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阜阳剪纸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其发展中融合了我国南北剪纸的风格,又受淮河沿岸农耕文化、民风民俗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化建国的大背景下,阜阳剪纸正在向产业化迈进。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的民间剪纸艺术呈现出丰富的文化特色,是当地民风民俗的艺术再现,以阜阳和淮北两地最具代表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淮河流域民间剪纸带给了人们美的享受,丰富了地方文化;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艺术再现,它又是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发展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自乡村振兴计划实施以来,乡村文化中的民间“非遗”项目被作为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在与安徽省省级“非遗”——剪纸项目传承人葛庭友访谈中,发现阜阳剪纸面临着剪纸风格模糊、资金投入稀缺、传承人才流失、传承环境消失等突出问题。而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解决阜阳剪纸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其关键路径在于以下三点:第一,以剪纸为中心,设置非遗产地核心区;第二,多方力量促进,完善非遗传承机制;第三,吸收传统文化,提升本土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剪纸是我国一种典型的传统民间艺术,且各地的剪纸艺术都各具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剪纸艺术家们意识到传统剪纸艺术的局限,纷纷求变,打破传统观念和创作技法,创作新时代的剪纸艺术。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从剪纸形态与绘画语言相融合、剪纸艺术借鉴装饰语言以及运用多种技术营造新型剪纸视觉效果三方面.对安徽阜阳的新型剪纸艺术进行了研究,认为安徽阜阳的剪纸艺术家们另辟蹊径、大胆创新,借鉴他种艺术的表现手法,运用设计、绘画的理念与技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剪纸艺术。这种新型剪纸在理念和形式上的突破创新,对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为更多的民间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阜阳剪纸历史悠久,其依附民俗生存,风格融南北之长,"既有北方的简练和粗壮有力,又有南方的精巧和秀丽多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阜阳剪纸艺术历经岁月的磨练而开始有了复苏气象和一些新的风格特征。试从近现代阜阳剪纸作品分析入手,就其风格特征及其变化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以期从其发展轨迹中认识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阜阳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刚柔并济、夸张浪漫。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装饰花样与刺绣花样的传统功能,已经逐渐退化,面临失去载体的境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与发展阜阳剪纸应秉承"传承、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发展原则:在传承中,突破传统的传承模式,把剪纸传承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在保护时,要有效保护其传统风格和所依存的人文生态环境,大力打击抄袭假冒现象,并倡导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支持力度;在开发中,秉承"合理开发"理念,加强理论研究,打造阜阳剪纸品牌形象,拓宽载体形式,走产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畲族的工艺文化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畲族的工艺文化在畲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刺绣、编织、剪纸等为表象的工艺文化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这些工艺文化的研究、整理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崇拜自然神和崇拜女始祖神的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作为民间艺术活化石的剪纸艺术客观真实的反映出这一主要内容。本文正以此为主要阐述对象,分析其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人生观、宇宙观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淮北地区民俗剪纸及其功能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北市为研究区域,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获得第一手资料,阐述了淮北地区民俗剪纸的种类、特征等基本情况,并对剪纸的文化功能进行了详细解析。通过调查发现淮北地区民俗剪纸主要有节日剪纸、礼俗剪纸、生活剪纸等类型,受当地的地理和传统文化影响呈现出讲究对称、形式简单、形式与题材重传承而少变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淮北地区民俗剪纸所具备的重实用而轻装饰、交流与娱乐、传媒与维系、祈福区示与经济等诸多功能。指出淮北地区民俗剪纸濒临危险境地,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是指以先秦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为主体,以秦统一后齐地与鲁地的文化风习为余绪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山东民间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深深烙上了齐鲁文化的印痕.本文从山东民间剪纸所体现的齐鲁文化内涵人手,分析了山东剪纸的共性特点与各自的区域性特点,进而剖析齐鲁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给予山东民间剪纸的综合影响,强调从文化角度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观照民问艺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民俗剪纸艺术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功能内涵是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演变的,民俗剪纸艺术文化功能内涵变迁经历了原始宗教时期的巫文化、生殖崇拜,到宗法礼制社会的礼治、礼仪,再到装饰审美功能。剪纸艺术功能内涵的变迁过程中,新的文化功能不断产生,但原先的主流文化功能不会立即消失,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俗剪纸艺术文化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12.
《山西老年》2014,(10):52-53
中阳剪纸作为山西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蕴藏着大量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图腾符号,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现象,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发源和各地区先民的历史及民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库。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曾这样评价中阳剪纸:从中阳剪纸中,人们可以看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老的民间风俗、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一个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13.
医巫闾山民间剪纸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研究意义并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索。本文从其图腾崇拜、有对思维与观物取象、超时空观、生活风俗造型观、萨满文化造型观来解释建构其造型体系。也正是在这些价值观念的土壤中,才生出了这朵民间剪纸艺术的奇葩。  相似文献   

14.
苗族民间剪纸纹样的文化意蕴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民间剪纸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与北方民间剪纸一样,它们共同孕育于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沃土中,分别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发育成长,有着不同的文化个性。本文通过对苗族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勾勒,论述了苗族民间剪纸所包含的图腾崇拜意识、巫文化印记、民族历史文化史实等文化意蕴,揭示了其所具备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民俗传承功能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民间剪纸的文化生态环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南方民间剪纸是我国南方诸多民族民俗文化的产物.它孕育于南方古代的雕镂工艺之中,在巫文化的直接催化下形成.南方发达的古代造纸业、冶炼铸造工艺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南方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服饰民俗,促使了剪纸中花样剪纸的发展.南国年节社火中热闹非凡的游灯、赛灯、观灯习俗刺激了灯花剪纸的形成和提高.长江、珠江流域发达而活跃的经济文化,催生了大批剪纸艺人和剪纸工匠,他们的参与打破以往民间剪纸以女性为主的专利,成为男女共享的具有多种创作和传承模式的民间文化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个问题领域的研究都要首先确立基本的理论研究范式。关于国际文化关系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关于国际文化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式问题目前学术界探讨的还不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总结出文明冲突论、软权力理论、国际文化理论以及建构主义文化理论4种关于国际文化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7.
《周易》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瑰宝,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近年来《周易》研究多以普及阐释为主,而对《周易》的宏观文化分析及其现实意义重视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易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为此,我们约请了几位长期从事《周易》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就此展开讨论,以启发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以湟中县民间剪纸艺术为例对河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来源、品类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河湟剪纸艺术在来源上深受屯田移民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从苗族剪纸的实用分类和主要纹样及其不同风格类型入手, 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揭示苗族剪纸独特的文化特征、传承规律及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丽江纳西族福寿剪纸的构图特征及文化背景的分析,找出它与内地福寿吉祥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它所独具的地域文化特色.文章指出,丽江纳西族福寿剪纸属中国福寿主题纹样,在造型上受内地传统福寿纹样的影响较深,与内地常见的福寿纹样有相似之处,同时它又是在丽江地域文化土壤中生长、发育的民艺之花,具有独特的文化个性,是汉文化与丽江纳西文化融合之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