦理诉求,决定了传统人格走向公民人格的必然趋势,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塑造,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现代化现实境遇中发生的,受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制约.公民人格的历史缺场与现实诉求,决定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转型充满对主体性精神、契约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等精神、社会正义精神等理性精神形态的希冀与期待.  相似文献   

15.
张允熠 《文史哲》2005,1(3):18-25
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转译、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philosophy之“实”。纵观西方近代哲学史,欧洲的两大主要哲学思潮即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沿着反黑格尔主义或曰“拒斥形而上学”的向度发展的。在“重建形而上学”的诉求中黑格尔的幽灵再现,未来的哲学将是“人类形而上学”或曰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动物拥有权利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权利”话语是现代合理多元主义的结构特征,是后现代生态文明的合法话语。从同情理解的角度系统阐释汤姆·雷根的“强式动物权利论”和玛丽·沃伦的“弱式动物权利论”,可以揭示动物权利论的局限及其合理诉求。只有认真对待和严肃思考“动物权利”话语,我们关于人对动物的责任的伦理观念才会变得澄明起来。  相似文献   

17.
李跃红 《河北学刊》2005,25(5):159-163
在国势衰微和西方悲剧及其理论传入的情境当中,中国戏剧界和一些重要思想家对悲剧问题至为关注,形成绵延至今的现代"悲剧情结".尽管由于"现实批判"和"学理研究"的不同取向及其代表人物个体背景的差异,使"悲剧情结"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但在形式上或总体上却有着共同诉求,即推崇悲剧精神,强调直面人生,展示存在本体和超越现象层面.这些诉求不仅关乎悲剧创作,而且关乎所有艺术生产以及个体心灵净化和民族精神提升."悲剧情结"所蕴涵的诉求不仅对当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发聋振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矫正视力正常的76名大学生为被试,用Tobii T60眼动仪记录他们观看不同感性诉求、不同主题的公益广告的眼动指标和特征,探寻二者对广告效果的影响。实验为3(感性诉求:恐惧感、幽默感、同情感)×3(主题:治理污染、关爱儿童、动物保护)的被试内设计。结果表明:感性诉求以及主题与感性诉求的交互作用是影响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采用同情诉求的动物保护主题广告能够强烈影响受众的态度;幽默诉求方式下的治理污染广告能够有效引发受众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市场化适应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公共治理模式的转变,重塑了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的关系.但由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公共性”与市场的“私利性”矛盾,市场化过程亦充满了各种诉求与利益的冲突,包括政府诉求与市场利益的冲突、公众诉求与市场利益的冲突以及政府诉求与公众利益的冲突.应通过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基本的公共需求、加强对市场的规制,确保公共服务的规范运作以及引导市场主体和公众正确认识公共服务市场化等方面来协调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